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龄新生大鼠慢性脑缺血后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凋亡、增殖及分化研究

3日龄新生大鼠慢性脑缺血后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凋亡、增殖及分化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为研究未成熟脑缺血性损伤后脑室下区细胞的变化,建立3日龄SD新生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模型;观察3日龄SD大鼠慢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室下区细胞的凋亡变化,了解未成熟脑缺血性损伤后脑进一步损伤的发病机理,为干预治疗提供时间窗;观察3日龄SD大鼠慢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变化,为诱导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参与脑损伤后神经自身修复提供实验依据和时间窗;观察3日龄SD大鼠慢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部各结构内新生神经细胞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新生细胞产生机制及新生细胞的功能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3日龄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结扎双侧颈总动脉,造成未成熟脑慢性脑缺血;对照组双侧颈总动脉不结扎。HE染色后显微镜下测量侧脑室面积、侧脑室上方胼胝体厚度,Luxol快蓝(Luxol fast blue)染色,了解脑损伤后纹状体髓鞘数量的变化;采用TUNEL法结合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分别了解脑缺血后脑室下区背侧、前端细胞凋亡变化;采用BrdU标记,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了解脑损伤后不同时期,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变化;采用BrdU标记,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了解未成熟脑损伤后脑部各结构内新生神经细胞(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 结果:①形态变化:3日龄SD新生大鼠双侧颈动脉结扎后1周开始,胼胝体渐变薄,脑室渐扩大,髓鞘形成明显减少。②凋亡细胞数变化:脑室下区背侧、前段在缺血后48h、72h和1周凋亡细胞数较对照组增多(P<0.01),于72h时间点两组差异最为显著(背侧:实验组87.0±11.5,对照组60.9±7.1;前端(冠状位):实验组86.1±5.5,对照组56.4±5.6;前端(矢状位):实验组69.1±3.5,对照组44.0±2.3,p值皆<0.01),损伤后2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干细胞未见凋亡。③增殖细胞数变化:脑室下区背侧、前段BrdU+细胞分别计数,在脑缺血后4-7天细胞增殖达高峰,SVZd1在术后4天、SVZa在术后7天时间点两组差异最为显著(SVZd1实验组253.1±49.3,对照组133.5±17.7;SVZa:实验组233.0±11.6,对照组110.4±48.4,p值皆<0.01),在损伤10天后增殖细胞开始减少,但仍较对照组为高,增殖细胞大多为神经干细胞。④SVZ细胞的分化及分布变化:在损伤后35天,与对照组相比新生神经元在嗅球、皮质、纹状体分布增多,以嗅球为最多(嗅球:98.0±16.3 vs 52.5±3.7,P值<0.01);与对照组相比新生少突胶质细胞在胼胝体、嗅球、纹状体分布增多,在胼胝体分布最多(56.0±7.2 vs 17.0±6.4,P值<0.01);与对照组相比新生星形胶质细胞在胼胝体、纹状体、嗅球分布增多(胼胝体:26.9±5.4 vs 15.5±3.9,纹状体:32.5±6.2 vs 18.8±6.2,嗅球:42.5±9.1 vs 19.0±5.1,P值<0.01)。 结论:3日龄SD大鼠双侧颈动脉结扎脑缺血模型可作为未成熟脑损伤研究的模型选择;未成熟脑慢性缺血后,脑室下区细胞对缺氧缺血敏感、易发生凋亡,可能为早产儿脑白质进一步损伤的机制之一,提示缺血后48-72小时可能为防治脑室下区细胞损伤的时间窗;慢性脑缺血后,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增加,提示在缺血后4-7天可能为诱导内源性神经干/祖细胞参与脑损伤修复的最佳时间点;未成熟脑慢性脑缺血后,在嗅球、胼胝体、纹状体、皮质皆有不同的新生神经细胞,提示未成熟脑在缺血脑损伤后,SVZ不但神经干细胞增殖增加,而且新生的神经干细胞具有迁移、分化的功能,表明未成熟脑损伤后SVZ有修复脑损伤的作用。

论文目录

  • 英文缩写中文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3日龄新生大鼠慢性脑缺血脑损伤模型的制作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3日龄新生大鼠慢性脑缺血后脑室下区细胞的凋亡变化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3日龄新生大鼠慢性脑缺血后脑室下区细胞的增殖变化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3日龄新生大鼠慢性脑缺血后脑室下区细胞的分化变化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致谢
  • 综述1 脑室下区在神经发育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2 神经营养因子的生物学作用及应用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26例三脑室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6(04)
    • [2].脑室端梗阻致脑室-腹腔分流术失败的原因及防治[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10)
    • [3].脑室肿瘤的磁共振诊断及鉴别诊断[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02)
    • [4].三脑室生殖细胞瘤1例[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5(12)
    • [5].脑脊液乳酸在早期诊断脑室被打开后相关的感染的临床意义[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89)
    • [6].我院2011至2013年脑室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用药情况分析[J]. 药品评价 2015(24)
    • [7].脑室感染的治疗体会[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03)
    • [8].间断脑室冲洗治疗颅内感染的护理[J]. 现代临床护理 2011(03)
    • [9].经穹窿间锁孔入路行三脑室手术的可行性探讨[J]. 山东医药 2008(43)
    • [10].脑积水对脑室周围神经干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2(06)
    • [11].两种方法治疗重型脑室铸形血肿疗效比较(附62例分析)[J]. 福建医药杂志 2011(01)
    • [12].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显微切除三脑室肿瘤的疗效分析[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06)
    • [13].神经内镜下三脑室造瘘治疗儿童梗阻性脑积水[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9(05)
    • [14].小儿四脑室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01)
    • [15].原发性三脑室内胚窦瘤1例[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8(10)
    • [16].脑室线性结构变化与严重意识障碍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06)
    • [17].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底脑挫裂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 江苏医药 2016(04)
    • [18].脑室外中枢神经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01)
    • [19].脑室镜下脑室肿瘤手术病人的护理[J]. 全科护理 2011(28)
    • [20].裂隙脑室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9(06)
    • [21].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三脑室肿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J]. 护理学杂志 2008(06)
    • [22].三脑室生殖细胞瘤一例[J]. 医学临床研究 2008(10)
    • [23].开颅夹闭联合脑室穿刺术治疗脑动脉破裂的疗效及影响因素[J].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7(03)
    • [24].胼胝体入路治疗丘脑出血入脑室的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13)
    • [25].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治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21)
    • [26].非典型脑室外神经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1(03)
    • [27].《脑室周围器官解剖学》出版[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04)
    • [28].裂隙脑室综合征[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8(03)
    • [29].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显微手术入路方式的选择及疗效分析[J].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03)
    • [30].内镜三脑室造瘘治疗梗阻性脑积水20例分析[J]. 甘肃科技纵横 2014(07)

    标签:;  ;  ;  ;  ;  ;  ;  

    3日龄新生大鼠慢性脑缺血后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凋亡、增殖及分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