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释义 ——武术本质及其功能价值体系的阐释

武术释义 ——武术本质及其功能价值体系的阐释

论文摘要

伴随华夏五千年文明,武术曾在中华民族史上起到非常之作用。它荟萃着中华先民的生存之道,汲取中国传统哲学养分而逐步形成绚丽多彩的文化体系,成为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自鸦片战争后,军事武艺在战争中逐步为火器所取代,民间武术则延其自身的规律发生着演化。19世纪20、30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最终导致了武术自身的历史转折。在西方体育科学化的推动下,武术以全新的面貌加入中国现代体育的行列,并以自身的特色深受世界其他民族的喜爱。然而,随着当代中国体育的快速崛起,武术发展中出现的不可调和矛盾越发凸现。理论的困惑和现实中矛盾迫使我们追思这样一些问题:武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武术实践中各种困惑的根源在那里?武术将何去何从?“考世系,知终始”。这是《三字经》中的一句话,也就是说要想知道未来,必须了解过去。要回答上述问题,就要在断崖残壁的历史尘封中,细心地勾勒出武术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并抽象出武术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演化规律。本文从武术本质入手,运用逻辑学和历史实证方法,大胆借鉴现代文化学、社会学研究的成果,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料,“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逐步形成以武术概念为逻辑起点、以功能价值体系为构架、以个人、群体和整个民族三个层次对武术需求点的研究理论体系,以求能达到“描述武术过去、解释武术现在和预测武术将来”的目的。本文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武术概念阐释。一个定义即是过去认识的总结,过去知识的概括,同时也是继续深入认识的起点、再获得新知识的开端。现代武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根据这一现实,我们将武术定义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广义武术概念:武术,亦称‘武艺’、‘功夫’,旧称‘国术’,是以技击为内容,以身心练习为基本手段,中华民族传承的个人防卫实践活动。狭义武术概念:武术又称武术运动,是在继承传统武艺基础上形成的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体育项目,表现为套路、对抗等多种运动形式。“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括着这门科学的术语革命”。上述概念是在详细考察武术产生的历史动因、武术文化的历史传承性、武术与体育的逻辑关系、武术本质问题的哲学思辨中孕育并提出的。新概念第一次摆脱陈旧观念的束缚,力求还原武术的历史真实。第二,武术功能价值体系的研究。“在解释一个社会现象的时候,我们必须区别这一现象的充分原因和这一现象所发挥的功能”。武术的功能价值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征。依据组成社会的个人、群体和整个民族对武术不同价值的取向,本文认为:防卫功能决定武术的历史存在;体育化是当代社会对武术发展的要求;武术的健身需求使近代武术功能价值的重心发生转移;武术文化是武术价值的核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的纽带;教育是实现武术价值的根本途径和归宿。以个体间格斗为特征的武术早于军事产生。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私有制产生,阶级社会出现。早期的武术为后来军事的形成提供了原始兵器、格斗技术和人员的物质基础。冷兵器时代,武术与军事武艺相互交融与渗透,两个方向相互促进且并行不悖。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形式的改变,集团化的军事与个人防卫技艺的武术产生分野;随着火器在军事上的普遍使用,军事武艺退出了战争的历史舞台。随着工业文明和法制社会的到来,民间传统武术逐步失去了赖于生存和传播的土壤。武术体育化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批判地继承并弘扬武术文化是我们武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弘扬武术并不等同于借助“发展”、“改革”、“创新”来否定传统武术。考察武术文化起源必须在武术与社会各方面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中进行。武术文化由武技与武理技术文化层、武术行为文化层、武术心态文化层三个层次。武技与武理技术文化层是由有技击内涵的身体动作及其动作的基本原理组成。人们从事武术实践,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构成武术行为文化层,具体体现为武德。武术的心态文化层则是中华民族在从事武术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这是武术文化的核心部分。武术的教化功能主要体现在武德中。做为武术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武德本身有自成一体的道德教义体系,具有德育功能。武德中提倡的忠、义、信、刚、毅、勇、诚的精神信念,和仁、宽、恕、礼、让的行为准则,对现代中国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文以泽心,武以观德”。武术练习的长期、艰苦磨砺习武者超常的恒心和毅力;武术培养忠信的为人品格。习武本意首在保家,而当宗族、民族遭遇危难之时,这种保家的动机就会升华为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国家意识。武术史上涌现出众多不屈不挠、以身殉国的英雄人物,谱写出惊世骇俗的伟大壮举。由此,武术人也形成了爱祖国、爱民族、重大节的优良传统。各武术流派也都有“爱国主义”的文化自觉。武德教育对于解决当前“德育失灵”和由“诚信”缺失引发的普遍社会道德失范有其独特作用。武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体现了“知行合一”,它将武德所蕴含的丰富理念,融入于武术实践的过程中。既有形而上的“道德理念”,又有形而下的“道德戒律”,形成了至下而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德体系。这正是武德教育在当代社会德育中的优势之所在。“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武“礼”是实现武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忽视对习武者武“礼”的要求,“武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第三,武术发展战略分析。社会需求决定社会存在。武术的发展一刻离不开社会现实。当今中国是一个“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是一个追求“和谐社会”的中国,更是一个“发展中的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中国。通过对武术历史地位成因分析与民族盛衰危亡关系,探讨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作用,揭示武术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武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诚信守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爱国保家、勤劳勇敢的价值正是武术所倡导的。武术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无论是对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的塑造,民族精神的培植、还是和谐社会的构建,武术都有其价值。它必将为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凝聚民族精神和实现国家复兴发挥独特作用。武术的科学发展观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继承优秀传统、剔除封建糟粕、吸纳科技成果、加强文化研究、竞技带动普及、重在教育育人、立足服务社会、依托经济保障。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近代武术实践中的矛盾与冲突
  • 二、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三、相关研究的学术启示
  •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武术概念阐述
  • 第一节 研究武术概念的意义
  • 第二节 武术概念及其定义的逻辑学原理
  • 第三节 武术概念的历史追溯与甄别
  • 第四节 武术的定义
  • 第五节 武术定义诠释
  • 第二章 武术功能价值结构的研究意义阐释
  • 第一节 结构—功能主义对武术功能价值研究的启示
  • 第二节 武术的构成
  • 第三节 武术功能价值研究状况及理论缺陷
  • 第三章 防卫功能—决定武术的历史存在
  • 第一节 武术是军事的初始形态
  • 第二节 冷兵器时代武术与军事武艺交融与互动
  • 第三节 当代武术的社会安全保障功能
  • 第四节 武术与军人精神的塑造
  • 第四章 体育化—当代社会对武术发展的要求
  • 第一节 “土洋体育之争”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二节“土洋体育之争”的酝酿、爆发、论争过程及其结果
  • 第三节 近代武术向体育转化的内外因素分析
  • 第四节 西方体育对武术的影响
  • 第五章 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的健身价值
  • 第一节 武术健身的历史钩沉
  • 第二节 武术健身的特征
  • 第三节 武术健身与近代武术功能价值中心的转移
  • 第六章 武术的娱乐功能的历史透视
  • 第一节 武术娱乐的史学探微
  • 第二节 武术娱乐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三节 武术娱乐的特征
  • 第七章 武术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 第一节 武术文化的成因
  • 第二节 武术文化的结构
  • 第三节 武德—武术文化价值核心
  • 第四节 武术心态文化—武侠精神的历史透视及特征
  • 第八章 教育—实现武术价值的根本途径和归宿
  • 第一节 武术教育辨析
  • 第二节 武术教育功能与价值
  • 第三节 中国当代教育面临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四节 武术教育的特点及在当代教育中的作用
  • 第九章 当代武术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交往功能
  • 第一节 武术经济的类型
  • 第二节 武术经济特点及市场法则
  • 第三节 武术与社会交往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件一武术社会地位形成的历史透视
  • 附件二武术与当代的社会和谐
  • 附件三未来武术发展走向的思考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近代武术的演进及其民族性分析[J]. 武术研究 2020(09)
    • [2].中国近代武术传播的嬗变轨迹及规律研究(1911—1937)[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6(05)
    • [3].近代武术发展之启示[J]. 山东体育科技 2017(02)
    • [4].广东近代武术文献发展研究初探[J]. 中华武术(研究) 2013(08)
    • [5].近代武术家杨松山[J]. 回族研究 2020(01)
    • [6].近代武术转型的时代背景及原因[J]. 中华武术(研究) 2018(03)
    • [7].中华复兴视角下的近代武术发展[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4(09)
    • [8].影视作品中近代武术家的英雄化塑造[J]. 搏击(武术科学) 2015(06)
    • [9].中国近代武术家群体研究的视角问题[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7)
    • [10].近代武术价值观的变迁与思考[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6(02)
    • [11].近代武术价值的变迁[J]. 当代体育科技 2012(14)
    • [12].明代至近代武术与气功的结合与发展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16(06)
    • [13].传奇大侠韩慕侠对近代武术精神的推广与促进[J]. 兰台世界 2013(28)
    • [14].中国近代武术观的转向研究[J]. 搏击(武术科学) 2009(10)
    • [15].近百年来中国近代武术家群体研究综述[J]. 中州学刊 2008(03)
    • [16].多元化角度看近代武术的发展[J]. 大众文艺(理论) 2009(10)
    • [17].武术发展的困惑、突破与抉择[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7(01)
    • [18].中国哪个地方的人最能打[J]. 新教育 2018(24)
    • [19].“长江大侠”传奇[J]. 少林与太极 2015(04)
    • [20].近代中华武术功能的转变[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5(01)
    • [21].对近代中国武术史研究中几个问题的重新认识[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3(06)
    • [22].从尚武到革命:近代武术英雄多元一体的意识流变[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5(01)
    • [23].自古高人多异士[J]. 今古传奇(武侠版) 2015(08)
    • [24].“公共服务”视域下的近代武术社团组织研究——以南京中央国术馆为例[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 [25].论近代武术文化的多元发展[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7)
    • [26].社会变革视角下近代中国武术的发展研究[J].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9(01)
    • [27].张之江武术思想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14(12)
    • [28].神枪李书文对我国近代武术的贡献与影响[J]. 兰台世界 2013(25)
    • [29].赵匡胤与武术[J]. 少林与太极 2015(05)
    • [30].从搏击技艺到身体教育的演变——古代与近代学校武术变迁过程的动因分析[J]. 体育与科学 2012(01)

    标签:;  ;  ;  ;  ;  ;  ;  ;  ;  

    武术释义 ——武术本质及其功能价值体系的阐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