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及目标评价

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及目标评价

论文题目: 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及目标评价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

作者: 沈平

导师: 陈景山,沈昭国,冉隆辉

关键词: 飞仙关组,川东北,成烃系统,成藏动力学,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运移,聚集,评价,模式

文献来源: 西南石油学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以成烃(含油气)系统理论和成藏动力学为基础,以碳酸盐岩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和油气藏地球化学原理与方法为指导,详细地研究了烃源层、储层、盖层和圈闭的形成与演化,论述了烃源岩的有机质热演化史、油气生成的时间和期次以及油气运、聚、散特点。在石油地质静态要素定量评价的基础上,以“四史”演化及时空配置关系为主线,阐明了气藏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对气藏形成的有利地带和勘探目标作出预测与评价。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1.飞仙关期,川东北地区基本处于一碳酸盐孤立台地—海槽(盆地)环境之中,台地四周由深水的开江—梁平海槽、南秦岭洋和鄂西海槽(盆地)围绕。台地边缘鲕粒滩是储层分布的有利地区,海槽相细粒沉积物则有利于烃源岩形成。 2.川东北地区海槽区上二叠统(P2)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一段(T1f1)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相对最高,目前已处于过成熟阶段,生烃强度高,属于好烃源岩。 3.埋藏史和热演化史的恢复结果表明海槽区上二叠统烃源岩在下三叠统沉积期开始进入生烃门限,在中侏罗统沉积期则达到生油高峰期,在白垩系沉积期达到生气高峰期,白垩纪末达到最大埋深。 4.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天然气属于高含硫干气,平均硫化氢含量在10%以上,二氧化碳含量中等。 5.综合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源岩、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等,并结合四川盆地不同地质时代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特点,经对比确定该区天然气主要属于海相碳酸盐烃源岩成因,而且主要属于油型裂解气,其次为干酪根裂解气,主体与海槽区上二叠统(P2)和下三叠统下部(T1f1)碳酸盐岩有机质成因有关。 6.通过岩石学特征,硬石膏、硫化氢、硫磺和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碳酸盐和交代硬石膏结核的方解石的氧、碳同位素组成等的详细研究,证实该区天然气中H2S为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成因。 7.储层有四期溶蚀作用,其中同生期一次,埋藏期三次。同生期溶蚀与大气淡水淋滤有关,溶蚀强度较低;第一期埋藏溶蚀与海槽相烃源岩产生的有机酸性水有关,溶蚀强度大;第二期埋藏溶蚀与泻湖相热化学硫酸盐还原过程中产生的H2S有关,溶蚀强度也较大;第三期埋藏溶蚀与喜山

论文目录:

1、前言

1.1 论文来源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

1.4 论文投入的工作量

1.5 论文取得的主要进展与认识

2、区域地质概况

2.1 工区范围及勘探简况

2.1.1 工区范围

2.1.2 勘探简况

2.2 地层

2.2.1 飞仙关组的顶、底界

2.2.2 飞仙关组内部的对比与划分

2.3 沉积相

2.3.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2.3.2 沉积相平面展布及演化规律

3、烃源岩生烃条件与热演化史

3.1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3.1.1 分区分层综合评价

3.1.2 横向对比

3.2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与性质

3.2.1 沥青“A”族组成

3.2.2 镜检结果

3.2.3 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

3.3 烃源岩成熟度与热演化史

3.3.1 烃源岩成熟度与演化阶段

3.3.2 埋藏史恢复基本原理

3.3.3 热演化史恢复方法

3.3.4 古地温梯度

3.3.5 热史恢复结果

4、气藏地球化学特征与天然气成因

4.1 天然气组成地球化学特征

4.2 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

4.2.1 正构烷烃的组成特征

4.2.2 甾萜生物标志化合物

4.2.3 地层水特征

4.3 天然气成因与来源

4.3.1 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

4.3.2 生物标志化合物

4.3.3 气体成因性质

4.4 硫化氢分布与成因

4.4.1 硫化氢气体分布特征

4.4.2 硫化氢成因研究

5、储层形成与演化

5.1 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5.1.1 白云石化作用

5.1.2 溶蚀作用

5.1.3 储层孔隙演化

5.2 储层基本特征

5.2.1 储层物性特征

5.2.2 储层岩性特征

5.2.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5.2.4 储层分类评价

5.3 储层的时空展布及储盖配置

5.3.1 储层的时空展布

5.3.2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5.3.3 储层分布预测

5.3.4 储、盖配置关系及盖层质量评价

6、天然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

6.1 关于成烃系统理论

6.1.1 成烃系统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6.1.2 成烃系统的研究内容与级别划分

6.1.3 成烃系统理论的评价

6.2 川东北地区二、三叠系成烃系统研究

6.2.1 二叠纪一早三叠世飞仙关期沉积发展史

6.2.2 成烃系统关键时刻

6.2.3 成烃系统的分布

6.2.4 成烃系统地质剖面

6.2.5 成烃系统地质事件

6.2.6 可靠性等级及命名

6.3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

6.3.1 成藏动力学系统理论的提出

6.3.2 成藏动力系统的划分原则

6.3.3 成藏动力系统流体来源

6.3.4 成藏动力系统动力源泉

6.3.5 成藏动力系统类型的划分原则

6.4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天然气成藏动力学

6.4.1 成藏动力系统的划分与确定

6.4.2 成藏动力系统的压力特征

6.4.3 成藏动力系统流体势与油气运聚规律

6.4.4 成藏动力系统类型

6.4.5 成藏动力系统的成藏事件与成藏史

6.5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鲡滩气藏成藏模式

7、构造演化与圈闭评价

7.1 构造演化史与圈闭发育史

7.1.1 构造演化史

7.1.2 圈闭发育史

7.2 圈闭评价

7.2.1 圈闭特征

7.2.2 圈闭地质评价及其方法概述

7.2.3 圈闭评价参数选择

7.2.4 圈闭评价结果及排队

8、有利区带预测与勘探目标评价

8.1 有利区带预测

8.1.1 五宝场渡口河地区

8.1.2 温泉井构造带

8.1.3 铁山坡构造带

8.1.4 大巴山前缘带

8.2 勘探目标评价

9、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图版Ⅰ

图版Ⅱ

发布时间: 2006-01-11

参考文献

  • [1].大巴山前缘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及控制因素研究[D]. 陈更生.西南石油学院2005
  • [2].川东北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层研究[D]. 储昭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3].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综合研究[D]. 黄先平.西南石油学院2004
  • [4].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天然气成因特征及其生成动力学研究[D]. 王铜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
  • [5].川东带建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三段碳酸盐岩储层评价[D]. 张新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 [6].川东北飞仙关组高含硫化氢气藏有机岩石学与有机地球化学研究[D]. 胡安平.浙江大学2009
  • [7].普光气田三叠系飞仙关组深埋优质白云岩储层成因机理[D]. 于洋.西南石油大学2015
  • [8].川西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形成机制及其与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对比[D]. 王春梅.成都理工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天然气成藏机理及其与构造演化关系[D]. 胡国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
  • [2].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D]. 付金华.西北大学2004
  • [3].海相碳酸盐岩隐蔽油气藏勘探[D]. 郑天发.成都理工大学2006
  • [4].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D]. 王国林.西南石油大学2005
  • [5].川东北地区天然气资源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高梅生.成都理工大学2007
  • [6].川东北地区碳酸盐岩层系超压发育演化与成因机制[D]. 王存武.中国地质大学2008

标签:;  ;  ;  ;  ;  ;  ;  ;  ;  ;  ;  ;  

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及目标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