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环芳烃暴露与血浆白蛋白和血红素结合蛋白水平的关联

多环芳烃暴露与血浆白蛋白和血红素结合蛋白水平的关联

论文摘要

多环芳烃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是一类在环境中广泛分布的致癌物,并且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能对机体造成氧化损伤。目前对于PAHs引起的氧化损伤在致癌中的作用有很多研究,对于其所致血浆氧化应激水平的改变也有报道,但对其与血浆中急性时相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s, APPs)的关系则研究较少。急性时相蛋白在机体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白蛋白与血红素结合蛋白作为血浆中急性时相蛋白的两种重要组分,对疾病病理过程中的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在对职业接触PAHs的焦化工人的血浆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已发现,白蛋白与血红素结合蛋白可能与PAHs暴露有关。然而现有的研究并非基于个体PAHs内暴露水平,并且对白蛋白与血红素结合蛋白水平与PAHs暴露程度的剂量反应关系也尚未见有研究。因此,本研究在校正个体PAHs内暴露的前提下分析白蛋白和血红素结合蛋白水平与PAHs暴露程度的关联,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与PAHs所致肝脏损伤的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目的】确定PAHs暴露程度与血浆中白蛋白和血红素结合蛋白水平是否相关;研究其与PAHs所致肝脏损伤之间是否有关联;探求其作为PAHs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并为职业卫生监测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职业接触PAHs的475名焦化工人为研究对象,用改良的碱水解-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尿液中1-羟基芘(1-hydroxypyrene, 1-OHP)的含量作为评价PAHs暴露程度的指标,并依此将焦化工人分为低、中、高暴露三组,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检测焦化工人血浆中白蛋白与血红素结合蛋白的含量,并分析这两种蛋白质在三组焦化工人之间的表达水平有无差异以及PAHs暴露程度对其表达水平有无影响,对其与肝脏损伤生化指标的关系也进行了分析。【结果】低、中、高暴露三组1-OHP分别为2.84±0.61μmol/mol Cr(n=157),4.14±0.26μmol/mol Cr(n=160)和5.15±0.54μmol/mol Cr(n=15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焦化工人血浆白蛋白水平分别为53.67±12.79mg/mL、54.55±12.83 mg/mL及52.92±10.67 mg/mL,P=0.473;而血红素结合蛋白水平分别为1.48±0.57 mg/mL、1.57±0.49 mg/mL和1.65±0.55 mg/mL,P=0.024。以上均为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如年龄、饮酒之后的结果。将1-OHP对血红素结合蛋白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OR值为1.254,95%置信区间为1.003至1.568,P=0.047。进一步用Spearman检验分析1-OHP与血红素结合蛋白的相关关系,发现相关系数r=0.161,P=0.001。此外,Spearman检验还发现血红素结合蛋白与谷丙转氨酶(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 GPT)存在相关关系,r=0.205,P=0.000;并且血红素结合蛋白与血脂也相关,其与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 r=0.254, P=0.000)、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 r=0.105, P=0.050)、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r=0.094, P=0.078)均呈正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 r=-0.163, P=0.002)呈负相关。【结论】血浆中白蛋白表达水平在低、中、高暴露三组之间没有差异;血红素结合蛋白在三组之间有差异,随着PAHs暴露程度的加重而表达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OHP与血红素结合蛋白存在弱的正相关;肝脏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及血脂也与血红素结合蛋白存在相关关系。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全文缩写词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生物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狂犬病临床特点及预防对策分析[J]. 人人健康 2020(06)
    • [2].应用有限采样法估算头孢克洛在健康志愿者体内暴露程度的药动学参数[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2(04)
    • [3].创伤暴露程度、主观害怕程度对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的追踪研究: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05)
    • [4].上呼吸道矢状面解剖学特点与声门暴露程度及插管次数的关系[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3(12)
    • [5].对比研究X线透视和CT引导下进行腰椎穿刺硬膜外类固醇注射的辐射暴露程度和效果[J].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9(03)
    • [6].创伤暴露程度对中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复原力的调节作用[J]. 心理科学 2011(03)
    • [7].手机“黄毒”借“壳”还魂,坑了我们多少孩子![J]. 家庭生活指南 2010(02)
    • [8].创伤暴露程度对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复原力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01)
    • [9].学龄前儿童血清25-(OH)D水平与日光暴露程度的关系研究[J]. 预防医学 2016(07)
    • [10].支撑喉镜显微手术两种体位声门暴露程度的比较[J]. 广西医学 2016(01)
    • [11].大学生社交网络自我暴露的差异[J]. 校园心理 2017(03)
    • [12].可移动各向异性传感器网络的反监控算法[J]. 计算机工程 2010(11)
    • [13].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水平与透析液葡萄糖暴露程度的相关性[J]. 实用医学杂志 2015(07)
    • [14].地震后社会支持、丧失程度和暴露程度与安全感的关系研究[J]. 中国卫生统计 2010(01)
    • [15].骨科病人住院期间急性伤口感染发生情况[J]. 护理研究 2014(27)
    • [16].创伤暴露程度对青少年物质滥用的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依恋的中介作用[J]. 心理科学 2018(01)
    • [17].“以瘦为美”从何而来?[J]. 新城乡 2017(11)
    • [18].标准法规[J]. 印染 2014(07)
    • [19].青少年的创伤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核心信念挑战、主观害怕程度和侵入性反刍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15(04)
    • [20].5·12汶川地震后一年半医务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研究和症状分析[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0(04)
    • [21].中小学生的灾难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中介和调节效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06)
    • [22].丹参酚酸B在健康人群个体内暴露程度的生物标志物发现[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1(05)
    • [23].创伤暴露程度对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控制感的调节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1)
    • [24].试体温为什么要摸前额[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5(10)
    • [25].湖南省1059例狂犬病例潜伏期长短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0(07)
    • [26].狂犬疫苗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联合接种后免疫效果及副反应调查[J]. 实用预防医学 2012(04)
    • [27].2010~2015年河南省不同暴露因素下人狂犬病潜伏期及影响因素分析[J]. 预防医学论坛 2016(12)
    • [28].重庆市2009~2012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暴露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重庆医学 2013(25)
    • [29].首次接种狂犬病疫苗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 职业与健康 2019(22)
    • [30].女性着装暴露约40%的皮肤是吸引异性的黄金比例[J]. 医药与保健 2009(11)

    标签:;  ;  ;  ;  ;  ;  

    多环芳烃暴露与血浆白蛋白和血红素结合蛋白水平的关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