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糖皮质素激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下丘脑视上核的大细胞神经元兴奋性突触调节的相互作用 第二部分:汶川大地震后二年北川中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及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

第一部分:糖皮质素激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下丘脑视上核的大细胞神经元兴奋性突触调节的相互作用 第二部分:汶川大地震后二年北川中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及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

论文摘要

各种应激源作用于机体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SAS)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去甲肾上腺素(NE)和糖皮质激素(GCs)被认为是两种最重要的应激激素之一。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于很多方面。GCs和NE对下丘脑视上核(SON)的大细胞神经元(MNCs)释放的催产素和加压素都存在很重要的调节作用。应激时蓝斑(LC)-NE系统迅速被激活,引发战斗或逃跑的应急反应,随后HPA轴被激活,GCs分泌增多。人们对GCs作用机制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热点之一,GCs除了能通过传统的基因组机制发挥作用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急性应激时GCs存在快速的非基因组作用。GCs非基因组作用的重要特点之一即起效快,一般在半个小时内发挥作用。应激时HPA轴分泌GCs,能够快速作用于下丘脑,抑制很多下丘脑分泌的激素的释放,如催产素和加压素。刺激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能调节室旁核(PVN)和SON释放催产素和加压素。SON主要由MNCs组成的。下丘脑的MNCs整合各种传入神经的冲动,进而分泌催产素和加压素,因此MNCs的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的变化能够调节催产素和加压素的分泌。本课题旨在研究GCs和NE在调节下丘脑SON的MNCs的电位活动时,是否存在快速的相互作用。实验中以急性分离的下丘脑脑片为研究对象,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了GCs和NE对SON中MNCs的mEPSCs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并探讨了其非基因组机制。结果显示:1. GCs能够快速抑制兴奋性突触释放谷氨酸至SON的MNCs,该作用没有性别差异;2. NE能够使兴奋性突触释放到SON的MNCs谷氨酸大量增多;3. 100μM NE具有对第二次孵育的NE的作用具有启动效应;4.当NE孵育10分钟后加入地塞米松(DEX)并孵育20分钟,DEX不能影响NE的作用;5. DEX预孵育5分钟,可以阻断低剂量、短时间孵育NE的作用(10μM,30秒)。GCs对NE的调节作用提示,GCs和NE都能够快速调节MNCs兴奋性传入神经递质的释放,并且NE还能够对谷氨酸的释放发挥启动效应,GCs虽然不能影响NE的启动效应,但能快速抑制低剂量NE的对兴奋性突触的调节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非基因组机制起作用的。在急性应激时,NE对下丘脑MNCs的调节作用可能受到GCs快速调节。本研究完善了GCs在急性应激时的快速负反馈作用。目的:本研究以“5.12汶川地震”为背景,调查汶川地震二周年极重灾区-北川的中、小学生创伤性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和焦虑的流行率情况;符合抑郁和焦虑症状标准的个体与有PTSD症状个体的共患率情况;探讨影响PTSD、抑郁及焦虑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儿童PTSD反应指标中文版(CPTSD-RI)、抑郁自评量表(SDS)、Speilberger状态焦虑量表(SANX)、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自己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量表,以整群抽样的方式,在震后二年对极重灾区(北川县) 4-9年级、年龄在11-17岁的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对1153份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本调查共抽查了35个群(班)1265人,有效样本1153份。结果:1.北川县4-9年级的中、小学生在地震二年后PTSD、抑郁和焦虑的流行率分别是23.59%, 22.98%和27.23%,符合PTSD和抑郁症状标准的个体女性多于男性,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2.在265有抑郁症状的个体中,138人同时存在PTSD症状,共患率为50.74%,在314个有焦虑症状的个体中,144人同时存在PTSD症状,占272名符合PTSD症状个体的52.94%,同时患有PTSD、抑郁和焦虑症状的个体数为98人,即大于1/3有PTSD症状的个体同时患有抑郁和焦虑。3.北川县的中、小学生在地震二年后,发生PTSD危险因素包括:自评地震前自己平时情绪不稳定;地震中自己受困或处于危险之中、震中担心家人死亡或严重受伤而害怕、震中失去家庭成员;震后自觉自己的健康明显变差、应对方式消极、自觉震后爸妈的性格明显变得孤僻、感觉震后政府救灾物资发放不及时、自觉地震对自家的影响很大、家里欠债多、地震后对自己的家失去信心、地震后自觉自己的生活不如地震前。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地震前我平时的情绪不稳定;震中失去家庭成员;地震后对自己的家庭失去信心、地震后心理辅导效果差、地震后自己的健康状况变差、其它支持少、地震后政府对我家的照顾少、应对方式消极。发生焦虑的危险因素包括:自评地震前自己平时的情绪不稳定;地震后对自己的家庭失去信心、震后自觉自己的健康明显变差、朋友和社会支持少、地震后政府对我家的照顾少、自觉震后自己的生活状况比以前差、自觉地震后心理辅导效果差或没有得到心理辅导。其中自评地震前自己平时情绪不稳定和震后自觉自己的健康明显变差为PTSD、抑郁和焦虑的共同危险因素。结论:1.地震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年,但极重灾区中、小学生受到的心理创伤仍然会持续较长的时间;2.地震极严重灾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具有共患性,PTSD、抑郁、焦虑的共患率为0.08% ;3.影响地震灾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地震中的经历,地震前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地震后父母亲的性格,地震后个人的应对方式、对家庭的信心和生活状况会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还包括地震后开展心理辅导的效果、政府对灾民的照顾等也影响地震灾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因此,震后灾区中、小学生的心理防护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不仅要有针对中、小学生个人的,还要有针对家庭和社会的具体措施,如帮助改进父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 前言
  • 课题设计和方法
  • 结果
  • 分析和讨论
  • 结论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References
  • 论文发表及出版著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皮质酮对大鼠孤束核神经元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J].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06)
    • [2].应激对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12)
    • [3].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参与大振幅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形成的实验研究[J]. 华西医学 2012(06)
    • [4].三七总皂苷对大鼠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活动的影响[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04)
    • [5].吗啡短期戒断时大鼠伏核TRPV1受体对兴奋性突触后电流调节功能的变化[J].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14(01)
    • [6].αCaMKII过量表达增强小鼠岛叶皮层兴奋性突触传递[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 [7].PTD-BDNF对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活动的作用[J]. 中国新药杂志 2008(06)
    • [8].TRPC6通道促进兴奋性突触的形成,提高小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J]. 生命科学 2008(03)
    • [9].大脑皮层内兴奋性突触传递的短时程可塑性特异地成熟于“关键期”开启阶段[J]. 科学新闻 2017(04)
    • [10].趋化因子MCP-1对大鼠海马区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6(07)
    • [11].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中的免疫信号通路对兴奋性突触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01)
    • [12].兴奋性突触活动通过内源大麻受体调节抑制性突触传递[J]. 科学通报 2010(Z1)
    • [13].不同阿片受体激动剂对海马培养神经元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0(01)
    • [14].异丙酚对新生大鼠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反应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9(01)
    • [15].神经肽Y对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活动的影响[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10)
    • [16].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对阿尔茨海默病微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15)
    • [17].琥珀酸在大鼠海马CA1区对离子型Glu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调节作用[J]. 中国民康医学 2015(19)
    • [18].白藜芦醇对培养海马神经元的突触功能活动的调控作用[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3(07)
    • [19].阿尔茨海默症的探索者——张晨教授[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0(05)
    • [20].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J]. 江苏医药 2012(20)
    • [21].发育期大鼠视皮层锥体神经元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变化[J].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9(02)
    • [22].毒品,只用一次即成瘾[J]. 现代班组 2009(06)
    • [23].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兴奋性突触重塑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15)
    • [24].CRISPR/Cas9高效敲除突触结合蛋白Ⅰ的电生理学研究[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7(06)
    • [25].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流成分的影响[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3(12)
    • [26].环路失稳-老年痴呆症癫痫样症状发生机制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 2014(01)
    • [27].α-氨基-3-羟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受体与癫痫的研究进展[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2(01)
    • [28].Physiologic role for“inducible”nitric oxide synthase:A new form of astrocytic-neuronal interface[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1(01)
    • [29].BK8644对河豚毒素引起的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AMPA受体介导的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频率和幅度的影响[J].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8(05)
    • [30].大鼠中央杏仁核神经元对引发晕动病的旋转运动刺激的电生理学反应特性[J]. 神经解剖学杂志 2015(01)

    标签:;  ;  ;  ;  ;  ;  ;  ;  ;  ;  

    第一部分:糖皮质素激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下丘脑视上核的大细胞神经元兴奋性突触调节的相互作用 第二部分:汶川大地震后二年北川中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及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