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的抗氧化行为及其相关性质的理论研究

维生素C的抗氧化行为及其相关性质的理论研究

论文摘要

维生素C (Vc, L-ascorbic acid)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抗氧化剂,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系中,具有多项生理功能。本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分子中原子(AIM)理论、自然键轨道(NBO)理论以及能量分解理论(EDA)等计算和分析方法,着重对与Vc抗氧化行为有关的各种衍生物的结构和抗氧性进行了研究,并揭示出Vc清除自由基(·H和·OH)的过程机理以及与一些功能性分子的耦合机制。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从Vc分子的晶体构型出发,在较高理论水平上(B3LYP/6-311++G**)优化得到了Vc分子在气相中的最稳定构型。以此构型为基础,通过计算Vc的气相酸度(ΔGacid)和键离解能(BDE)等参数,进一步研究了Vc的酸性和抗氧化性。通过对其ΔGacid的计算,得出了Vc的逐级质子解离顺序。为考察不同外界因素(主要是pH值)对Vc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我们对不同形态下Vc (AAH2、AAH-、AA2-、AAH3+和AA)的BDE值进行了计算。BDE值是表征Vc抗氧化活性的重要参数,通过比较发现,Vc在中性或偏碱的条件下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第二部分系统研究了Vc清除两种广泛存在自由基(·H和·OH)的过程机理。该过程主要涉及两种主要的反应机理,即自由基加成和抽氢反应。对于自由基加成反应,考察了Vc五元环上与双键相关的位点,发现对于单阴离子态的Vc (AAH-), C2位是重要的活性位点,并且·OH加成是一个扩散控制的反应;而对于中性Vc,C3位是最强的活性位,这说明Vc的自由基加成反应具有很强的pH依赖性。对于抽氢反应,考察了所有的氢原子活性位点,发现抽氢反应总体上要比自由基加成反应更容易进行,特别是H13、H14和H15位的抽提反应。然而,H14和H15位的抽提反应产物在实验上很难检测到,主要是由于相应的自由基产物不稳定所致。本文还对H13位抽提反应涉及的两种协同质子-电子转移(CPET)机理进行了讨论。综合两种反应机理的研究结果,我们得出H13位的抽提反应是阴离子自由基(AFR)产生的主要途径。本文的第三部分对维生素C和甲基乙二醛(MG)的耦合作用本质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甲基乙二醛是一种重要的抗癌物质,在Vc参与下其抗癌效果能显著增强,这说明两者间很可能发生了相互作用。本文以它们的氢键复合物二聚体为理论模型,系统探讨了Vc使MG抗癌增效的机理。计算表明,Vc与MG之间可以通过多种作用模式进行耦合,共得到二十三种稳定复合物,结合能在-1.73到-6.91kcal/mol的范围内。复合物中均存在分子间单或双氢键,进一步的AIM分析表明,在这些氢键作用中闭壳层(静电)作用占主导地位。对最稳定复合物单电子氧化行为的研究表明,Vc通过自身的氧化能够很好地保护MG。因此,Vc本身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应是MG抗癌作用增强的重要原因。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维生素C的构型和酸性及其各种衍生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计算方法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3.1 分子构型
  • 3.2 Vc的酸性
  • 3.3 Vc及其衍生物的抗氧化活性
  • 第四节 结论
  • 第三章 维生素C对·H和·OH自由基的捕获及其阴离子自由基产生机制的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计算方法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3.1 ·H自由基加成
  • 3.2 ·OH自由基进攻
  • 3.3 初始复合物的表征
  • 3.4 抽氢反应机理
  • 第四节 结论
  • 第四章 维生素C与甲基乙二醛耦合作用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计算方法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3.1 Vc和MG单体的选择
  • 3.2 复合物的结构特征
  • 3.3 相对稳定性及结合能分析
  • 3.4 分子间氢键的表征
  • 3.5 复合物的单电子氧化行为
  • 第四节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密度泛函理论在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中的应用[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8(04)
    • [2].色散修正的密度泛函理论应用进展[J]. 科技资讯 2017(23)
    • [3].低阶煤中氢键作用的色散校正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英文)[J]. 燃料化学学报 2020(10)
    • [4].氟化并五苯分子光谱和激发态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5].CeO_2(100)极性面结构与活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英文)[J]. 催化学报 2017(07)
    • [6].气体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中的吸附分离:经典密度泛函理论的应用[J]. 化工学报 2016(01)
    • [7].磷酸与水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 [8].奥硝唑红外光谱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 当代化工 2020(09)
    • [9].咔唑类衍生物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进展[J]. 化工时刊 2015(12)
    • [10].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菲分子结构与光谱研究[J]. 发光学报 2012(12)
    • [11].概念密度泛函理论及近来的一些进展(英文)[J]. 物理化学学报 2009(03)
    • [12].二噁英结构与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相关性的密度泛函理论[J]. 环境科学学报 2008(01)
    • [13].并五噻吩分子光谱和激发态的密度泛函理论[J]. 发光学报 2008(05)
    • [14].双三氟虫脲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8(S1)
    • [15].呋喃衍生物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 化工时刊 2016(12)
    • [16].过氧化麦角甾醇分子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 当代化工 2015(04)
    • [17].野黄芩苷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2(07)
    • [18].密度泛函理论[J]. 科学观察 2012(06)
    • [19].高丽槐素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17(07)
    • [20].低维冷原子体系中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严格解的呼吸模研究[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 [21].由锐钛矿(101)片卷曲成单壁纳米管的紧束缚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 物理化学学报 2012(08)
    • [22].铜基底上外延生长金刚石薄膜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 [23].三种核酸碱基化合物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 化工设计通讯 2016(11)
    • [24].氟虫氰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英文)[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0(01)
    • [25].理论研究VB_(16)~-团簇的结构和电荷特性[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0(06)
    • [26].香豆素基化合物识别氟离子机制的密度泛函理论[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 [27].原子核协变密度泛函理论及其应用专辑·编者按[J].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6(01)
    • [28].多组态密度泛函理论及透热与绝热势能面的构建[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5(11)
    • [29].基于协变密度泛函理论的“镭之谜”探索[J].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6(01)
    • [30].苋菜红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0(06)

    标签:;  ;  ;  ;  ;  ;  ;  

    维生素C的抗氧化行为及其相关性质的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