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胃脘痛68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治疗胃脘痛68例临床疗效观察

马秀红(邹城市中医院273500)

【摘要】目的根据中医药基本理论,观察中药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门诊68例病例,按照中医基本理论,辨证分型,合理应用中药汤剂内服治疗,并随证加减,同时注重饮食调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果有效38例,显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2.3%。结论中药治疗胃脘痛疗效可靠,副作用小且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药胃脘痛

【中图分类号】R96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7-0249-01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以上腹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指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常伴有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状,即西医所说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胃痉挛等消化系统疾患。中医认为胃脘痛发病的原因有外邪犯胃,肝气郁结,脾胃虚寒所致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若脾胃运化失职可致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导致腑气不通,腹痛剧烈拒按,或日久成瘀,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素问·举通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笔者在长期工作中,运用中医药基本理论,按照胃脘痛的症状、脉象,舌苔等进行辨证分型,合理谴方用药,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门诊病例68例,诊断依据参照中医诊断标准《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68例胃炎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28~53岁,平均41.3岁,病程3个月~5年,治疗前均进行消化道钡餐胃镜检查,排除胃肿瘤等恶性病变。中医辨证分型:寒邪犯胃型16例,证见胃脘剧痛,恶寒喜暖,得温则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喜热饮,苔白,脉弦紧。饮食积滞型21例,证见胃脘胀痛,拒按,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苔厚腻脉滑。肝气犯胃型8例,证见胃脘胀痛,通连两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遇烦恼则痛加重,苔薄白,脉弦。瘀血阻络型13例,证见胃脘疼痛,痛如针刺,或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或入夜痛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有瘀斑,脉涩。

2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脉象及舌诊,分型辩证分型,

2.1寒邪犯胃型?

治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法。方药:高良姜10g、香附12g、干姜5g、吴茱萸3g,乌药10g、青皮10g、陈皮10g、砂仁5g,每日一剂,煎汤温服,7日为一疗程。高良姜、干姜、吴茱萸,温胃散寒;香附、乌药、青皮、陈皮、砂仁行气止痛。

2.2饮食积滞型

治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方药:枳实15g,槟榔10g、神曲12g、鸡内金10g、厚朴10g、陈皮10g、山楂15g、莱菔子12g,每日一剂,煎汤温服,7日为一疗程。诸药配伍,共奏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之效。

2.3肝气犯胃型

治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药:柴胡15g、芍药12g、川芎10g、香附12g、陈皮10g、枳壳10g、甘草5g。每日一剂,煎汤温服,7日为一疗程。方中柴胡主散能升,疏解郁结;枳壳行气导滞;芍药柔肝止痛;甘草缓急止痛和中;香附、陈皮行气疏肝理脾;川芎为血中气药,善于行散开郁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和胃之效。痛甚加元胡、郁金;腹中胀满加厚朴、槟榔等。

2.4瘀血阻络型

治以化瘀通络,理气和胃。方药:桃仁10g、红花12g、桂枝9g、白芍12、甘草5g等。方中桂枝温阳化气,白芍益阴养血,炙甘草甘温益气,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缓急化瘀之功,使脾气得运,气血得畅,胃痛自除。

3结果

临床有效38例,显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2.3%。

4典型病例???

一、张某,男,41岁,2009年3月15日初诊。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3年,常因受凉或劳累而加重,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近来,又因受凉而发作。症见胃脘胀满刺痛,痛有定处,阵发性加剧,痛无规律,痛得温而减,纳食减少,神疲乏力,大便稍溏,舌暗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此为瘀血内阻,胃络壅滞瘀血内结,治宜温中补虚,化瘀止痛。方用桃红建中汤加味。药用:桃仁10g、红花12g、桂枝9g、白芍12、甘草5生姜3片、大枣5枚g、炙甘草6g、鸡内金10g、焦三仙各12g。7剂后胃脘疼痛明显减轻。再服7剂,诸症明显好转,舌质红润,胃脘痛完全消失。经胃镜复查,病已治愈。随访一年,未再复发。???

二、李某,女,47岁。患者近半年余来反复出现上腹胃脘部胀痛不适,时有攻撑感,伴有嗳气,情绪不畅时症状加重,曾服用西药治疗,症状时发时止,可放射至背部,并有烧心感,伴有泛酸,嗳气,口苦而干,大便干结,苔薄黄,脉弦。患者主要症状为半年来上腹胃脘部疼痛,诊断为胃痛,辨证为肝胃郁热,兼有血瘀。黄连12g、栀子10g,延胡索12g、木香10g、郁金10g、枳壳12g、白勺10g、甘草5g。7剂后症状减轻,再服3剂,胃脘完全消失。随访一年,未再复发。

5讨论

本病发病,多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有关,故在预防上要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摄;患者要注意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匀;胃痛持续不已者,应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以清淡饮食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忌粗糙多纤维饮食,尽量避免食用浓茶、咖啡、烟酒和辛辣等诱发因素,进食宜细嚼慢咽,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西药。同时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也是预防本病复发的关键。《灵枢?经》:“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与肝脾等脏腑有关。《医学正传胃脘痛》:“木气被郁,发则太过,故民病有土贼木贼之候”,《临证指南医案》:“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变之所”,发生胃痛的病因较多,病机演变亦较复杂。但胃气失和阻滞,胃失和降是胃痛的主要病机。胃痛初期,病变脏腑单一,久则累及多个脏腑。寒邪、食停、气滞、热郁、湿阻、血瘀等多属实证;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多为虚证。且虚实之间,可相互转化,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虚实夹杂;可由寒化热,寒热错杂;可因气滞而血瘀,或瘀血阻遏气机而气滞。祖国医学在治疗胃脘痛方面较现代医学更具优势,且具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等优点。

标签:;  ;  ;  

中药治疗胃脘痛68例临床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