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分析 ——以《京华烟云》为例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分析 ——以《京华烟云》为例

论文摘要

语言是社会交流的有效工具。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翻译研究的发展与变化必然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传统的翻译研究的视角专注于纯文本,只从狭隘的一般性语言和文本角度去谈翻译,而忽视了翻译研究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的联系,这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其研究的局限性。而20世纪80年代末期兴起的后殖民理论,以其文化政治批判的策略引导翻译研究,并结合了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翻译研究的文化范式,因而推进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由此给予翻译以深刻而具现实意义的揭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突显了译者的地位,译者的主体性成为翻译研究的新课题。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面对客体的原作,要完成翻译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意识必然会对翻译文本的解读与翻译产生影响。当然,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制于其所处的时代、其自身的双语文化能力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约束。林语堂一生致力于东西方文化的介绍与沟通,尤其是在翻译理论研究和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影响深远。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处于人强我弱的尴尬境地,文化输出地位失衡。林语堂在跨文化交际中,独树一帜地创造了介绍中国文化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通过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适时变化,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他较早地认识到了译者以及译文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他以不同于前人及同代人态度,将译者和译文读者纳入了其翻译理论论述范围之内,为西方人较为客观公正地了解中国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符合全球化过程中各文化平等交流的需要。例如,林语堂在东西文化不平等交流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积极抗战的现实情况下创作的《京华烟云》,就是想试图凭借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个人的文化理想。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通过对翻译家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进行个案分析,来探讨译者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翻译主体性的制约因素和表现形式。作者首先肯定了译者主体性,这是全文论述的重点与目的,同时又指出,译者应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认清译者翻译过程中客体性的制约,合理地表现其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同时后殖民翻译理论除了积极的作用以外,自身在理论体系完整性,适用范围,强调重点等方面也存在着弊端,译者需要在主体性的自由度和策略选择方面把握尺度。我国在引进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相对比较晚,因此我国的学者要批判性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便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全世界文化的共同进步做出贡献。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2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POST-COLONIALISM THEORY AND TRANSLATION STUDY
  • 2.1.1 Post-colonialism and Study Scope
  • 2.1.2 The Main Representatives and Their Theories
  • 2.2 THE TRANSLATION STUDY FROM THE POST-COLONIALISM POINT OF VIEW
  • 2.2.1 Cultural Hegemony--the Unbalance of the Right and Politics
  • 2.2.2 The Influence on the Translation
  • 2.2.3 The Influence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 CHAPTER THREE THE PREVIOUS STUDIES RELATIVE TO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 3.1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 3.1.1 The Connotat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 3.1.2 The Functions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 3.1.3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 3.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FROM THE POST-COLONIALISM POINT OF VIEW
  • 3.2.1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ranslator, Language and Culture
  • 3.2.2 The Orientation of the Translator in the Postcolonial Context
  • 3.2.3 Subjective Factors Influence on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Strategy
  • CHAPTER FOUR A CASE STUDY ON THE MOMENT IN PEKING --SUBJECTIVITY ANALYSIS FROM THE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POINT OF VIEW
  • 4.1 THE SUBJECTIVE FACTORS INFLUENCE HIM BEING A TRANSLATOR
  • 4.1.1 The Brief Geography of Lin Yutang
  • 4.1.2 Personal Capability
  • 4.1.3 Cultural Attitude and Aesthetic Tendency of Lin Yutang
  • 4.1.4 Translation Purpose
  • 4.2 LIN YUTANG’S UNDERSTANDING ON TRANSLATION THEORY
  • 4.2.1 His Subjectivity on “Translation Essence”
  • 4.2.2 His subjectivity on “Translation Standards”
  • 4.2.3 His Subjectivity on “Translation Principles”
  • 4.3 INTRODUCTION TO MOMENT IN PEKING
  • 4.3.1 Writing Background and Plot Introduction
  • 4.3.2 Analysis on Translation Strategy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ON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 REFERENCES
  • 学位论文部分
  • 相关论文文献

    • [1].幼儿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培养[J]. 教育革新 2009(05)
    • [2].马克思的主体性变革与当代主体性重建[J]. 新视野 2020(01)
    • [3].理解与主体性认知[J]. 南方论刊 2019(12)
    • [4].确权赋能:激活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的路径选择[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9(05)
    • [5].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的重构[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6].师范生主体性实践调查研究[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9(06)
    • [7].“人”与“非人”——智慧课堂中人的主体性考察[J]. 电化教育研究 2020(01)
    • [8].农村“厕所革命”中村民主体性参与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07)
    • [9].当代消费活动中主体性的迷失[J]. 戏剧之家 2020(09)
    • [10].“恐惑”论:主体性的既视感[J]. 文学教育(下) 2020(02)
    • [11].构建中国主体性公共治理学派的反思性探索——评李俊清教授《族群和谐与公共治理》[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0(01)
    • [12].我国贫困治理中的主体性构造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20(06)
    • [13].中国特色扶贫制度模式对贫困农户脱贫主体性的形塑逻辑[J]. 学习与实践 2020(02)
    • [14].主体性、专业性与人文性的凸显[J]. 教育传媒研究 2020(03)
    • [15].老子《道德经》的终极关怀思想与人的主体性及社会性的关系[J]. 汉字文化 2020(07)
    • [16].论马克思主体性批判的三重维度——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考察[J]. 宁夏党校学报 2020(03)
    • [17].网络社会中的主体性区隔:后现代的空间解构[J]. 宜宾学院学报 2020(05)
    • [18].论脱贫攻坚的人民主体性——基于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视阈[J]. 广西社会科学 2020(02)
    • [19].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与人民主体性的构建[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0].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民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塑[J]. 现代农村科技 2020(08)
    • [21].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党员主体性发挥的理论逻辑与路径构建[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07)
    • [22].从主体性角度看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生态性建构[J]. 滨州学院学报 2020(01)
    • [23].新时代高校师德“主体性约束”审思[J]. 北京教育(德育) 2020(06)
    • [24].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民主体性培育[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0(04)
    • [25].主体性视域下高校艺术专业双创教学中学生地位的彰显与落实[J]. 教育观察 2020(21)
    • [26].重构具有中国主体性的世界叙事[J]. 文化纵横 2019(03)
    • [27].试论幸福的主体性——由《幸福的他者性与为了幸福的教育》引发的思考[J]. 教育观察 2019(17)
    • [28].政党协商视域下参政党主体性建设的若干思考[J].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03)
    • [29].主体“部件出租”:论作品中艺术家主体性的表现方式[J]. 思想战线 2019(05)
    • [30].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的缺失与构建[J]. 当代农村财经 2019(10)

    标签:;  ;  ;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分析 ——以《京华烟云》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