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里窥探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论语》里窥探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肖艳华肖代荣重庆市兼善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如何认识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讨论焦点。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学经典著作《论语》,其实很早就通过具体事例详细阐释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德育先行、科学的教学方法、博爱的教师素养等等。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论语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1994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化人员”。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写道:“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业”。美国在《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和《明天的教师》两份报告中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一是要确立教学工作的专业性地位,二要建立起与这一专业职业相应的衡量标准。目前很多专家学者都喜欢到国外考察学习,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等等。不敢说这是舍本逐末的行为,但今天的教师和专家如果能静下心来认真地读读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肯定会受益匪浅,感慨颇多,得到一定的启发。下面是本人从《论语》中看到的中国古代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古代教育,德育先行

中国古代一直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作为儿童启蒙课本的《三字经》提倡“首孝弟,次见闻”,《弟子规》的总叙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两者不谋而合地重视德育对孩子的发展。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不例外,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其核心内容是“仁”,其重要内容是“忠和恕”。孔子与弟子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仁”字,并赋予了丰富深刻的道德内涵。据统计,一部《论语》里,“仁”字竟出现了109次。何为“仁”?“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①孔子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熏陶教育作用。“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②孔子将仁与礼联系在一起。“仁”是内在道德修养,“礼”是外在的行为表现。“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③谦恭、宽厚、诚信、勤敏、慈惠都是讲的如何待人处事,孔子认为这五种品德从不同方面体现着仁德。在《论语》里,樊迟、颜渊、仲弓、司马牛、子张五人都问了孔子关于何为“仁”的问题。孔子针对不同的人做了不同的回答。由此可看出,孔子视“仁”为高尚的道德,却并不是做空泛的概念说教,而是要求弟子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去体会“仁”的深刻内涵。“为人由己”,要求学生要靠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

除了“仁”,孔子的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则是“忠”“恕”二字。何为“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何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诚然,孔子不仅这样教育弟子,自己也确实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着这些理论,可谓真正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以此反观今天的教育,很多老师都把知识传授当成教育的全部,做教参的“传话筒”,整天在中、高考的指挥棒、学校的升学压力下迷失自我,不断重复自己学生时代讨厌的教学方式,念一些枯燥乏味的经书,结果是教师和学生都疲惫不堪。仔细研读《论语》,恍然发现,早在三千多年前,老祖宗们就已经看到德育的重要性,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现在社会上流行这样一句话“有才有德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毒品”,可以看出一个没有德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何为“人才”?先是学会做“人”,具备一个真正的人所具备的道德素养,然后才是“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陶行知也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都将德育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可见德育的重要性。目前,很多家长、教师仍然沉浸在分数决定一切的“一刀切”怪圈里,呈现“分在增值,人在贬值”的现象。为了孩子的终身幸福,体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实现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们必须将德育观念深入骨髓,提升自我道德修养,更新德育方法。

二科学的教学方法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老师们也一直在苦苦探寻什么样的方法更有效,很多专家学者引以为豪的教学方法,其实在几千年前早已提出,只是我们忽略罢了。孔子《论语》里的教学方法概括起来有三点:因材施教、不言之教、启发诱导。

1.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④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子路、冉有问了同一个问题,孔子做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原因是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他进取;子路勇于作为,所以要他慎重。所谓“有教无类”,弟子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学习目的,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等等,这就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要性,而要做到因材施教的前提则是对弟子各方面的情形都十分了解。这也是我们教师所缺乏的,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成长背景也相当复杂,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富二代、农民工子女、孤儿等等,作为老师又该怎样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如何帮助他们快速地茁壮成长,老师还要下一番苦工夫——做好老师角色的同时,还要做学生的朋友,信任、尊重他们,和学生多交流、沟通。相同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解答。

2.不言之教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⑤孔子重视身教,于无言中让弟子心领神会,于思考顿悟前行,这是教育的更高境界。“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⑥当时孔子未见孺悲的原因不得而知,孔子不见他定有其理由。宋儒朱熹在注释这段文字时说:“当是时必有以得罪者,故辞以疾。而又使知其非疾,以警教之也。”(《论语集注》)可见孔子虽未见孺悲,却已施教于他了。教学中,有时一个眼神,一个温暖的微笑,一个真诚的点头赞许往往比长篇大论的说教有效得多,前者更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更能触动学生的灵魂深处。同时,孔子还注重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身教不言传。“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⑦(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即便是年幼者,(坐在车上)一定站起来,(如走在路上)一定快步走过(以表示哀悼和敬意))。

3.启发诱导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⑧(愤:心求通而未能。悱:口欲言而未能)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总结而言包括两大要素:(1)对学生要引导其积极思考,达到愤、悱的情绪状态;(2)对教师而言,此时要及时介入,进行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善于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孔子的这一做法,用今天的话说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的目的,授之以渔。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是非常有效的。“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⑨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向弟子展示了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使弟子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在孔子循序渐进的启发诱导下,既授之以知,又熏之亦礼,使弟子“欲罢不能”,竭才尽智,奋发竞进。

三博爱的教师素养

1.拥有爱心

教师,是蜡烛,是园丁,是粉笔。说的是教师有一种奉献精神。教师表面上很光鲜,其实是一门讲究良心的职业。想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拥有爱心。正如陶行知所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⑩很好的诠释了教育是具有爱心的人从事的事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种特殊的师生关系,正是由教育所体现的“爱”维系着的。

2.不断学习

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只有不断“充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教育的需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从何而来,博学也。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此为教师须有对知识痴迷的研究精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师需要向所有人学习,择其善者,以人为鉴。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五十而学《易经》,并写出心得“彖”、“系”、“象”、“说卦”、“文言”等,可谓活到老学到老也。孔子学琴师襄子的故事更是告诉我们教师,学习要精益求精。

3.自我反思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句话孔子从两方面阐释了作为教师必须进行自我反思。一方面是教师必须在自我学习上下大工夫,学无止境,从不满足。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全身心地进行教学活动,不倦怠。在这两方面随时都要进行反思,多问几个“何有于我哉?”不仅做学问、教书育人如此,做人亦然。“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时刻不忘反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自己的行为反省,对他人的优秀或缺陷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进步提高,达到人生至高境界。

一言以蔽之,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语文知识博大精深,教师综合素质要求高,要搞好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万变不离其宗,既然三千多年前,老祖宗就已经向我们提出了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士,我们不得不信服孔子教育方法的科学。今天的语文教师更需要:多一分淡泊宁静,少一分患得患失;多一分踏实勤奋,少一分急功近利;多一分书香古卷,少一分铜臭股券,脚踏实地地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培养健康有用之才。

注释

①张燕婴译著.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41

②张燕婴译著.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171

③张燕婴译著.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265

④张燕婴译著.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162~163

⑤张燕婴译著.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272

⑥张燕婴译著.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273

⑦张燕婴译著.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122

⑧张燕婴译著.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89

⑨张燕婴译著.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123

⑩张燕婴译著.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207

11张燕婴译著.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95

12张燕婴译著.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93

13张燕婴译著.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87

14张燕婴译著.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47

参考文献

[1]张燕婴译著.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顾明远、张利.名师最有效的激励智慧[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3]张书丰.中国古代教育精粹的现代解读[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4]彭小明.语文教师的专业化:角色定位与发展途径[J].温州大学学报,2008(02)

[5]李毓秀.弟子规[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2008

[6]马红霞.走进语文新课程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7]沙洪泽.教育——为了人的幸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8]张发清.新语文教育与教师发展[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1)

标签:;  ;  ;  

从《论语》里窥探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