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文气”理论及其选评、创作研究

桐城派“文气”理论及其选评、创作研究

论文摘要

桐城派是清朝规模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散文流派,其影响力可以同宋代的江西诗派媲美。对于桐城派的文学思想,研究者比较多,然而对于其中的“文气”理论及选评、创作活动,却鲜有人进行系统研究。本论文主要对桐城派文气理论的发展、选评活动、散文创作以及意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本论文第一部分主要研究桐城派“文气”理论的发展。在对桐城派“文气”理论论述之前,先将我国古代“文气”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梳理。桐城派“文气”理论的发展始于戴名世,他首先提出了为文需要“精、气、神”合一。方苞在继承戴名世“以精论文”的基础上,提出了桐城派的核心理论“义法”说。刘大櫆结合戴名世与方苞理论,提出了“神气”说,并由“神气论文”引出了“因声求气”说与“气势”说。姚鼐则对桐城前辈的“文气”理论进行全面总结,提出了“为文八要素”说及“阴阳刚柔”论。本论文第二部分结合具体作品对桐城派“文气”理论影响下的选评活动进行研究。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形成大多与诗文的选评活动相关。桐城派“文气”理论的形成也与选评活动相关。桐城派的古文选本主要有方苞的《古文约选》和姚鼐的《古文辞类纂》,而刘大櫆的《论文偶记》则在理论叙述中结合作品进行评点。通过“桐城三祖”的编选以及评点活动可看出桐城派较为推崇的是司马迁《史记》、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的作品。本论文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桐城三祖”的散文创作。桐城派文人的作品是对其文气理论的体现与阐释。本部分从具体散文文本出发,并结合“桐城三祖”的“文气”理论和生平经历进行研究。虽然方苞、刘大櫆、姚鼐三人的作品风格不尽相同,但贯通于作品中的气脉却是相同的。本论文第四部分主要论述桐城派“文气”理论的意义。桐城派“文气”理论是互相传承的系统化的理论,是对古代“文气”理论进行的全面总结。桐城派还将诗歌的审美特征引入散文理论中,注重散文的艺术美。此外,由于时代影响,桐城派论文多注重音节、字句、格律等形式方面。论文余论部分提出了古代“文气”理论的现代阐释与重构问题。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桐城派"文气"理论的发展
  • 1.1 清代之前"文气论"的发展梗概
  • 1.2 桐城派"文气论"的发展及特点
  • 1.2.1 戴名世的"精、气、神合一"论
  • 1.2.2 方苞的"义法雅洁"论
  • 1.2.3 刘大櫆的"神气"论
  • 1.2.4 姚鼐的"文气"理论
  • 第二章 桐城派"文气"理论影响下的古文选评活动
  • 2.1 对司马迁及《史记》的选评
  • 2.2 对唐宋八大家作品的选评
  • 2.3 对明代归有光作品的选评
  • 第三章 "文气"审美观与"桐城三祖"的创作
  • 3.1 "清真雅洁"之气的方苞散文作品
  • 3.2 "波澜壮阔"之气的刘大櫆散文作品
  • 3.3 "平淡自然"之气的姚鼐散文作品
  • 第四章 桐城派"文气"理论的意义
  • 4.1 "文气"理论的系统化传承
  • 4.2 将评诗之语引入评文
  • 4.3 注重古文创作形式
  • 余论 桐城派"文气"理论的现代阐释与重构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桐城派“文气”理论及其选评、创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