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达氟沙星防治史氏鲟Ah感染的应用评价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基础兽医学
作者: 卢彤岩
导师: 佟恒敏
关键词: 达氟沙星,史氏鲟,药动学,药效学,评价
文献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达氟沙星(Danofloxacin)是一动物专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水溶性好、可多种途径给药、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药动学特性优良、不良反应小及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治疗各种畜禽细菌性感染疾病。史氏鲟肉厚骨软,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我国正在形成一个人工养殖鲟鱼的热点。但伴随鲟鱼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由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 hydrophila,Ah)引起的细菌性疾病也成为这一养殖新品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急需有效的药物进行防治。喹诺酮类药物如恩诺沙星、恶喹酸、诺氟沙星等已被陆续应用于水生动物疾病的防治,但有关达氟沙星在水产养殖业中使用的评价尚未见到相关的报道。本研究选取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动物专用抗菌药物——达氟沙星,应用微生物学、药效学、药动学和毒理学的实验手段,首次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达氟沙星对Ah 体外抗菌活性及4 种理化因子对其影响、对感染Ah 史氏鲟治疗效果、达氟沙星在健康及感染Ah 史氏鲟体内的药动学特征、生物利用度、达氟沙星在史氏鲟血浆及肝脏、肾脏、肌肉和鳃等组织内的残留检测方法及残留规律、达氟沙星对史氏鲟的安全性评价等。旨在评价达氟沙星用于史氏鲟细菌性疾病防治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从而为渔用药物的使用科学化和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如下: 1. 应用二倍稀释法测定达氟沙星对Ah 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培养基酸碱度(pH)、镁离子(Mg2+)、细菌接种量及小牛血清对达氟沙星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的影响。达氟沙星对Ah 的MIC 和MBC 分别为0.05 mg·L-1 和0.1 mg·L-1。达氟沙星在培养基pH为8 时的抗菌活性最强,MIC 和MBC 分别为0.025 和0.05 mg·L-1,降低或升高培养基的pH 均导致抗菌活性的降低。培养基中的血清浓度达到50%以上时,对MBC 的影响比较明显。细菌接种量达到107 CFU·mL-1时对抗菌活性表现出抑制作用。Mg2+对其MIC和MBC 均有明显的影响。2. 中、高剂量(10、20 mg·kg-1)的达氟沙星对感染Ah 的治疗效果与恩诺沙星(10 mg·kg-1)相当,受试鱼的死亡率均为0,有效率100%,优于氟苯尼考(50 mg·kg-1)和新诺明(100 mg·kg-1)。3.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以10 mg·kg-1 剂量静脉注射和经口灌服给药后史氏鲟血浆中达氟沙星的药物浓度。该法采用C18 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相(15:85),荧光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80 nm 和450 nm,样品用甲醇沉淀蛋白,离心取上清液进样。达氟沙星在0.0051.0 μg·mL-1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本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0.005 μg·mL-1。健康组单剂量静注达氟沙星(10 mg·kg-1),其药时数据符合无吸收的三室开放模型,方程为C=5.830-5.582t+4.162-1.157t+0.852-0.029t,主要动力学参数如下:t1/2α0.552 h;t1/2β22.186 h;AUC34.226 mg·(L·h)-1;Vl 0.922L·kg-1;Vb10.144 L·kg-1;kel0.317 h-1。Ah 感染组的Vl 由0.922 减小到0.290 L·kg-1, AUC 由34.226 降低至28.157 mg·L·h-1,CLB 由0.292 增至0.355L(kg·h)-1。健康组经口灌服给药(10 mg·kg-1)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血药浓度
论文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文献综述
1 抗菌药物在水产养殖业应用现状
2 喹诺酮类药物在水产养殖业研究现状
2.1 喹诺酮类药物对水产动物药效学的研究
2.2 喹诺酮类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药动学的研究
2.3 喹诺酮类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残留检测的研究
3 鱼类抗氧化功能及免疫功能的研究
3.1 鱼类抗氧化功能的研究
3.2 鱼类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研究
4 达氟沙星的药理学特点
4.1 药效学研究进展
4.1.1 体外抑菌活性及耐药性研究进展
4.1.2 体内药效及临床应用现状
4.2 药动学研究进展
4.3 残留检测研究进展
4.4 疾病对达氟沙星药动学特征的影响
4.5 达氟沙星毒性研究进展
5 我国渔用抗菌药物研究上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5.1 我国渔用抗菌药物研究上存在的问题
5.2 我国渔用抗菌药物研究展望
研究内容
材料与方法
1 达氟沙星对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史氏鲟的药效学研究
1.1 材料
1.1.1 实验菌种
1.1.2 培养基
1.1.3 药品
1.1.4 仪器
1.1.5 实验动物
1.2 方法
1.2.1 体外抑菌实验
1.2.2 体内药效实验
2 达氟沙星在健康及感染Ah 史氏鲟体内药动学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疾病模型的复制
2.2.2 实验分组及给药
2.2.3 样品采集
2.2.4 样品处理
2.2.5 色谱条件
2.2.6 达氟沙星标准曲线的制备
2.2.7 回收率及精密度的测定
2.2.8 数据处理
3 达氟沙星在史氏鲟体内残留检测
3.1 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试剂与仪器
3.2 方法
3.2.1 给药及采样
3.2.2 达氟沙星标准曲线的制备
3.2.3 回收率的测定
3.2.4 色谱条件
3.2.5 样品处理
3.2.6 数据处理
4 急性毒性实验
4.1 材料
4.2 方法
4.2.1 经口灌服组
4.2.2 腹腔注射组
4.2.3 实验鱼观察与结果计算
4.2.4 组织切片与电镜切片制备
5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抗氧化功能影响
5.1 实验动物
5.2 仪器与试剂
5.3 实验方法及样本采集
5.4 肝脏、血浆及红细胞SOD 活性的测定
5.5 肝脏及红细胞CAT 活性的测定
5.6 肝脏、鳃及红细胞Na~+ 、K~+-ATP 酶活性的测定
5.7 红细胞GSH-px 活性的测定
5.8 肝脏及血浆NO 含量的测定
5.9 肝脏、血浆及红细胞中MDA 含量的测定
5.10 红细胞GST 活性的测定
6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几种生化指标影响
6.1 实验动物
6.2 仪器与试剂
6.3 实验方法与样本采集
6.4 肝脏和血浆GOT 及GPT 活力的测定
6.5 血浆尿素氮含量的测定
6.6 血浆肌酐含量的测定
6.7 血浆4 种离子含量的测定
6.8 史氏鲟红细胞及白细胞数的测定
6.9 肝脏、血浆蛋白含量及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
7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免疫功能的影响
7.1 实验动物
7.2 实验仪器及试剂
7.3 实验方法及样品采集
7.4 溶菌酶含量的测定
7.5 白细胞吞噬活性的测定
7.6 免疫器官系数的测定
8 达氟沙星对红细胞核异常及微核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
1 达氟沙星对感染Ah 史氏鲟的药效学
1.1 体外抑菌实验
1.2 4种理化因子对体外抑菌活性的影响
1.3 体内药效实验
2 达氟沙星在健康及感染Ah 史氏鲟体内药动学研究
2.1 感染Ah 疾病模型的复制
2.2 标准曲线及变异系数
2.3 达氟沙星的色谱行为
2.4 达氟沙星在健康及感染Ah 史氏鲟体内的血药浓度
2.5 达氟沙星在健康及感染Ah 史氏鲟体内的药动学参数
2.6 生物利用度
3 达氟沙星在史氏鲟体内的残留
3.1 回收率及变异系数
3.2 达氟沙星在史氏鲟体内各组织的药物浓度
4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的急性毒性
4.1 经口灌服LD50
4.2 腹腔注射LD50
4.3 组织学变化
5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5.1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肝脏、血浆及红细胞SOD 活性的影响
5.2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肝脏及红细胞CAT 活性的影响
5.3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肝脏、鳃及红细胞Na+、 K+-ATP 酶活性的影响
5.4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红细胞GSH-px 酶活性的影响
5.5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肝脏及血浆NO 含量的影响
5.6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肝脏、血浆及红细胞中MDA 含量的影响
5.7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红细胞GST 活性的影响
6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血液及肝脏主要生化指标的影响
6.1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血浆及肝脏GOT 和GPT 活性的影响
6.2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血浆尿素氮含量的影响
6.3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血浆肌酐含量的影响
6.4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血浆4 种离子含量的影响
6.5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红细胞及白细胞数的影响
6.6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血浆蛋白、肝匀浆蛋白及血红蛋白的影响
7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免疫功能的影响
7.1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溶菌酶含量的影响
7.2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7.3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白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
8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红细胞核的影响
讨论
1 达氟沙星对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史氏鲟药效学研究
1.1 达氟沙星对Ah 体外抗菌活性及理化因子对其影响
1.2 达氟沙星对感染Ah 史氏鲟的体内药效研究
2 达氟沙星在健康及感染Ah 史氏鲟体内药动学研究
2.1 达氟沙星在健康史氏鲟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2.2 Ah 感染对达氟沙星在史氏鲟体内药动学特征的影响
2.3 达氟沙星在史氏鲟体内生物利用度
3 达氟沙星在史氏鲟体内的残留
4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的急性毒性
4.1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的LD_(50)
4.2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5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5.1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肝脏、血浆及红细胞SOD 活性的影响
5.2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肝脏及红细胞 CAT 活性的影响
5.3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鳃、红细胞及肝脏Na+、K+-ATP 酶活性的影响
5.4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红细胞GSH-px 活性的影响
5.5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肝脏及血浆内NO 含量的影响
5.6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肝脏、血浆及红细胞中MDA 含量的影响
5.7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红细胞GST 活性的影响
6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血液及肝脏主要生化指标的影响
6.1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肝脏及血浆中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6.2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血浆尿素氮(BUN)和肌酐(Cr)含量的影响
6.3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血浆中4 种离子浓度的影响
6.4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红细胞及白细胞数的影响
6.5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血浆蛋白、肝脏蛋白及血红蛋白的影响
7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免疫功能的影响
7.1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7.2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组织溶菌酶含量的影响
7.3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白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
8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细胞遗传毒性的影响
结论
今后工作的展望与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2005-10-31
参考文献
- [1].史氏鲟免疫学研究[D]. 刘红柏.东北林业大学2004
- [2].环境因子对史氏鲟生长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D]. 李大鹏.华中农业大学2003
相关论文
- [1].中国鲟鱼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融.中国海洋大学2008
- [2].氟离子对西伯利亚鲟的生态毒理学研究[D]. 石小涛.华东师范大学2009
- [3].环境因子对史氏鲟生长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D]. 李大鹏.华中农业大学2003
- [4].史氏鲟免疫学研究[D]. 刘红柏.东北林业大学2004
- [5].生物防治用途芽孢杆菌对水产条件致病菌抑制作用与对中华绒螯蟹、日本沼虾及中华鳖保护效果的评价[D]. 吴惠仙.浙江大学2005
- [6].纳米载铜硅酸盐对水产病原菌的吸附、杀菌活性及其在罗非鱼上的应用效果与机理研究[D]. 胡彩虹.浙江大学2005
- [7].黄颡鱼体内寄生蠕虫的生态学研究[D]. 李文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5
- [8].环境胁迫、中草药及基因转植对鱼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D]. 王文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5
- [9].施氏鲟的性腺发育及人工性别控制研究[D]. 高艳丽.东北林业大学2006
- [10].中华鲟感觉器官的早期发育及其行为机能研究[D]. 柴毅.华中农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