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生褐孔菌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发酵产物的初步研究

斜生褐孔菌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发酵产物的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对斜生褐孔菌Phaeoporus obliquus (Ach. ex Pers.) J. Schrot.的摇瓶培养工艺,发酵产物的活性物质含量,发酵产物的体外抗氧化、抑菌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基础上,选取种龄、碳氮比、起始碳源浓度和氮源浓度、金属离子等四个影响因素进行摇瓶培养的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当种龄为15天,碳氮比在22:1—30:1范围内,起始氮源浓度2.5g/L,金属离子为MnSO4·H2O时,斜生褐孔菌的生物量和胞外多糖含量均较高。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选用L16(45)正交实验表安排实验,筛选出了液体发酵生产菌丝体的最适培养基为葡萄糖55g/L大豆蛋白胨2.5g/L,MgSO4·7H2O 0.25g/L, KH2PO4 0.46g/L, K2HPO41.5 g/L, MnSO4·H2O 0.25 g/L,生产胞外多糖的优化培养基为葡萄糖70g/L,大豆蛋白胨2.5g/L, MgSO4·7H2O 0.25g/L, KH2PO4 1.38g/L, K2HPO42.0g/L, MnSO4·H2O 0.5 g/L。研究了斜生褐孔菌菌丝体中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采用超声提取的方法,利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提取溶剂乙醇浓度、提取溶剂倍数、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对多酚和黄酮提取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实验表安排实验,结果表明,多酚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40%、提取时间45min、提取温度60℃、溶剂倍量25倍;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40%、提取时间60min、提取温度60℃、溶剂倍量25倍。采用上述提取条件对斜生褐孔菌进行提取,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斜生褐孔菌菌丝体及菌核中多酚、黄酮和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为:菌丝体中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为4.57mg/g,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为1.25 mg/g,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为62.35 mg/g;在菌核中,多酚、黄酮、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分别的8.94 mg/g,3.72 mg/g和53.12 mg/g。研究了影响斜生褐孔菌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营养条件。结果表明,当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酵母膏时,适宜斜生褐孔菌积累三萜类化合物。在盐胁迫条件下,当盐浓度为0.1%和1.0%时,斜生褐孔菌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显著提高。研究并比较斜生褐孔菌发酵产物和菌核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提取斜生褐孔菌发酵菌丝体和发酵液以及菌核中的有效成分,测定三个提取物中共10个组分的羟自由基清除率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结果:斜生褐孔菌提取物对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均有清除活性,且乙酸乙酯组分和正丁醇组分的清除活性较强;斜生褐孔菌菌核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高于斜生褐孔菌发酵产物。结论:斜生褐孔菌发酵产物具有与菌核相似的抗氧化活性物质。研究并比较斜生褐孔菌发酵产物和菌核提取物的抑菌活性。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提取斜生褐孔菌发酵菌丝体和发酵液以及菌核中的有效成分,采用打孔法比较三个提取物中共10个组分的抑菌效果并测定了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斜生褐孔菌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抑制作用,且乙酸乙酯组分和正丁醇组分有明显的抑菌效果,水提取组分均无抑菌活性;斜生褐孔菌发酵菌丝体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与菌核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相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斜生褐孔菌的研究进展
  • 2 药用真菌代谢产物的调控方法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斜生褐孔菌的液体发酵培养条件的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斜生褐孔菌发酵菌丝体与野生菌核中多酚、黄酮及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比较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营养条件和盐胁迫对斜生褐孔菌深层培养菌丝体中三萜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斜生褐孔菌液体发酵产物及菌核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斜生褐孔菌液体发酵产物及菌核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作者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白头翁菌核病发生危害调查及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J]. 植物保护学报 2017(02)
    • [2].不同植物菌核病菌比较生物学及对白头翁致病力研究[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7(03)
    • [3].浅析青海湟中县蔬菜菌核病发病规律与防治技术[J]. 农业工程技术 2017(20)
    • [4].关于青海省蔬菜菌核病的防治技术探析[J]. 农家参谋 2017(15)
    • [5].果桑菌核病防控集成技术与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6)
    • [6].扁豆菌核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J]. 中国蔬菜 2020(10)
    • [7].茄果类蔬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04)
    • [8].蔬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J]. 青海农技推广 2016(02)
    • [9].噬菌核霉可湿性粉剂防治油菜菌核病试验示范[J]. 南方农业 2016(19)
    • [10].胡萝卜菌核病防治技术探讨[J]. 农技服务 2016(09)
    • [11].陕西省猕猴桃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J]. 落叶果树 2014(04)
    • [12].无公害农产品食葵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4(17)
    • [13].在水稻纹枯病菌菌核形成中5个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01)
    • [14].食葵菌核病的防治[J]. 吉林农业 2012(04)
    • [15].菌核病防治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研究 2011(06)
    • [16].天津地区蔬菜菌核病菌对六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检测[J]. 北方园艺 2020(09)
    • [17].油葵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J]. 中国农业信息 2014(09)
    • [18].茄果类蔬菜猝倒病、青枯病、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J]. 吉林农业 2014(19)
    • [19].十字花科菌核病症状与防治[J]. 蔬菜 2013(10)
    • [20].水稻纹枯病菌菌核形成过程中特异基因的表达与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2(01)
    • [21].西藏设施蔬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 西藏农业科技 2012(03)
    • [22].水稻菌核秆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 新农业 2010(10)
    • [23].植物病原真菌的菌核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18(12)
    • [24].生菜制种田菌核病发生条件与综合防治措施[J]. 甘肃农业 2016(13)
    • [25].北京地区不同寄主蔬菜菌核病菌抗药性比较[J]. 江苏农业科学 2014(12)
    • [26].不同的培养条件对向日葵核盘菌次生菌核形成的影响[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27].果桑菌核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探讨[J]. 蚕学通讯 2013(04)
    • [28].菌核病防治提前10天 结果大不相同[J]. 农民科技培训 2011(08)
    • [29].华县2009年棚栽莴笋菌核病的发生调查及防治[J]. 农业科技通讯 2010(03)
    • [30].川芎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生物学特性[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9(03)

    标签:;  ;  ;  ;  ;  ;  ;  

    斜生褐孔菌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发酵产物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