大学学科的生成研究 ——以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生成为例

大学学科的生成研究 ——以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生成为例

论文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与高水平大学的背景下,我国高校都在围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进行教育改革。可以说“学科”已成为大学与高等教育界广泛使用的一个词汇。大学学科作为学科与大学的结合体,它以学者为主体,以知识信息和各类学术资源为支撑,依据知识的具体分类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对于大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采用文献法,比较法,个案分析法,围绕着“什么是大学学科”,“大学学科是如何产生的”,“大学学科生成的策略”等相关问题展开论述。本论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在这一部分中,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同时还在这一部分中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作了综述。第二部分:大学学科的构成及其相关概念界定。首先分析了学科的多维含义,然后从组织层面界定了大学学科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三大功能,即大学学科是实现大学三大职能集约化的基层组织,在大学中肩负着高深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的使命。这部分是分析大学学科生成的概念基础。第三部分:大学学科生成的理论解析。在这一部分中,首先论述了大学学科生成所具有的一些明显标志:明确了研究目标;确认了合法地位;获取了人才、物力、财力;形成了合理的组织结构;输出了相应的产品。然后归纳分析了大学学科的生成受到科学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社会的需求与政府的支持;大学的发展规划和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和学术群体的共同兴趣等内外作用力的影响。此外,在这一部分中还分析了大学学科的三种基本生成方式: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及学术群体的共同作用;学科之间的综合与交叉;高校自身的规划与人才引进。第四部分:大学学科生成的个案分析—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科的生成。以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为例,对大学学科在大学中的形成过程进行阐述。在这一部分中,先是分析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认为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学科,然后对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的形成过程进行介绍,最后是由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生成所引发的思考,进一步论证了第三部分大学学科的生成理论。第五部分:促进大学学科生成的策略之举。基于前面几部分对大学学科生成理论的解析,再结合案例分析,在这一部分中提出了一些关于大学学科生成的策略之举。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三) 相关研究
  • 1. 关于学科的研究
  • 2. 学科组织的相关研究
  • 3. 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研究
  • 二、大学学科的构成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学科的多重含义
  • 1. 知识层面上的学科
  • 2. 社会学层面上的学科
  • 3. 组织学层面上的学科
  • (二) 学科与相关概念
  • 1. 学科与专业
  • 2. 学科与课程
  • (三) 大学学科的内涵解析
  • 1. 大学学科的构成要素
  • 2. 大学学科的结构体系
  • 3. 大学学科的基本功能
  • (四) 大学学科的特征
  • 1. 结构性特征
  • 2. 亚群体性特征
  • 3. 生命周期性特征
  • 三、大学学科生成的理论解析
  • (一) 大学学科生成的标志
  • 1. 明确了研究目标
  • 2. 确认了合法地位
  • 3. 获取了人才、物力、财力
  • 4. 形成了合理的组织结构
  • 5. 输出了相应的产品
  • (二) 大学学科生成的基本动力
  • 1. 科学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
  • 2. 社会的需求与政府的支持
  • 3. 大学的发展规划和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
  • 4. 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和学术群体的共同兴趣
  • (三) 大学学科的生成方式
  • 1. 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和学术群体的共同作用
  • 2. 学科之间的综合与交叉
  • 3. 高校自身的规划与人才引进
  • 四、大学学科生成的个案分析—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科的生成
  • (一)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科的形成过程
  • (二)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学科生成反思
  • 五、促进大学学科生成的策略
  • (一) 宏观理论层面上的策略
  • 1. 积极探索学科创生理论
  • 2. 科学把握学科转化机制
  • 3. 理性认识学科“潜”、“显”特性
  • (二) 微观实践层面上的策略
  • 1. 关注社会需求,获取多方资源
  • 2. 立足高校实际,营造学科生态环境
  • 3. 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优化学科队伍结构
  • 4. 凝炼学科方向,明确学科任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学学科评价与排名中的基本问题[J]. 教育发展研究 2020(19)
    • [2].现代大学学科评价的审视与审思[J]. 高教探索 2016(11)
    • [3].大学学科文化特色的内涵探析[J]. 民办教育研究 2009(07)
    • [4].论大学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相互协调之管理策略[J]. 江苏高教 2012(02)
    • [5].大学学科的保守与超越[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8(01)
    • [6].美国大学学科多样化的演化模式及其成因[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04)
    • [7].大学学科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4(02)
    • [8].大学学科制度发展史简议[J]. 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9(02)
    • [9].从权力控制视角评议大学学科分层制度[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5(03)
    • [10].农业大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演进分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案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9)
    • [11].矛盾与反常:大学学科固化的危机[J]. 江苏高教 2014(06)
    • [12].论大学学科组织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02)
    • [13].媒介变迁与大学学科发展[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9(04)
    • [14].生态学视野下的大学学科组织成长[J]. 浙江学刊 2008(01)
    • [15].大学学科组织的生成逻辑[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03)
    • [16].从讲座制起源看19世纪大学学科制度化的变革意义[J]. 中国高教研究 2013(08)
    • [17].大学学科演化模型及其对提升学科竞争力的启示[J]. 科技管理研究 2008(07)
    • [18].行业特色大学学科体系构建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 2013(09)
    • [19].学科免疫视角的大学学科发展与规划[J]. 高等教育研究 2012(12)
    • [20].文艺复兴时期大学学科文化探究[J]. 高教探索 2008(01)
    • [21].我国大学学科发展模式的反思与创新[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01)
    • [22].世界一流大学学科交叉发展特征及启示[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0(04)
    • [23].台湾地区“大学学科能力测验”[J].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17(08)
    • [24].新知识生产模式下大学学科组织面临的挑战[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25].高等教育市场化及其对大学学科文化的影响[J]. 江苏高教 2010(04)
    • [26].大学学科文化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52)
    • [27].基于生态学的现代大学学科发展特质与路径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3(10)
    • [28].新制度主义的视角: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制度建设困境及消解[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02)
    • [29].明清之际西方大学学科体系的传入及其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1)
    • [30].大学学科交叉的路径[J]. 中国冶金教育 2008(04)

    标签:;  ;  ;  ;  

    大学学科的生成研究 ——以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生成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