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桐城中兴

曾国藩与桐城中兴

论文摘要

本文以“曾国藩与桐城中兴”为题,对曾国藩的古文理论和创作进行总体考察,进而分析曾国藩在近代散文变革中所显示的特殊文学和文化意义,以及桐城中兴在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转型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意义。全文共分七部分:导论、结语和正文五章。导论部分叙述论文写作缘由、思路、目标和方法等,并对当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一章论述桐城中兴发端的背景。首先对桐城派与湘乡派关系进行溯源。在表面上,曾国藩主张的骈散兼容、经济致用的文论、湘乡派阳刚雄肆的风格与桐城文学大异其趣。但二者在内在精神和体系上,是血脉相连的。从理论框架、核心概念以及范本等几个角度入手,论证桐城与湘乡之间的和而不同,流中有变,是本文立论的基础。接下来论述中兴产生的具体社会、文学和学术背景,对文学“场”进行解读。尤其是学术背景中汉宋合流、理学转向、经世致用思潮与古文的发展与变革息息相关。第二章论述曾国藩主动接续桐城文统的努力。曾国藩并非桐城嫡系,他在面临文化危机的时刻主动连接桐城派,是个主动而自觉的过程。对其这一时期的思想特点和产生背景、发展原因进行探讨。他早期受到桐城文学影响,同时受理学影响,也表现出自己的思考,但尚未成熟完善。从戎之后,体现出一种将桐城文学融入整个学术体系的用心,传达出一种文学观念的泛化,也体现出对桐城古文现实功利性的倡导。第三章论述曾国藩中兴时期的文学思想。与前期相比,这一时期他的古文理论臻于成熟。主要体现为对文道观念的质疑与新的探索和阐释,同时将汉学、经济渗透入文学,体现出对词章之学的深入理解和对文学本体的尊重。在探讨其古文框架发生新变的基础上,对其变化原因及意义进行分析。此外,在古文观念的传达方式上,其家书、书信等相对私人的方式与诗歌、散文等载体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这种观念与桐城派内部自梅曾亮以来的传统相呼应,同时与近代王国维等人所提倡的审美思潮暗合,体现出一种发端于传统文学内部的近代文学观念的演进。第四章论述曾国藩影响下,湘乡派作家的崛起和中兴的具体成就。涉及曾国藩对桐城中兴的影响、湘乡派作家的创作与成就。湘乡派作家作出了以姚鼐、梅曾亮、曾国藩为正统和典范的选择,体现出对桐城内部文统的别择。整体上中兴呈现出不尽同于桐城古文的新变,表现在体裁的兴盛、内容的开拓、风格的张扬以及古文理念方面,是对曾国藩的继承和发展。第五章分析桐城中兴在近代散文变革中的意义。桐城中兴首先体现出对文学独立性的尊重,体现了古文观念的近代变革。另外实现了古文的实用功能,并扩大了古文的应用范围。同时,桐城中兴关于文学审美性与实用性的张扬,对近代文坛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最后是结语部分。对曾国藩的文学和文化地位以及桐城中兴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境加以反思。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文章构架与方法
  • 第一章 桐城中兴的背景
  • 第一节 “桐城中兴”、湘乡派与桐城派
  • 第二节 社会背景
  • 第三节 学术背景
  • 第四节 文学背景
  • 第二章 曾国藩接续桐城的努力
  • 第一节 中兴之前的曾国藩
  • 第二节 接续桐城文统的纲领
  • 第三节 纯文学观念的泛化:从《古文辞类纂》到《经史百家杂钞》
  • 第四节 对儒家传统资源的自觉整合
  • 第三章 中兴时期曾国藩的文学思想
  • 第一节 发展与新变——对曾国藩文学思想的纵向考察
  • 第二节 曾国藩古文框架扩展的原因与意义分析
  • 第三节 横向审视:不同载体所传达的文学思想
  • 第四节 从梅曾亮到曾国藩:文学性的凸现
  • 第四章 湘乡派作家群的崛起与桐城中兴的新变
  • 第一节 湘乡派作家的崛起
  • 第二节 对桐城文统的别择:“姚氏之外,取法梅曾足矣”
  • 第三节 曾国藩以及湘乡派作家的创作
  • 第五章 桐城中兴对近代散文变革的意义
  • 第一节 古文观念的变革
  • 第二节 古文应用能力的提高
  • 第三节 桐城中兴与近代文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铁打的桐城[J]. 书屋 2020(03)
    • [2].桐城人舒芜[J]. 书屋 2020(05)
    • [3].桐城吴氏编纂刊刻述论[J]. 新余学院学报 2020(02)
    • [4].地理与学理:“小桐城”和“大桐城”之辨[J]. 文学遗产 2020(04)
    • [5].紫来桥(桐城)[J]. 安徽史学 2020(04)
    • [6].忠臣 循吏 乡绅:马其昶《桐城耆旧传》乡贤形象述论[J]. 铜陵学院学报 2020(04)
    • [7].略论清代桐城文化世家的学术文化传承[J].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8].文和园(桐城)[J]. 安徽史学 2019(06)
    • [9].萧晓阳的眼界与《近代桐城文派研究》[J]. 博览群书 2018(02)
    • [10].近代文学研究新境域——评萧晓阳《近代桐城文派研究》[J]. 社会科学动态 2018(05)
    • [11].《桐城文学渊源考》作家缺名续考[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 [12].明清时期桐城的乡邦文献[J]. 古典文学知识 2017(03)
    • [13].桐城吟诵生态采录与文化传承现状调查及思考[J]. 大众文艺 2017(07)
    • [14].明清桐城文化对桐城学派形成的影响研究[J].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 [15].桐城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和途径研究——以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04)
    • [16].明清时期桐城清河张氏文学世家的研究[J]. 知识文库 2020(14)
    • [17].一部展現桐城地方特色的詩歌總集——《桐舊集》編後瑣談[J]. 古籍研究 2019(01)
    • [18].浅议桐城民俗文化的特征[J]. 语文学刊 2012(10)
    • [19].在桐城[J]. 诗刊 2008(03)
    • [20].桐城[J]. 诗选刊(下半月) 2008(03)
    • [21].明清地域商贾与桐城文派及阳湖文派[J]. 江海学刊 2020(04)
    • [22].高校传承和发展地方传统文化的对策思考[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0(04)
    • [23].《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闽籍作家考[J].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24].梁启超桐城学派的提出及其意义[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25].“桐城文脉”的过去与现在[J].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5(03)
    • [26].桐城文法与文言翻译[J].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0(01)
    • [27].清代桐城落第生员从教之风[J]. 科举学论丛 2008(01)
    • [28].情系梦,桐城大爱在行动[J]. 中华儿女 2015(21)
    • [29].归隐的文学胜地——桐城[J]. 旅游时代 2009(02)
    • [30].桐城文派[J]. 安徽文学 2011(08)

    标签:;  ;  ;  ;  

    曾国藩与桐城中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