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强势对现代汉语影响的欧化表征之多维研究

英语强势对现代汉语影响的欧化表征之多维研究

论文摘要

近几十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与深入,英汉语言接触的频度与深度亦不断加强。现代汉语的书面与口语语体均被打上不同深浅的欧化的烙印。正如王力先生所预计的“欧化的语法可以说是没有限制的……我们不敢说现在欧化已经到了止境。”借此之后,前贤时俊前仆后继,都倾一己之力为欧化研究添砖加瓦,本文亦希冀追随前人的脚步,为此领域研究谨奉以绵薄之力。英汉语言接触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上半叶,但相应的理论研究与19世纪后半期才开展,并于五四运动之后,伴随着白话文运动的掀起和东学西渐之风渐强,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和关注。王力( 1954)认为“文法的欧化,是语法史上一桩大事。”他以《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所谓标准现代汉语语料,运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把西洋文化影响下的语法结构和中国传统的白话文作以对比,细致的描述分析了汉语句法的欧化现象。后辈的研究多宗其成果的范畴分类,鲜有出其右者。20世纪50至80年代,外来词的大量涌现推动了相应的理论研究步伐。上世纪90年代后,内地地区的学者开始将研究方向逐步扩展为形态、句法等各层面的欧化影响。刊出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观,影响范围面很大,但多是描述性的定性研究。专著成果寥寥,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贺阳先生的《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一书,通过检索对比《水浒全传》、《三国演义》、“三言二拍”等五四前旧白话作品的全文,分别从口语和书面语语体角度,以频度统计数据说明现代汉语的欧化表征,数据翔实,科学性强。事实上,汉语欧化的相关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中国的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等双语或多语的华人聚集地。由于在香港英语占据着强势语言的地位,在其影响下,香港书面汉语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异,除了“语码混用”外,还借用了大量的英语词汇和句法结构。就此,石定栩、朱志瑜等已展开过系统描述和溯源阐释。总的来说,现代汉语欧化研究也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于时至今日仍如海潮般涌现的欧化现象,倡导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肯定褒奖者有之,不屑否定者亦有之,但无论何者,他们的理论根据与话语实践都为我们今天的研究者留下了清晰的踪迹。本文主要运用定性分析,在布列前贤研究成果基础上,直陈其研究的正面效益及不足之处。首先从外来语素的引进入手,缕清了“—后、—风、—虫、亚—”等新兴类词缀自古汉语至现今作为外来类词缀的对译成分的进程。接着,在综述前人关于意译词归属的对立观点基础上,认清了广义和狭义外来词范畴划分的本质所在。其次,本文较为系统地归纳了一些新的句法变异,主要集中在词类转换层面。由于汉语属非形态语言,不同词范畴间的移用不像英语等形态语言能从词性变化中显现出来。我们在批判性地引进石定栩、朱志瑜等罗列出的汉语词类转换现象基础上,着力从汉语自身发展内部寻求此种移用的理论解释。最后,本文的理论支撑是语言接触和借用。还引介了多语能力理论,阐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母语知识受到第二语言的影响。本文研究未沉溺于传统权威的欧化现象释析,引进认知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等理论,从多维视角察考了欧化激发的机制,有助于增强对现代汉语演变动因的全方位客观认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弥补了现今理论界在汉语欧化研究问题上的不足。由于手边语料库资源短缺和标准汉语界定困难等方面的限制,本研究尚存一些不足之处,如前所述,本文仅希冀对汉语欧化问题的深化谨奉以绵薄之力,对后继研究提供一些新视角。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前贤欧化现象研究成果撷英
  • 三、汉语引进外来语素、类词缀的全面审视
  • (一) 词根、类词缀和词缀区别度低的问题症结所在
  • (二) 汉语固有及外来词缀及类词缀的研究成果概览
  • (三) 外来新兴类词缀的个体发展轨迹探析
  • (四) 外来词缀及借词的语法化(词缀化)表现及认知语言学解释
  • 四、汉语外来词的性质定义释析
  • (一) 定性“外来词”
  • (二) 国内外学界关于外来词范畴研究的理论分区的全视角综览
  • 1. 关于意译词的归属问题的不同理论阵营
  • 2. 外来词范畴研究的异军势力
  • 五、西方语言影响下的汉语句法举隅及其嬗变轨迹揭
  • (一) 欧化影响下的若干句法格式
  • (二) 词类转用
  • 1. 名词用作动词
  • 2. 名词短语用作动词
  • 3. 形容词用作动词
  • 4. 名词用作形容词
  • 5. 动词和形容词用作名词
  • (三) 外来语素、外来词及欧化句法格式的统一性内在联系
  • 六、欧化现象诱因的多维度阐释及其机制的理论构成
  • (一) 语言接触理论:英汉接触——非传统性接触类型的人工型双语制
  • (二) 多重竞争模式
  • (三) 语码转换理论及其与语言借用现象的识别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课堂上的那些“疑问句”[J]. 青年教师 2011(01)
    • [2].论近代翻译对现代汉语身份的塑造[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3].浅析现代汉语语素特征的表现及应用[J]. 汉字文化 2020(07)
    • [4].网络文化背景下现代汉语言的变异分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15)
    • [5].试析现代汉语语气形式成分[J]. 语言科学 2020(04)
    • [6].现代汉语历时演变视角下“到底”的使用与发展[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4)
    • [7].21世纪现代汉语数量短语国内研究综述[J]. 文化学刊 2020(10)
    • [8].第十二届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术研讨会征稿[J]. 语言科学 2019(05)
    • [9].现代汉语时间名词研究述评[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6)
    • [10].情景语境对现代汉语文章写作的影响[J]. 写作(上旬刊) 2016(12)
    • [11].浅谈现代汉语构式“毫无疑问”的成因及其变体[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12)
    • [12].现代汉语“N中的N”结构探讨[J]. 滁州学院学报 2016(06)
    • [13].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探究[J]. 科技经济导刊 2017(10)
    • [14].现代汉语双及物结构式研究——一本专注于现代汉语双及物结构式研究的专著[J]. 汉语学报 2017(02)
    • [15].现代汉语指人名词语言歧视的标记性探析[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4)
    • [16].注重历练思维方法,编写“现代汉语”教材[J]. 语文知识 2017(20)
    • [17].普及 探索 创新——力量教授《现代汉语百题辨异》评述[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18].现代汉语中的夫妻称谓语和称呼语[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6(02)
    • [19].现代汉语数范畴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 2016(03)
    • [20].现代汉语“好不”研究[J]. 科技展望 2014(23)
    • [21].“现代汉语规范字(辞)典”系列[J]. 编辑学刊 2015(01)
    • [22].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中州大学学报 2015(02)
    • [23].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21)
    • [24].一部赢得港澳台及大陆地区普遍重视的现代汉语教材[J]. 励耘语言学刊 2019(02)
    • [25].现代汉语复合趋向补语的认知原理浅析[J].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01)
    • [26].“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J]. 汉字汉语研究 2020(03)
    • [27].网络文化背景下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分析[J]. 参花(下) 2020(11)
    • [28].现代汉语范围副词“光”句中位置变动探究[J]. 北方文学 2019(33)
    • [29].阳光教育让每个生命尽享阳光[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12)
    • [30].浅说现代汉语中的介词“自”[J]. 文教资料 2016(25)

    标签:;  ;  ;  ;  

    英语强势对现代汉语影响的欧化表征之多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