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探究式教学运用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探究式教学运用

张凌华

(盘县第五中学贵州盘县553500)

【摘要】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标准,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尝试把探究式教学引入课堂。为了确保探究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的顺利推进,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理念、教学任务和教师角色三个方面进行转变,学生要在学习方式、学习目的两个方面进行转变。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高中语文;教师角色

语文是一门实用性质比较强的学科,是语言的交际工具,起到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侧重历史文化熏陶,培养学生勤奋思考,勇于探索的能力。语文教师应立足于课本,放眼于课外,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高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高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将“探究”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作为教学建议提出,还将其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高中语文教学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主动探究。探究式学习的目标就是要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积累科学知识,学习和掌握科学技能和方法,体验科学过程,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式学习是按照发现事物的自然方式来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是一种“再发现”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一种“学”的方式;对于老师来说,科学探究既是教学的目的又是一种“教”的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探究是一种主要的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改革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实施机制,由此可见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那么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尝试把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对高中语文产生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探究式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呈现一些事例或问题,积极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和讨论等途径对事例或问题进行探究的教学方法。在探究式教学法中,学生自行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自行发现事物的原因和结果,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

1.课堂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一门实用性质比较强的学科,是语言的交际工具,起到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侧重历史文化熏陶,培养学生勤奋思考,勇于探索的能力。语文教师应立足于课本,放眼于课外,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高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高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将“探究”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作为教学建议提出,还将其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高中语文教学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主动探究。探究式学习的目标就是要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积累科学知识,学习和掌握科学技能和方法,体验科学过程,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式学习是按照发现事物的自然方式来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是一种“再发现”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一种“学”的方式;对于老师来说,科学探究既是教学的目的又是一种“教”的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探究是一种主要的教学策略。

2.探究式语文教学的特点

质疑问难;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说“学则须疑”,主张的都是在学习中多提问。探究式教学与这些观点不谋而合,也要求鼓励学生多提问:问问文章反映的事物现象是否合理,问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立场是什么,不仅要单纯地知道作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更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敢于提问为什么这样写,同时认真揣摩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学生要想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要有问题意识,能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做学习的主人,驾驭知识,在学海中畅游。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善疑的精神,鼓励学生多提问,开发思维,拓宽学习思路。教师努力做好学生学习的解惑人,学生善疑,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作为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何时设疑,何处设疑,对启发学生思维是大有裨益的。

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语文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最佳方式,因为它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语文课堂中的探究,绝不是坐而论道、故弄玄虚,而是要通过学生的读、思、听、说、写等各种语文实践方式来获取知识、谋求发展。至于课堂教学之外的专题研究式的探究,其实践性特点更为明显,它要求学生沟通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种教育资源,通过观察、考证、联想、推理等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来达成学习目标。如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课文,然后分成小组,完成《我看红楼梦》的作业,在作业中同学可以自己阅读《红楼梦》,通过自己的视角看红楼,查找关于红楼梦的资料,如时代背景,作家作品,红学各派,红楼梦对后世的影响等,还可以研读一些《红楼梦》里经典的诗句和名言,并且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在上课的时候,每个小组将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和同学分享,并且各个小组之间讨论哪个小组搜集的资料最多,整理的最好,评比出最佳学习小标兵,让同学们向他们学习。通过这次作业,同学们对《红楼梦》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品读名著非常有好处,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会有很大帮助。和传统语文教学相比,探究式语文教学具有更强的参与性、实践性、问题性和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的,通过学生自己的主体活动,得出结论。探究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感知、操作和语言等外部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统一,使认知活动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用学习主体的实践活动促进学习者的发展。与现代教育人本理念不谋而合。

想象;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很灵活的,没有像知识目标那样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水平。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在探究结果的要求上是开放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要大胆想象。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阅读课文,理解分析文章,都是为了从多方面积累素材,丰富认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探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统一规定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时应注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课文中的人物神态、教学情节、场面气氛、未尽之情、言外之意都可成为学生想象的例子。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他的创造力也会很强,能够把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重新融合,汲取自己需要的精华。

因此通过写作延伸与模仿,可以提高、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如讲《故都的秋》一课后,可以要求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你理想中的故都是什么样子的,秋天是否很美丽呢?据此写一篇作文,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大胆想象,写出心中美丽的故都的秋。再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生动而细腻地刻画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变化。在阅读这一情节后,可利用这个“诱因”诱导学生去联想,聚齐沉淀的经验,不妨让学生去写作一个关于“我的父母与我的故事”;父母是自己最熟悉的人,写父母的素材很多,比较好写,但要鼓励学生材料创新,结构创新,但不千篇一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无疑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创造性。

标签:;  ;  ;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探究式教学运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