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新课程中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新课程中的指导意义

韩庆凯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新课标中的指导意义,旨在与同仁分享。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辅助教学;情境

一、引言

2004年,广州掀起了对新课程、新课标的学习热潮。现阶段,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个话题,多种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随之涌现,在繁多的理论面前,笔者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新课程中的指导意义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本文就建构主义的基本含义及其在新课标中的指导意义作一简述。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由认知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识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到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识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当儿童的认知结构能同化外部刺激时,他的认知结构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当儿童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部刺激时,即不能接受新信息时,平衡就被破坏,而接受新的信息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称四大支柱。

三、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高中学生处在14-18岁的年龄阶段,他们在获取知识的时候,已有相当一部分的经验。新课标倡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使人摆脱传统知识的钳制,走向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那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新课标下教学中有何指导意义呢?这里就以笔者几个教学设计为例进行阐述。

1.情境创设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这就要求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有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的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通过对情境的领悟或认知而形成认知结构。从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含义可知,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有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情境创设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学习者对意义的建构,同时情境的创设必须符合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原则。

通常,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会通过图、文、声、像、视频或者动画来创设情境,把他们有机的组合起来,能够很好地创设至真至美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对意义的建构,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设计《多媒体的应用》这章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曾以动画“咖啡猫”的视频片断和开发者在制作过程中花絮,这样展现在学生眼前的,不仅是他们熟悉的动画人物,还有多媒体技术如何运用的实际例子。“噢,原来多媒体可以这样来使用”;又如,在讲信息与信息能力这节书的时候,恰逢9.18纪念日,在上课时我用了“日本人如何获取大庆油田情报和如何获取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为例子,让学生回答这两则例子给我们的启示。课堂上一下子炸开了,纷纷开始讨论。笔者也动情地以问题为牵引,将学生高涨的情绪慢慢引入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如何培养个人的信息能力上来。

教学实践表明,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利用图、文、声、像、视频甚至动画可为学生创设至真至美的情境,为学生有效地进行意义建构创造条件,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2.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者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协作学习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它能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的价值观。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期望的。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从一开始就强调分小组学习,期望所有学生能有效的进行沟通,有效地解决内部冲突,达成和谐统一的小组局面。例如:在学习“多媒体的应用”这节课时,我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演示小组认为最能突出多媒体应用的例子。在观察他们进行讨论的时候,有的说用老师教学的例子,有的说用手机为例,有的说用电影动画为例子,一开始小组成员很难达成统一,有的学生开始说服其他的组员。争论一会,最后达成统一,用手机的例子。然后开始做Powerpiont幻灯片。又是先争论一番,设计一通。有时候小组里的个别成员相对比较弱的时候,教师要适当的进行提醒,提醒其他组员要共同进退。但是,我发现同样他可以发表意见,提出不同的建议,只是在操作上让别人帮忙完成,其实通过这个过程他也学习到了操作的步骤。最后一环是上台讲解自己的例子。笔者发现,第一次上台的,多数是这个小组的领导核心人物。也有小组成员一起上台的。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各个小组之间的存在的差异和他们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最后可以进行适当的小结,提醒他们。

教学活动结果表明:利用协作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通过协作“交换思想”,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3.通过会话加强意义建构

笔者以“如何科学合理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这课为例。在这节课里,笔者只是进行了课前培训,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别,一个是正方——多媒体技术应用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优势和效益;一组是反方——多媒体技术应用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劣势和缺陷。并让各小组在课前寻找相关的材料,组织人员辩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会话例子。当然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会话,例如小组讨论、平台交流等等。

教学活动结果表明:通过会话,鼓励学生通过与他人交流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从其他学生的多种解释中认识认知的灵活性,从而获得知识迁移能力。所以,会话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4.意义建构

通过及时练习、及时评价使学生全面正确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在情景引导,协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提供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在上面这堂课中,笔者在课后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通过辩论比赛,对比自己在课前课后哪些观点是变了或者增加了,哪些是没有改变的,理由是什么?”通过这个小结,来让学生自己达成意义建构。

四、结束语

“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学习过程中的四大支柱,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不要为了单纯活跃气氛而去设置协作或会话,而应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求知欲望的同时,还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来创设情境,选择协作或者会话,为学生能更好地进行意义建构创造条件,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

邮政编码:510630

标签:;  ;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新课程中的指导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