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大豆、稻田免耕高产栽培技术

冬大豆、稻田免耕高产栽培技术

一、冬大豆稻田免耕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应学[1](2014)在《云南大豆滇沧2号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文中指出大豆是植物蛋白和植物油的主要来源。大豆种子含粗蛋白约40%,含粗脂肪18%左右。榨油后的大豆粕粗蛋白含量高达48%~50%,是动物饲料的优质植物蛋白源。由于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双重压力,中国未来大豆的发展必须靠提高单产来实现。本研究针对云南大豆单产低而不稳的原因,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重点开展大豆新品种滇沧2号的综合评价、氮肥用量、种植密度、大豆锈病药剂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应用DPS系统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制定出大豆滇沧2号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并进行大面积生产示范。本试验设置品比试验一组,参试大豆品种为滇沧2号、郑92116(ck)、97h-2-2、PI084631、PI084946-2、PI096983。试验结果表明,滇沧2号产量与对照(ck)及其它品种之间差异极显着;单产居首位,为2272.5kg/hm2,较ck(郑92116)增产600kg/hm2,增幅为35.9%。结合多点试验结果表明,大豆新品种滇沧2号蛋白质含量为44.21%,脂肪含量为18.9%,品质及综合性状优良。适应范围是冬播为北回归线以南,海拔900米以下的南部热区;秋播适合于云南1200米以下的热区;夏播可延伸到北纬24°30′附近,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区。利用大豆滇沧2号开展夏播密度试验。本试验设90000株/hm2、120000株/hm2、150000株/hm2、180000株/hm2、187500株/hm2五个处理,每一处理三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单产峰值出现在180000株/hm2密度上,故将180000株/hm2作为大豆滇沧2号夏播密度的参考指标。从大豆滇沧2号在云南的多点试验示范情况看,滇沧2号冬播适宜的密度是177000~187500株/hm2;秋播330000~444000株/hm2。本研究还对现有112个自育大豆品种及部分外引品种的考种结果进行农艺性状与大豆单株产量的相关性研究,得出大豆单株总节数(主茎节数与分枝上节数的总和)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较为密切(相关系数r=0.70**),建议将大豆单株总节数作为大豆特征特性指标。大豆滇沧2号的氮肥用量试验共设每hm2施尿素0kg(ck)、75kg、150kg、225kg、300kg五个处理,试验地每hm2施用有机肥15000kg、过磷酸钙750kg、硫酸钾150kg。试验结果显示,未施氮肥处理(CK)产量最高,为2107.5kg/hm2,所有施氮处理均表现比CK减产,减产幅度为6.0%~21.0%。结论是:大豆在有机肥、磷钾肥充足的前提下,可以不施氮素化肥。本研究还在云南景东县安排了杀菌剂防治大豆滇沧2号锈病的药效试验,试验药剂有四氯醚唑230ME,100g/ha;15%粉锈宁125g/ha;70%甲基托布津1225g/ha;75%百菌清1125g/ha;250g/L阿米西达100g/ha;430g/L立克锈90g/ha;250g/L敌力脱125g/ha;CK代表对照,喷清水。试验结果表明,7种杀菌剂对大豆锈病都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防治大豆锈病可优先选用70%甲基托布津和75%百菌清。粉锈宁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价格适中等优点,可作为大豆锈病防治中推荐的常用药剂。本研究在完成上述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大豆新品种滇沧2号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完成大面积示范666.7hm2,单产为1725kg/hm2。

陈亚平[2](2013)在《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1我国大豆生产和需求现状1.1东北大豆主产区播种面积急剧萎缩我国人口众多,粮食、畜肉食品需求量大,粮食安全存在很大问题,国家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大搞粮食增收工程。由于大豆产量低(全国平均单产仅120kg左右),比较效益差,我国大豆主产区东北地区播种面积急剧锐减,近年来每年减少大豆面积达66.7万hm2。2008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933.3万hm2,到2012年就锐减至666.7万hm2。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国大豆播种面积还要继续减少,估计最终稳定在533.3600万hm2之间。1.2南方间套作大豆面积出现逐年扩大趋势我国南方间、套作大豆面积潜力巨大,如四川的"麦/玉/

张明荣,吴海英[3](2009)在《四川间套作大豆生产现状与发展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四川省把发展大豆生产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从2004年开始,启动实施了粮食增产增收"三百"科技示范工程项目,以大示范促进大带动,以大带动促进大豆生产大发展。针

李其林,魏朝富,王显军,刘光德,赵中金[4](2006)在《丘陵山区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丘陵山区属经济发展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也是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内容丰富的地区。笔者结合近年来在丘陵山区生态农业建设实践中取得的成绩,总结了适宜这一地区推广和应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提出丘陵山区生态农业推广必须多样化、应用必须实践化、研究必须科学化。推广高效生态农业实用和配套技术、推进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的产业化、优化生态农业结构、强化科技培训力度和农村能源结构调整是丘陵山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

蒋慕东[5](2006)在《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是最典型、最具影响力的原产于中国的作物,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蛋白质、植物油脂来源之一,孙中山先生说:“以大豆代肉类是中国人所发明。”大豆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发展壮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豆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最佳农作物,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是中国传统农业中氮肥最重要的来源。我们祖先发明了豆腐、豆芽、酱、酱油、豆豉、豆腐乳等很多大豆制品,还发现大豆的药用和饲用价值。民国时期人们又发现大豆为三百五十余种工业品之原料;近年来,科学家不断发现大豆新的用途,大豆油替代柴油,既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大豆蛋白纤维服装穿着舒适又保健还可降解;大豆肽、大豆异黄胴、大豆皂甙等新型生物制品在医药保健领域应用前景广泛。随着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人们会发现大豆越来越多新用途。 二十世纪的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发展最快、水平最高的一百年,特别是二十世纪后五十年,中国大豆单产增长了两倍,远超过传统农业自春秋战国到清末两千多年单产增长总体水平,这是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的一段跨跃式发展时期。 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变化,科研体制化、制度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推动作用。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一个本质区别就是支撑体系的不同。传统农业是以经验为支撑的,农业技术研究都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选择的效率低、周期长,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高。尽管有部分知识分子研究农业技术并撰写农书以传播先进技术,总体而言,其技术研究是个体化的,受研究者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研究水平的高低影响很大,局限性非常明显。农业技术传播口传身授,速度慢、范围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发挥作用更慢。而现代农业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体制化、制度化的科研为支撑,有专门的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和人员,并有相应的经费支持,研发、教育、推广三位一体,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史无前例地提高了大豆生产与利用水平,与以往传统农业时期的大豆技术进步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科技是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取得长足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量。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现在位居世界第四,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

杨延康[6](2002)在《冬大豆稻田免耕丰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

许自艳[7](2002)在《发挥思茅资源优势 发展大豆生产》文中提出思茅地区具有良好的光、热、水、土、气条件 ,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发展大豆生产的条件好、潜力大、前景广 ,但基础差、单产低、总量少 .其主要制约因素是认识不到位 ,种植技术不规范 ,良种覆盖率低 ,施肥技术不合理 .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是 :提高认识 ,选育推广优良品种 ,实施高产攻关试验和丰产栽培示范 .

牛震[8](2011)在《走进川鄂皖 又闻稻花香》文中认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凉秋九月,又是一年秋粮打收的好时节。近日,记者跟随农业部组织的"秋粮探行"采访团深入到四川、湖北、安徽三省采访,目睹了农民在紧张抢收秋粮的忙碌情景,见证了长江流域秋粮丰产丰收的可喜局面。

吴海英,张明荣[9](2009)在《四川省间套作大豆生产优势、潜力与发展对策》文中研究指明

张明荣,吴海英,邓丽,谢树果[10](2004)在《南豆5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文中指出大豆新品种“南豆 5号”属早熟品种 ,春播生育期 95~ 10 0d ,夏播生育期 75~ 80d。该品种抗病毒 ,抗倒伏。蛋白质含量48 5 % ,脂肪含量 16 9% ,属高蛋白优质新品种。 2 0 0 1-2 0 0 2年参加全省早熟组区试 ,平均产量 163 8kg/667m2 ,比对照“成豆 8号”增产 2 4 8% ;2 0 0 2年在四川省 5个生态区进行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 169 98kg/667m2 ,比对照“成豆 8号”增产 2 7 15 %。选用该品种在春、夏、秋三季进行空闲地净作、幼林地间作、田埂豆或土边豆等方式种植 ,均能获较高产量。

二、冬大豆稻田免耕丰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大豆稻田免耕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大豆滇沧2号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大豆的发展现状
        1.2.1 国内外大豆的生产现状
        1.2.2 大豆超高产的研究进展
        1.2.3 中国大豆品种选育情况
        1.2.4 国内外大豆氮素营养研究进展
        1.2.5 大豆锈病的研究进展
        1.2.6 大豆种植密度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大豆新品种滇沧 2 号的综合评价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大豆种植密度试验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大豆氮肥用量试验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4 杀菌剂防治大豆锈病的药效试验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方法
    2.5 大豆滇沧 2 号丰产栽培技术规程的制定及示范
        2.5.1 大豆滇沧 2 号丰产栽培技术规程的制定
        2.5.2 开展大豆滇沧 2 号丰产栽培技术示范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大豆新品种滇沧 2 号的综合评价
        3.1.1 大豆单点品比试验方差分析结果
        3.1.2 农艺性状比较
        3.1.3 滇沧 2 号在 2011 年西南山区组大豆区域试验中的综合表现
        3.1.4 大豆滇沧 2 号在云南多点试验示范中的表现
    3.2 大豆种植密度的试验结果
        3.2.1 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3.2.2 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单株总重及单株粒重的影响
        3.2.3 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单株荚数及单株粒数的影响
        3.2.4 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分枝数、三粒荚数及单株总节数的影响
        3.2.5 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株高的影响
        3.2.6 大豆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3.2.7 小结
    3.3 大豆氮肥用量试验结果
        3.3.1 不同施氮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3.3.2 不同施氮量对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3.4 杀菌剂防治大豆锈病的药效试验结果
    3.5 大豆滇沧 2 号丰产栽培技术规程的制定及示范
        3.5.1 大豆滇沧 2 号夏播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3.5.2 大豆滇沧2号冬播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3.5.3 稻后秋大豆滇沧 2 号免耕覆盖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3.5.4 大豆滇沧 2 号丰产栽培技术示范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大豆生产和需求现状
    1.1 东北大豆主产区播种面积急剧萎缩
    1.2 南方间套作大豆面积出现逐年扩大趋势
    1.3 缺口量巨大, 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2 大豆的经济价值
    2.1 营养丰富, 可以强身壮体
    2.2 具有药用保健功效, 可以预防疾病
    2.3 重要的油脂来源
    2.4 重要的工业原料
    2.5 非常好的饲料作物
    2.6 大豆是最好的养地作物
3 大豆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
    3.1 种豆的地要经常轮换
    3.2 选用高产良种
    3.3 在高产播期范围内抢时抢墒播种
    3.4 严把播种质量, 确保全苗
    3.5 合理密植
    3.6 增施底肥, 喷施保花增荚肥
    3.7 田间管理
    3.8 及时收获, 科学晾晒和脱粒, 确保豆籽质量

(3)四川间套作大豆生产现状与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种植新模式
    1.1 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
    1.2 玉米间套作大豆模式
    1.3 稻田秋大豆种植模式
    1.4 利用田埂增种田埂大豆
2 四川间套作大豆生产发展潜力
    2.1“麦/玉/豆”和“麦/玉/豆+苕”模式
    2.2 田埂大豆
    2.3 荒田荒土种植大豆
    2.4 抗旱减灾增种大豆
    2.5 发展种植鲜食大豆
    2.6 其他模式
3 技术支撑措施
    3.1 规范带幅
    3.2 选用良种
    3.3 适时播种
    3.4 合理密植
    3.5 补苗定苗
    3.6 控旺防倒
4 发展对策
    4.1 大力开展间、套作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和种质创新攻关研究
    4.2 加强“麦/玉/豆”、“麦/玉/豆+苕”模式研究
    4.3 加强节本增效关键技术研究
    4.4 加强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4.5 开展避灾减灾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4.6 大力开展新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
    4.7 建立主导新品种的良种繁殖基地
    4.8 建立设施与设备研究室
    4.9 建立健全大豆产业化模式
    4.1 0 制定南方大豆产业发展规划

(4)丘陵山区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式与技术的背景及成效
    1.1 茶 (松) -果-粮 (菜) -加工模式与技术
    1.2 南方“猪-沼-果”模式与技术
    1.3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与技术
    1.4 坡耕地横坡耕作模式与技术
    1.5 稻田综合利用模式与技术
    1.6 庭院生态-观光休闲一体化模式与技术
    1.7 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模式与技术
    1.8 坡瘠地(新垦地)土壤快速熟化模式与技术
2 模式与技术的内容
    2.1 茶 (松) -果-粮 (菜) -加工模式与技术
    2.2 南方“猪-沼-果”模式与技术
    2.3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与技术
    2.4 坡耕地横坡耕作模式与技术
    2.5 稻田综合利用模式与技术
    2.6 庭院生态-观光休闲一体化模式与技术
    2.7 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模式与技术
    2.8 新垦地、坡瘠地土壤快速熟化模式与技术
3 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3.1 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推广必须多样化
    3.2 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应用必须实践化
    3.3 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研究必须科学化
4 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推广应用的对策
    4.1 推广高效生态农业实用技术
    4.2 推广高效生态农业配套技术
    4.3 推进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的产业化
    4.4 优化生态农业结构
    4.5 加快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4.6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5)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研究的方法、重点与结构
    第四节 本研究的结论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科学研究
    第一节 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科技特征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国统区的大豆科研
        一、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二、大豆的科学育种
        三、大豆的农事试验
        四、主要的大豆出版物
        五、民国大豆科研的动因分析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前东北的大豆科研
        一、历史沿革
        二、日伪时期大豆科研主要领域和成果
        三、东北解放区时期大豆科研的恢复
        四、评说
    第四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大豆科研
        一、吉林省公主岭农业科研继续发展
        二、黑龙江省大豆科研迅速兴起
        三、辽宁省的大豆科研成就显着
        四、南方大豆科研多点发展
        五、全国大豆增花保荚协作研究
        六、中外大豆科学交流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后的大豆科研
        一、南方大豆科研的崛起
        二、东北大豆科研继续稳步发展
        三、野生大豆研究
        四、雄性不育系研究和利用
        五、大豆种质资源的研究
        六、大豆区划的进一步调整和细化
        七、大豆基因组学研究
        八、大豆育种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九、中外大豆科研交流步入常态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二十世纪中国的大豆生产
    第一节 大豆的单产和总产变化
        一、单产变化
        二、总产变化
        三、重点种植区域变化
    第二节 品种演变
        一、农家种时期(1900-1923)
        二、科学育种兴起时期(1924-1949)
        三、科学育种渐居主导地位时期(1950-2000)
    第三节 种植制度演变
        一、清末大豆种植制度
        二、民国大豆种植制度
        三、新中国大豆种植制度
    第四节 耕作制度演变
        一、清末大豆耕作制度
        二、民国大豆耕作制度
        三、新中国大豆耕作种植制度
    第五节 大豆施肥演变
        一、清末大豆施肥
        二、民国大豆施肥
        三、新中国大豆施肥
    第六节 病虫草害防治
        一、清末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二、民国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三、新中国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的加工和利用
    第一节 中国大豆加工和利用的历史过程
        一、民国以前的大豆加工和利用
        二、民国时期大豆加工和利用
        三、新中国时期大豆加工和利用
    第二节 传统大豆食品加工工艺及其演进
        一、发酵类豆制品
        二、非发酵类豆制品
        三、蛋白类豆制品
        四、豆乳粉
    第三节 大豆油脂加工
        一、清末、民国时期的大豆油脂加工
        二、新中国的大豆油脂加工
    第四节 大豆蛋白纤维及其生产工艺
        一、蛋白纤维发展概况
        二、大豆蛋白纤维性能及其织物特点
        三、大豆蛋白纤维生产工艺
    第五节 大豆新兴生物制品
        一、大豆卵磷酯
        二、大豆低聚糖
        三、大豆异黄酮
        四、大豆皂甙
        五、大豆多肽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对外贸易兴衰的历史过程
        一、清末中国大豆一枝独秀
        二、民国时期中国大豆先盛后衰
        三、新中国大豆对外贸易形势彻底逆转
    第二节 中国大豆生产贸易兴衰的原因分析
        一、积极因素
        二、消极因素
    第三节 中国大豆生产和对外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中国大豆发展战略背景分析
        二、未来中国大豆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三、未来中国大豆发展战略目标
    第五节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对策建议
        一、中国绝不放弃自己的大豆生产
        二、坚定不移“主要立足国内解决大豆供给问题”
        三、突出抓好大豆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
        四、加大大豆生产和出口的支持力度
        五、提高大豆产销的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民国实业部关于全国农事实验场调查的各项统计(1936年)
    二、东北解放区大豆试验田间调查及室内考种标准
    三、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大豆“超级种培育”项目建议摘要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冬大豆稻田免耕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整地
2 选用良种
3 种子处理及播种
    3.1 种子处理
    3.2 播种
4 田间管理
    4.1 水分管理
    4.2 定苗除草
    4.3 追肥
    4.4 病、虫、鼠害防治
5 收获

(7)发挥思茅资源优势 发展大豆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大豆的必要性
    1.1 结构调整的需要
    1.2 有利于改土培肥
    1.3 有利于提高复种
    1.4 促进农民增收
2 有利条件
    2.1 优越的气候条件
        2.1.1 夏大豆
        2.1.2 秋大豆
        2.1.3 冬大豆
    2.2 丰富的土地资源
        2.2.1 夏大豆适宜区
        2.2.2 秋大豆适宜区
        2.2.3 冬大豆适宜区
    2.3 广阔的市场前景
3 现有基础
    3.1 大豆种植基础良好
    3.2 已有引选的优良品种
    3.3 大豆丰产栽培技术
    3.4 实施高产攻关试验和丰产栽培示范
4 存在问题
    4.1 认识不到位
    4.2 良种复盖率低
    4.3 种植粗放
    4.4 施肥不合理
5 对策措施
    5.1 提高认识
    5.2 多途径发展
    5.3 加大良种选育与繁育推广力度
    5.4 配套技术示范、推广
    5.5 加工流通

(8)走进川鄂皖 又闻稻花香(论文提纲范文)

四川:耕作制度改革显成效
湖北:科学抗灾保丰收
安徽:农机助力丰收年

(9)四川省间套作大豆生产优势、潜力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四川大豆需求现状
2 四川间、套作大豆的优势
3 四川间、套作大豆生产发展潜力
    3.1 “麦/玉/豆”和“麦/玉/豆+苕”模式
    3.2 田埂大豆
    3.3 荒田荒土种植大豆
    3.4 抗旱减灾增种大豆
    3.5 发展种植鲜食大豆
    3.6 其它种豆模式
4 大力发展四川间、套作大豆的对策与建议
    4.1 大力开展套作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和种质创新攻关研究
    4.2 加强“麦/玉/豆”、“麦/玉/豆+苕”模式研究
    4.3 加强节本增效关键技术研究
    4.4 加强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4.5 开展避灾减灾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4.6 大力开展新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
    4.7 建立主导新品种的良种繁殖基地
    4.8 建立设施与设备研究室
    4.9 建立健全大豆产业化模式
    4.10 把发展南方套作大豆提高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 制定好南方套作大豆产业发展规划

(10)南豆5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特征特性
2 产量表现
3 高产栽培技术
    3.1 适宜播种期
    3.2 适宜种植形式
    3.3 适宜密度
    3.4 整地质量
    3.5 严把播种质量关
        3.5.1 挖穴深度要适宜:
        3.5.2 灌足底水肥:
    3.6 合理施肥
    3.7 加强虫兔鼠防治
    3.8 及时收获, 科学晾晒

四、冬大豆稻田免耕丰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大豆滇沧2号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D]. 王应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03)
  • [2]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陈亚平.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09)
  • [3]四川间套作大豆生产现状与发展分析[J]. 张明荣,吴海英. 中国种业, 2009(10)
  • [4]丘陵山区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初探[J]. 李其林,魏朝富,王显军,刘光德,赵中金. 中国农学通报, 2006(10)
  • [5]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D]. 蒋慕东.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6]冬大豆稻田免耕丰产栽培技术[J]. 杨延康. 云南农业科技, 2002(S1)
  • [7]发挥思茅资源优势 发展大豆生产[J]. 许自艳.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3)
  • [8]走进川鄂皖 又闻稻花香[J]. 牛震. 农村工作通讯, 2011(18)
  • [9]四川省间套作大豆生产优势、潜力与发展对策[J]. 吴海英,张明荣. 杂粮作物, 2009(05)
  • [10]南豆5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 张明荣,吴海英,邓丽,谢树果. 大豆通报, 2004(02)

标签:;  ;  ;  ;  ;  

冬大豆、稻田免耕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