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潘金莲案析宋代通奸罪

从潘金莲案析宋代通奸罪

论文摘要

法律与文学运动兴起于美国。“从文学中了解法律”是该研究思潮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视角,其目的在于研究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法律,思考其中的法律理论与法律实践问题。《水浒传》中潘金莲案作为一个经典的故事为大众所熟知。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看,潘金莲被视为一个荒淫无度的反面人物,历来为世人所不齿;而武松作为一名顶天立地、敢作敢为的汉子,其行为一直为世人所称颂。而站在法律和文学的角度看,潘金莲案则不再是个简单的正义战胜邪恶的文学故事,而是一起引人深思的法律事件。通过运用文献研究、历史背景剖析、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可以找出这起法律事件背后隐藏着的诸多法律问题。通奸行为指的是男女双方没有夫妻关系而发生性行为(多指一方或双方已有配偶),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在潘金莲案所处的宋代,统治阶级制定了通奸罪,将其纳入到刑法调整的范围,并且分别从实体和程序方面对其进行了规范。换言之,在潘金莲案中,通奸罪具有可适用性,但偏偏未能适用,并导致了悲剧的产生。当代社会,通奸现象时有出现,对于通奸行为是否入罪,曾引起过广泛的争议。到今天为止,仍有不少国家将通奸行为定罪处罚。我国自建国初期便废除了通奸罪,将其纳入到道德调整的范围,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将其规定为犯罪,如破坏军婚罪等。当今许多国家将通奸行为纳入到民法调整的范围,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对我国如何应对通奸行为应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国历代通奸罪概述
  • 2.1 中国通奸罪的历史沿革
  • 2.2 中国通奸罪的概念及特点
  • 2.2.1 通奸罪的概念
  • 2.2.2 通奸罪的特点
  • 第3章 潘金莲案中通奸罪的可适用性
  • 3.1 潘金莲案的历史背景
  • 3.2 《水浒传》中潘金莲案梗概及问题的提出
  • 3.2.1 潘金莲案始末
  • 3.2.2 问题的提出
  • 3.3 适用通奸罪的实体性及程序性规定
  • 3.3.1 适用通奸罪的实体性规定
  • 3.3.2 适用通奸罪的程序性规定
  • 第4章 潘金莲案中通奸罪未能适用并酿成悲剧导火线的成因
  • 4.1 通奸罪未能适用成因
  • 4.1.1 武大郎成家之不易
  • 4.1.2 西门庆权势压人
  • 4.1.3 武大郎诉讼意识缺乏
  • 4.1.4 宋代社会文化使然
  • 4.2 通奸罪未能适用终成悲剧导火线
  • 4.2.1 悲剧何在
  • 4.2.2 作为悲剧原因之一的司法腐败
  • 4.2.3 作为悲剧原因之二的私力救济盛行
  • 第5章 宋代通奸罪及其适用问题评析
  • 5.1 通奸罪在宋代存在的原因
  • 5.1.1 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对通奸行为定罪的影响
  • 5.1.2 宋代理学对贞节行为的强化
  • 5.2 宋代通奸罪凸显的立法与执法之间的矛盾
  • 5.2.1 宋代通奸罪在维护婚姻家庭稳定方面的保障作用
  • 5.2.2 执法工具主义的特点导致立法目的难于实现
  • 5.3 反思
  • 5.3.1 通奸罪必然消亡
  • 5.3.2 潘金莲案中悲剧的启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法律与文学”研究:缘起、发展与可能——国内研究动态述评[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1(06)
    • [2].法律与文学的对视[J]. 名作欣赏 2020(26)
    • [3].文学中的法律文学中的法律,法律中的文学——评《法律与文学:可能性及研究视角》[J]. 语文建设 2018(24)
    • [4].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论“法律与文学”运动的整体思想图景[J]. 中国文学研究 2018(04)
    • [5].论苏力的本土化的法律与文学[J]. 法制与社会 2017(12)
    • [6].“一直试图说服自己,今日依然”——中国法律与文学研究20年[J]. 探索与争鸣 2017(03)
    • [7].二十世纪末以来东西方法律与文学共舞的态势研究[J]. 社会科学论坛 2016(05)
    • [8].20世纪末以来东、西方法律与文学共舞的态势研究[J]. 兰州学刊 2016(07)
    • [9].文学的法律之美——再读苏力《法律与文学》[J]. 人民司法(天平) 2016(06)
    • [10].故事问题视域中的“法律与文学”研究[J]. 文艺研究 2015(01)
    • [11].法治、文学与法治文学[J]. 山花 2017(07)
    • [12].以《唐顿庄园》为视角分析法律对文学作品的作用[J]. 长江丛刊 2017(27)
    • [13].法律与文学:二分法及其超越[J]. 法理学论丛 2012(00)
    • [14].法律与文学视角下的复仇文学[J]. 剑南文学(上半月) 2013(07)
    • [15].西方“法律与文学”运动发展历程述评[J]. 长城 2013(06)
    • [16].人类悲剧性命运的三个维度——《法律与文学》前三章导读[J]. 法律史评论 2013(00)
    • [17].法律与文学的融合创作问题探析——以柳南秋的《美国梦》为例[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04)
    • [18].法律与文学关系之初探[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2(06)
    • [19].西方法律与文学运动的形成、发展与转向[J]. 国外社会科学 2011(03)
    • [20].法律与文学在中国的出路[J]. 东方法学 2011(04)
    • [21].“法律与文学”研究的可行性分析[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3)
    • [22].法律与文学的联袂[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9(07)
    • [23].关于“法律与文学运动”的再思考——以行政法体系的文学性重塑为展开[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 [24].法律与文学:在中国基层司法中展开[J]. 政法论坛 2020(01)
    • [25].法律与文学:在中国基层司法中展开[J]. 政法论坛 2020(03)
    • [26].法律与文学:理与情的交融[J]. 飞天 2010(16)
    • [27].法律与文学的完美交融对法学教育的重要意义[J]. 语文建设 2013(23)
    • [28].法律与文学的互视[J]. 法制资讯 2011(02)
    • [29].文学作品与法律意识的培养——也谈“法律与文学”[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5(05)
    • [30].独辟蹊径:法治文学的法学研究大有可为[J]. 中国法治文化 2016(02)

    标签:;  ;  ;  ;  ;  

    从潘金莲案析宋代通奸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