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行依法治国

弘扬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行依法治国

陕西富县县委党校陕西延安727500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做出了系统论述,不仅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纳入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范畴,而且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依法治国实践的全面深化方面更是提出了成立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制定国家监察法等内容,为今后五年我国的法治建设做出了明确规划。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道路法治实践

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间,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下,全面依法治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党的十九大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在总结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建设的要求。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就是说,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三个方面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

1.坚持党的领导。在我国,讲到依法治国,很多人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另一方面,法治强调宪法法律至上,那么党的领导和法治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党和法治的关系始终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从建国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来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发展的经验来看,在党和法治的关系处理得好的时期,也是我国法治发展势头良好的时期;反之党和法治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的时期,同时也是法治发展的低谷期。由此可见党和法治的关系问题,不仅事关我国法治建设的兴衰成败,甚至决定着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法治同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存在密切联系。法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归根结底是要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服务的,是要为各种社会制度的合法化、稳定性提供重要支撑。而反之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又需要以法治为依托,通过法治予以确立并保障实施。在我国搞法治建设,就不能脱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根本,脱离社会制度抽象谈论法制和法治建设,就会陷入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陷阱。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这一法治理论必须是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我国法治建设最大的实际就是法治建设起步晚。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法治建设从理论走向实践已经经历了几百年时间,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法治体系。

二、新时代依法治国实践的全面深化

1.明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我国民主政治的三大基本要素,坚持和完善这三大要素,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十九大再一次强调了法治建设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性,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都离不开法治支撑,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这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的领导权的制度载体,也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形式,更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和载体。

2.明确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一个国家的法律是否有权威,关键看宪法的权威能否树立。十九大报告在维护宪法权威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合宪性审查工作第一次进入党的政治报告,也成为今后五年我国法治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合宪性审查就是依据宪法对宪法以下的法律文件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的合宪性审查工作开始于2004年,这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法制工作委员会下正式设立法规备案审查室,其主要工作就是对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最高法院做出的司法解释等在正式颁布生效之前进行备案审查,看这些法规和司法解释是不是与宪法有冲突、有矛盾。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这次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合宪性审查”工作机制,意味着将来所有地方的红头文件、部门规章都要纳入审查范围,为实现良法善治夯实立法基础。

3.明确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制定国家监察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纪检监察与反腐工作成绩显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形成并巩固发展”,但是,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以往的实践工作中,存在着反腐败斗争力量分散、行政监察范围过窄、纪法衔接不畅等情况,一些地方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先移后处”、“先法后纪”、甚至“带着党籍蹲监狱”等问题突出。因此,十八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建立党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集中反腐败资源力量,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2016年11月,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党的十九大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改革的推进要坚持执法有据,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国家监察法的制定就成为当前的重要工作。十九大报告对此作出专门部署,要求“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

4.明确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并提出了“提高全民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的要求。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色。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是不可或缺、不可分离的,但是法律和道德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又有所不同,这也就决定了道德不能取代法律、法律不能取代道德。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求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要善于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治建设中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处理法与理的关系问题。

综上所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向世人昭示:“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形势、立足新起点,同时也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也必将引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

参考文献

[1]孙英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时代意义[J].辽宁大学学报,2012,(1)。

[2]汪永清深化依法治国实践[N].人民日报,2017。

[3]牛余庆政党政治视角下的中国党政关系研究[J].中央党校学报,2005,(12)。

[4]蒋来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史鉴与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5)。

标签:;  ;  ;  

弘扬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行依法治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