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在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B超在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一、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灶B超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康敏[1](2021)在《中国鼻咽癌放射治疗指南(2020版)》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调强适形放疗(IMRT)的广泛应用以及综合治疗理念的深入,鼻咽癌的治疗疗效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在鼻咽癌放射治疗具体临床实践方面国内仍缺乏相关指南。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的数十位专家共同讨论,最终形成了《中国鼻咽癌放射治疗指南》。主要内容包括鼻咽癌的流行病学、诊断、临床分期、治疗原则、放疗并发症的处理等。重点制定了鼻咽癌放射治疗的流程规范,涵盖了鼻咽癌的影像、放疗定位、靶区勾画、剂量限定、计划评估等多方面的内容。以期实现我国不同级别医院放射治疗医护人员对鼻咽癌诊治的同质化,从而提高我国鼻咽癌总体诊疗水平。

冯琨[2](2019)在《原发不明颈部转移癌的选择性黏膜照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癌的发病率较低且具有一定的异质性。放疗在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癌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否进行选择性黏膜腔照射仍存争议。研究方法本研究连续收集了2009年1月至2016年4月在上海两个中心接受调强放疗的原发不明的颈部转移性癌的病例,主要的入组标准为:病理证实为鳞状细胞癌、低分化癌或未分化癌,经过详细检查后作出诊断。将患者按照是否接受了选择性黏膜腔照射分为选择性黏膜腔照射组和单纯颈部处理组。分析在不同的治疗模式下的生存、颈部复发及原发灶出现情况。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63个月(范围:5-126月)。62例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86.1%。5年的黏膜控制率,颈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6.8%、89.5%、93.5%和72.4%。选择性黏膜腔照射组和单纯颈部处理组5年黏膜控制率分别为100%和72.0%(P=0.003),5年颈部控制率分别为92.9%和57.7%(P=0.002)。单纯颈部处理组有7例(26.9%)发现原发病灶。两组在晚期毒性方面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癌患者进行选择性黏膜照射存在生存获益,有助于原发灶不明的头颈癌患者寻找一种的疗效和毒性之间的平衡。未来仍需要有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提供更好的证据。

何承诚,司勇锋,马隆佰,康利克,覃颖,江河,陶仲强[3](2012)在《鼻咽癌治疗后颈淋巴结残留或复发磁共振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触诊的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鼻咽癌治疗后颈淋巴结残留或复发隐匿性淋巴结的价值。方法对56例(60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的术前前瞻性磁共振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和临床触诊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60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病理检查中有43侧证实有颈淋巴结残留或复发,其中临床触诊检出者30侧(敏感度为69.77%,特异度为64.70%,正确率为68.33%),漏诊13侧(漏诊率为30.2%);磁共振成像检出者40侧(敏感度为93.02%,特异度为88.89%,正确率为91.66%),漏诊3侧(漏诊率为6.9%);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者39侧(敏感度为92.85%,特异度为76.47%,正确率为86.67%),漏诊4侧(漏诊率为9.3%)。结论磁共振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鼻咽癌治疗后颈淋巴结残留或复发的正确率明显高于临床触诊。

张光斌,郑安平,赵福军,孙荣刚[4](2012)在《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颈部淋巴结转移鼻咽癌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颈淋巴结转移鼻咽癌的疗效。方法 160例初治颈淋巴结转移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和热疗组(70例)。对照组:接受氟尿嘧啶+顺铂化疗后原发灶和颈淋巴结转移灶均接受常规放疗。热疗组:放化疗方法同对照组,颈淋巴结转移灶于放疗第1周开始配合局部热疗。结果热疗组和对照组5 a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1.4%、21.1%(χ2=16.043,P<0.05),5 a生存率分别为58.6%、41.1%(χ2=4.805,P<0.05),5 a颈淋巴结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7.1%、76.7%(χ2=13.413,P<0.05),5 a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7.1%、44.4%(χ2=0.866,P>0.05)。结论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颈淋巴结转移鼻咽癌的近远期疗效均优于单纯放化疗。

何承诚,司勇锋[5](2012)在《鼻咽癌治疗失败或复发的颈转移灶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鼻咽癌为鼻咽部黏膜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鼻咽癌治疗失败或复发的颈转移灶治疗发展迅速。本文就颈部淋巴结手术、放射线再治疗、化疗和生物靶向治疗等各种治疗方案的进展做一综述。

匡韦陆[6](2012)在《481例鼻咽癌患者预后及分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481例鼻咽癌患者预后及分期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湘雅医院481例初诊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并探索其预后因素,并对’92福州分期及6th AJCC分期进行比较,评价两种分期的风险一致性及差异性。方法收集从2005年1月到2008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81例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及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按照’92福州分期及6th AJCC分期对所有病例重新进行分期,比较两种分期方式的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比较两种分期的风险一致性及差异性,进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位随访时间为44个月(10-75个月),4年无局部复发率、无远处转移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90.4%、75.0%、68.2%、76.0%。相比与’92福州分期,6th AJCC分期中Ⅱ期病例的比例增高,Ⅲ期、Ⅳ期病例的比例降低。从T分期比较来看,总生存曲线以’92福州分期分开相对较好。’92福州分期中,T2与T3组、T3与T4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28和0.473。6th AJCC分期中,T1和T2组、T2与T3组、T3与T4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53、0.071和0.918。’92福州分期中,NO与N1组、N2与N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31和0.721。6th AJCC分期中,NO与N1组、N2与N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45和0.578。’92福州分期中,Ⅲ期与Ⅳ期曲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为0.196。6th AJCC分期中,Ⅲ期与Ⅳ期曲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为0.281。2)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有无颈鞘侵犯、有无颅底侵犯、临床分期、T分期、N分期、淋巴结侧数(单/双侧)为影响总生存率的相关因素;颈鞘侵犯、颅底侵犯、颅神经侵犯、临床分期、T分期、N分期、淋巴结侧数为无瘤生存率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期、T分期、放疗方式、化疗方式、有无使用增敏剂为无局部复发生存率的相关因素;性别、颈鞘侵犯、颅底侵犯、分期、T分期、N分期为无转移生存率的相关因素(两种分期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分期因素是影响鼻咽癌最重要的的独立预后因素:T分期和N分期对总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T分期和放疗方式对无局部复发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是否采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技术为局部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组的局部复发的风险较2D—常规放射治疗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8)。结论T分期和N分期对总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T分期和放疗方式对无局部复发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第二章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与常规放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比较目的放疗是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手段。本研究对鼻咽癌患者调强适形放疗与常规放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经病理活检确诊,无远处转移的初治鼻咽癌患者,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放疗组182例,常规放射治疗放疗组198例。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疗效及预后因素。结果1)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组和常规放射治疗组的4年无局部复发率、无转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93.6%和85.3%、79.1%和73.6%、74.7%和65.0%、83.5%和72.1%。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组的4年无局部复发率及总生存率比常规放射治疗组高,而两组的无转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2)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组的急性皮肤及口腔粘膜反应、急性唾液腺反应与常规放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髓抑制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组发生各种晚期反应的患者比例和严重程度小于常规放射治疗组。3)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常规放射治疗组临床分期或T和N分期与鼻咽癌无瘤生存率、无转移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显着相关,T分期与鼻咽癌无局部复发率显着相关。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组T分期、N分期与各生存率无显着相关。结论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治疗鼻咽癌相较于常规放射治疗,无局部复发率和总生存率提高,不良反应减轻。进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治疗的鼻咽癌患者,T分期不是各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为了减少远处转移需采取更有效方法。随着鼻咽癌治疗中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应用增加,目前的分期系统面临新的挑战。

陈杰,黄文孝,魏威,周晓,喻建军,李赞,谢李,包荣华,李晋芸[7](2012)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部残留或复发病变的手术治疗》文中提出目的总结鼻咽癌放疗后颈部残留或复发转移灶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的颈部残留转移灶48例(其中单侧39例,双侧9例),复发转移灶30例。男56例,女22例,年龄28~65岁,中位年龄41岁。27例患者皮肤受侵。术前影像学评估17例患者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难以分离保留,后行颈动脉球囊阻断实验证实其中15例大脑动脉环开放得以代偿,2例代偿不良。颈部肿块扩大切除21例,单侧颈清扫术49例,双侧颈清扫术8例。切除颈内动脉5例,分离切除肿块并保留颈内动脉10例,2例保留颈内动脉但颈动脉壁上有残留肿块。带蒂胸大肌肌皮瓣修复皮肤缺损15例,带蒂斜方肌皮瓣修复3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9例。63例术后未行放疗,另13例显微镜下基底见癌细胞和2例颈动脉壁肉眼残留肿块者,术后放疗45~50 Gy。结果随访5~20年,5例失访。Kaplan-Meier法计算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6.2%和28.3%。27例行颈部皮肤一期修复者,26例痊愈,1例肩部伤口延迟愈合;51例颈部未予修复者中,45例伤口一期愈合,6例延迟愈合。颈清扫结果为Ⅰ区6例(10.5%),Ⅱ区35例次(61.4%),Ⅲ区6例次(10.5%),Ⅳ区1例(1.8%),Ⅴ区16例次(28.1%)。结论切除鼻咽癌放疗后残留病灶术前需行颈动脉球囊阻断实验,以评估大脑动脉环的开放和代偿状况;颈部残留或复发的病灶主要分布在Ⅱ、Ⅲ、ⅤA区,故颈清扫应以清除Ⅱ、Ⅲ、ⅤA区淋巴组织为主;胸大肌肌皮瓣或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放射性颈部皮肤缺损的良好材料。

何承诚,司勇锋,陈乾美,王小燕,覃颖,江河,陶仲强[8](2011)在《鼻咽癌治疗后颈淋巴结残留或复发的彩色多普勒信号特征》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检查对鼻咽癌治疗后颈淋巴结残留或复发的多普勒信号特征。方法 51枚颈转移淋巴结经术后病理确诊鼻咽癌治疗后颈淋巴结残留或复发(共计12例患者),24枚淋巴结为反应性增生良性淋巴结(共计6例患者),手术前行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鼻咽癌治疗后颈淋巴结残留或复发的淋巴结发生部位在Ⅱ、Ⅳ区,短轴直径>10 mm,长短轴比例(L/S)<2,形状为圆形或近似圆形,其内部未见淋巴门结构,为回声不均的低回声结节,多数边界清楚且无血流。少数较大(>2 cm)有血流者,表现为周边型高阻信号。结论鼻咽癌治疗后颈淋巴结残留或复发的淋巴结在发生部位、形态、内部回声方面相对有特征的表现,可根据其作结果,多可作出正确的诊断。

庄根鹰[9](2011)在《18F-FDG PET/CT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诊断头颈部原发灶不明颈淋巴结转移癌原发灶及肿瘤治疗后残留或复发转移灶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20例原发灶不明的颈淋巴结转移癌(CUP)患者以及44例已接受治疗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全身PET/CT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以病理检查结果和(或)长期随访结果为金标准,采用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PET/CT和CT(或MRI)诊断隐匿性原发灶和残留复发转移灶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利用约登指数z检验比较二者间有否差异。采用Meta-Disc 1.4和Review Manager4.2.7软件计算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中PET/CT诊断隐匿性原发灶及肿瘤残留复发转移灶的合并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PET/CT与CT(或MRI)两种诊断方法之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例CUP患者中最终明确原发灶10例,其中鼻咽癌4例,甲状腺癌3例,喉癌2例,肺癌1例。10例未发现原发灶患者中2例PET/CT疑为鼻咽癌,1例疑为上纵隔癌。PET/CT对隐匿性原发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8%、85%、83%、87%,优于单独的CT(或MRI),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各文献报道合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84%,91%)和85%(81%,88%),较单独的CT(或MRI)有优势,且灵敏度总体效应z检验,p=0.002。44例已接受治疗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有29例患者怀疑有肿瘤残留或复发转移。最终经病理或6个月内随访证实有13例患者有残留癌灶,10例复发癌灶,9例头颈癌治疗后出现淋巴结或肺部转移,其中3例患者治疗后既有复发,又有颈淋巴结转移。PET/CT诊断肿瘤残留灶真阳性、假阳性和假阴性例数分别为13、1、1;复发灶为9、0、1;转移灶为6、3、1。PET/CT检测残留复发转移灶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3%、89%、89%和88%,优于单独的CT(或MRI),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文献报道合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86%,90%)、94%(93%,95%),较单独的CT(或MRI)有优势,且灵敏度z检验,p=0.12;特异度z检验,p=0.02。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在探寻原发灶不明颈淋巴结转移癌患者的原发灶及判断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后有无残留或复发转移方面,比CT(或MRI)更有优势,且二者探测隐匿性原发灶的灵敏度及残留复发转移灶的特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可疑复发的肿瘤患者在采取辅助治疗前可将PET/CT作为一项常规检查。肿瘤治疗后1-2个月内采用双时相显像方法可能降低PET/CT的假阳性率。

赵源庆,赵书佑[10](2006)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颈部淋巴结引流丰富,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其原发灶复杂,易误诊。对淋巴结转移癌的原发灶进行及时定位和正确治疗,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在治疗此病中的重点内容。本文就近年来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二、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灶B超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灶B超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鼻咽癌放射治疗指南(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表现
    1.1 症状
        1.1.1 血涕
        1.1.2 耳鸣及听力下降
        1.1.3 鼻塞
        1.1.4 头痛
        1.1.5 面部麻木
        1.1.6 复视及眼部症状
    1.2 体征
        1.2.1 颈部肿块
        1.2.2 鼻咽肿物
        1.2.3 颅神经受侵的表现
2 辅助检查
    2.1 实验室检查
        2.1.1 一般检查
        2.1.2 血液EB病毒检测
    2.2 影像学检查
        2.2.1 MRI/CT
        2.2.2 胸腹部CT或腹部MRI
        2.2.3 超声检查
        2.2.4 全身骨显像
    2.3 电子/纤维鼻咽镜检查
    2.4 其他检查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
        3.1.1 EB病毒检查
        3.1.2 鼻咽镜检
        3.1.3 CT、MRI和PET-CT检查
    3.2 病理诊断
    3.3 临床分期
4 治疗原则
    4.1 放疗
        4.1.1 定位技术规范
        4.1.2 放疗靶区定义
        4.1.3根治性放疗的靶区勾画
        4.1.4 诱导化疗后根治性放疗靶区勾画
        4.1.5 放疗剂量
        4.1.6 危及器官的勾画和剂量限定
        4.1.7 特殊放疗手段的应用
    4.2 化疗
        4.2.1同步化疗方案
        4.2.2 诱导化疗方案
        4.2.3 辅助化疗方案
    4.3 靶向治疗
        4.3.1 EGFR单克隆抗体
        4.3.2 抗血管生成药物
    4.4 营养支持治疗
5 复发鼻咽癌的诊治
    5.1 诊断
    5.2 治疗策略
        5.2.1 放疗
        5.2.2手术
        5.2.3 化疗
        5.2.4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疗
6 转移性鼻咽癌的诊治
    6.1 诊断
    6.2 治疗
        6.2.1 原发病灶的处理
        6.2.2 转移灶的处理
7 特殊类型鼻咽癌诊治
    7.1 鼻咽涎腺型腺癌
    7.2 鼻咽部腺癌
    7.3 青少年儿童鼻咽癌
    7.4 妊娠期鼻咽癌
8 常见放疗并发症及处理
    8.1 放疗并发症及处理
    8.2 急性放射性黏膜炎
    8.3 急性放射性皮炎
    8.4 急性放射性涎腺损伤
        8.4.1 急性放射性腮腺炎
        8.4.2 放射性口干
    8.5 急性放射性耳损伤
    8.6 放射性脑病
9 鼻咽癌全程管理
    9.1 治疗前管理
    9.2 治疗期间管理
    9.3 治疗后管理

(2)原发不明颈部转移癌的选择性黏膜照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前言
第三章 临床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病例资料的收集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2 治疗模式与分组
        3.2.1 手术治疗模式及标准
        3.2.2 化学治疗模式及标准
        3.2.3 放射治疗模式及标准
    3.3 治疗模式汇总及评价
    3.4 随访模式与标准
    3.5 评价内容与标准
    3.6 统计方法与步骤
    3.7 结果
        3.7.1 临床资料分析
        3.7.2 全组疗效
        3.7.3 两组生存结局对比
        3.7.4 原发灶出现率
        3.7.5 颈部复发情况
        3.7.6 晚期毒性
第四章 放射物理研究
    4.1 离体剂量研究
        4.1.1 研究思路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方法和步骤
        4.1.4 实验结果
        4.1.5 剂量模型
    4.2 在体剂量研究
第五章 讨论
    5.1 实验室检查中的特殊标记物-HPV
    5.2 原发灶淋巴转移途径
    5.3 PET/CT在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5.4 HNCUP综合治疗
    5.5 放射物理与小野测量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3)鼻咽癌治疗后颈淋巴结残留或复发磁共振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触诊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病例选择方法
        1.2.2 手术方法
        1.2.3 仪器与检查方法
        1.2.4 诊断标准及分析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触诊结果
    2.2 磁共振成像扫描结果
    2.3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2.4 临床触诊阴性的磁共振及超声检查结果
3 讨论

(4)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颈部淋巴结转移鼻咽癌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颈淋巴结消退情况
    2.2 生存率
    2.3 局部控制率和转移率
    2.4 毒副反应
3 讨论

(6)481例鼻咽癌患者预后及分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简表
第一章 481例鼻咽癌患者预后及分期研究
    1.1 前言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与常规放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比较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组与常规放射治疗组放疗预后因素的比较
    2.5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鼻咽癌治疗后颈淋巴结残留或复发的彩色多普勒信号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检查设备
    1.3 淋巴结大小、部位的判定
    1.4 统计方法
2 结 果
    2.1 一般声像图特征
    2.2 鼻咽癌治疗两组淋巴结的L、S及长短轴比 (L/S) 的数值
    2.3 鼻咽癌颈转移灶残留或复发淋巴结的的分布区
    2.4 多普勒血流信号强度
    2.5 脉冲多普勒频谱特征
3 讨 论

(9)18F-FDG PET/CT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与中英文索引
插图与附表清单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显像设备及检查方法
    2.3 显像剂
    2.4 图像分析
    2.5 结果判定
    2.6 META分析
        2.6.1 检索对象
        2.6.2 检索策略
        2.6.3 文献筛选的纳入标准及剔除标准
        2.6.4 文献信息的提取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PET/CT与CT(或MRI)对头颈部CUP原发灶的诊断比较
        3.1.1 手术病理活检或随访结果
        3.1.2 PET/CT检查结果
        3.1.3 CT(或MRI)检查结果
    3.2 PET/CT与CT(或MRI)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残留或复发转移灶的诊断比较
        3.2.1 手术病理活检或随访结果
        3.2.2 PET/CT检查结果
        3.2.3 CT(或MRI)检查结果
    3.3 文献分析
        3.3.1 PET/CT诊断颈淋巴结转移癌隐匿性原发灶的价值
        3.3.2 PET/CT诊断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后残留及复发转移灶的价值
        3.3.3 PET/CT与CT(或MRI)在诊断隐匿性原发灶和残留复发转移灶中的应用比较
4 讨论
    4.1 PET/CT在诊断头颈部原发灶不明颈淋巴结转移癌原发灶中的应用
        4.1.1 发现头颈部CUP患者隐匿性原发灶的重要性
        4.1.2 PET/CT在检测隐匿性原发灶中的临床价值
        4.1.3 颈淋巴结转移癌隐匿性原发灶检出率低的可能因素
    4.2 PET/CT在诊断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后残留或复发转移灶中的应用
        4.2.1 早期检测到肿瘤残留或复发转移灶的重要性
        4.2.2 PET/CT在检测肿瘤残留或复发转移灶中的临床价值
        4.2.3 PET/CT用于监测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后肿瘤残留或复发转移的最佳时机
    4.3 PET/CT显像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方案的影响
    4.4 PET/CT在预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预后中的应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颈部淋巴结的临床分区
2 淋巴结转移癌细胞学特点
3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淋巴结存在状态
4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标准
    4.1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
        4.1.1 淋巴结大小
        4.1.2 淋巴结数目
        4.1.3 淋巴结的形态和边缘
        4.1.4 淋巴结的密度和内部结构
    4.2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B超诊断标准
    4.3 转移淋巴结包膜外侵犯的诊断标准
    4.4 MRI评价颈部淋巴结转移及包膜外侵犯的标准
5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诊断的研究进展
6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原发部位的研究进展
    6.1 性别分布与CCUP率关系
    6.2 年龄分布与CCUP率关系
    6.3 左、右侧颈淋巴结转移癌的原发部位
    6.4 男、女性颈淋巴结转移癌基本组织学类型与原发部位的关系
        6.4.1 男性颈淋巴结转移癌基本组织学类型及原发部位
        6.4.2 女性颈淋巴结转移瘤基本组织学类型及其原发部位
7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进展
    7.1 单一方案治疗
    7.2 以放疗、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8 影响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转移癌预后的主要因素
    8.1 临床分期
    8.2 病理类型
    8.3 颈部转移灶的位置
    8.4 放疗技术
9 总结

四、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灶B超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鼻咽癌放射治疗指南(2020版)[J]. 康敏.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21(03)
  • [2]原发不明颈部转移癌的选择性黏膜照射研究[D]. 冯琨.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鼻咽癌治疗后颈淋巴结残留或复发磁共振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触诊的对比分析[J]. 何承诚,司勇锋,马隆佰,康利克,覃颖,江河,陶仲强.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2(10)
  • [4]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颈部淋巴结转移鼻咽癌的疗效观察[J]. 张光斌,郑安平,赵福军,孙荣刚.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2(04)
  • [5]鼻咽癌治疗失败或复发的颈转移灶治疗进展[J]. 何承诚,司勇锋.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2(04)
  • [6]481例鼻咽癌患者预后及分期研究[D]. 匡韦陆. 中南大学, 2012(03)
  • [7]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部残留或复发病变的手术治疗[J]. 陈杰,黄文孝,魏威,周晓,喻建军,李赞,谢李,包荣华,李晋芸.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2(03)
  • [8]鼻咽癌治疗后颈淋巴结残留或复发的彩色多普勒信号特征[J]. 何承诚,司勇锋,陈乾美,王小燕,覃颖,江河,陶仲强. 贵州医药, 2011(04)
  • [9]18F-FDG PET/CT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D]. 庄根鹰. 浙江大学, 2011(01)
  • [10]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J]. 赵源庆,赵书佑.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06(05)

标签:;  ;  ;  ;  ;  

B超在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