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话合作原则的可变性

论会话合作原则的可变性

一、浅谈会话合作原则的变异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民,余中秋[1](2020)在《中外英语教材中的语用知识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有语用学研究对教材中的语用知识探究不足。本文以语用学相关议题为基础,对比分析中外英语教材中语用知识的呈现类型、频率和方式。调查发现:1)中外英语教材中的语用知识主要涉及语境、言语行为、礼貌、文化等经典议题,类型不够丰富,内容的真实性也有待提升;2)中外英语教材中语用知识的呈现频率整体不高,但国外教材显着多于国内教材;3)国内教材倾向于将元语用知识呈现、例释和练习三种方式组合使用,偏重显性知识讲解,国外教材则更倾向于选用某一种方式,偏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陈雅雯[2](2020)在《从顺应理论看插入语的翻译 ——以Pragmatics: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第八章的汉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插入语作为英语的一大特点,通过打断句子的结构和意义的连续性,传达额外信息,或者表达作者评价。英语插入语与汉语插入语存在用法上的一些差异,在汉译的过程中,会给译者带来一定困难和干扰。笔者在翻译语用学专着Pragmatics: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时发现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插入语,这些插入语位置灵活、功能多样,在连贯上下文、补充信息、准确表达学术观点等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译文是信息的载体,因而,在翻译学术文本时,想要译文的可读性更强,译者就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在词汇、句式、语篇等层面进行动态选择,以实现对目标语文本体裁、语言形式和读者习惯的顺应,使读者更好的达成阅读目标。笔者立足于该书第八章进行个案研究,基于英汉插入语的表达异同,以顺应理论为指导,重点探讨如何选择英语学术文本中插入语汉译的翻译策略。通过案例分析,笔者总结出了以下五种汉译策略:(1)前置法(即按照意群将插入语调整置被修饰语之前)(2)融入法(即将插入语融入到重组的翻译结构中)(3)零处理(即不对原文的语序或表达形式做任何调整)(4)增译法(即添加额外的说明或澄清细节)(5)标点调整法(即将破折号改为括号或逗号),然后以实例分析了这五种方法的使用原则,并初步进行了理论的解释。译者在选择翻译方法时,要综合考虑原文中插入语的语义和功能,斟酌话语表达方式,以实现插入语的丰富语用内涵。尽管这些翻译策略并非唯一有效的实现动态顺应的方法,但对日后学术文本插入语的翻译具有提供一定的借鉴。

张瑞杰[3](2020)在《语言顺应论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探析》文中研究指明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评价语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思维发展以及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以有声语言(口头语)和无声语言(体态语)方式作出的师生即时对话和即兴点评。课堂评价语作为课堂评价最主要的工具之一,在课堂教学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课堂评价语不仅能够对学生当前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而且还能够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兴趣和意向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以B市20位初中语文教师的二十节课中的课堂评价语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的方式来进行分析研究,利用自制的课堂观察量表来对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进行统计,从评价语类型、评价语使用对象、评价语使用方式、评价语内容、评价语功能和评价语言等六个方面对课堂评价语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中学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使用存在诸多问题:评价笼统;评价语使用过多针对个人评价,在评价内容方面对学生知识性评价过多,缺少对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评价内容;而且评价语使用功能单一,过多注重对于学生的纠错功能,忽视其他作用;并且在评价语言方面,表达比较单一,缺乏一定的文学性等。本文从语用学顺应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课堂评价语的诊断性、激励性、引导性和审美性的语用功能;分析了课堂评价语顺应背景语境因素、现场语境因素、社交语境因素和文本语境因素后其语用功能的实现;针对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策略。本研究可促进教师在顺应语文课堂教学语境因素下积极使用课堂评价语,提高评价效率,切实实现评价功能。

安毅,向明友[4](2020)在《基于语料库的语用学研究——国际前沿与热点》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梳理了近10年基于语料库的语用学国际前沿研究,发现其呈现如下特征与发展趋势:1)重视语言的概率属性,基于频数信息考察最常用的语言型式和最典型的语用功能,强化研究的实证性;2)汇聚两条脉络朝纵深展开:经典语用学理论的修正与充实;具体语用现象的系统考察与分析;3)探究语用相对性、变异性和文化专有性,剖析语用与词汇、句法、语篇、韵律的内在联系,深层解释人类交际。其局限主要体现在语用单位提取的规约性、文本数据的单一性以及研究课题的微观语用偏向。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朝宏观语用学领域拓展,多模态语料库和语用标注语料库将发挥更大作用。

早热古丽·阿不力米提[5](2019)在《维吾尔双语人维汉语码转换的句法、语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汉维语言文化的密切接触和交织,伴随着维吾尔族群体国语(汉语)水平的快速提高,维汉语混合现象(本文称“语码转换”)在维吾尔双语人相互口语交际中已成为一个自然常态,他们的语言生活、语言风貌发生着变化。维吾尔族双语人使用的语码转换已经成为维吾尔族群体总体语言使用的一种趋势。维吾尔族双语人的语码转换中使用的汉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详情如何?它们对未来维吾尔语的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这些诸多问题都亟需得到解答,而答案则必须在深入研究后才能得到。同时,这些问题的探究和分析在理论上有利于深化语言接触等研究,在实践上有利于我国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制订。笔者是生活在乌鲁木齐市的、熟悉维汉语言的维吾尔双语者,是维汉语码转换的实践者,具有研究该问题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充分借鉴了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基于乌鲁木齐市维汉双语者的非正式口语交际的语码转换的大量自然语料和个人实践,以基础语框架模式理论、对等限制理论、顺应论和标记模式论等为指导,对维汉语码转换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探究,发现了很多新的语言现象,也对维汉语码转换问题有了很多新的研究结论。第一,在维汉语码转换过程中的句法层面上,重点探讨了动词的嵌入规则问题。本文以生成语法为向导,从制约关系最复杂的动词入手,大篇幅讨论汉语动词的嵌入规则,旨在从静态视角探索维汉两种语言相互作用后产生的语言变体,努力揭示产生这种变体的深层原因,解答怎么融合,为什么这样融合的问题。具体结论有:(1)来自孤立语的汉语客体动词(V 汉)嵌入到形态复杂的维吾尔语基础语框架时,受到强制性句法制约,因为基础语功能类f-选择的补足语(V汉)的语法特征必须与功能类的相关特征匹配。为了得到功能类的支配,V汉必须顺应基础语的要求在句法角色上“弃动从静”,以静词“身份”与基础语指派的轻动词“qil-/bol-”或动词化语缀“-1A-”结合,才能受到基础语功能类的句法制约,得到时、人称、肯/否、体、态、式等语法功能。汉语单音节动词(V汉单音)还额外受到汉语双音化韵律制约,通过韵律垫音“Le”变为双音化,才能与轻动词结合。本研究同时加以论证了维吾尔语本身对此已有的韵律感知力,这是本文的重要创新之处。(2)维汉动词混合体总是发生在两种语言的表层结构相互映射的地方。一般情况下转换的语码同时符合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构成对等制约关系(占91.75%),而少部分V 汉只遵循其中一种语言的句法或语义规则,而违背另一种语言的相应规则,构成“第三种语法”(占8.25%),但句子整体结构完全能被接受。(3)基础语的功能结构直接投射于作为补足语的静词类嵌入成分上,不增加任何辅助成分,与被替代成分同值交换。维吾尔语对静词类嵌入成分的包容性导致大量维汉合璧词的产生。比起静态转换,动态转换的意识程度比较高,顺应的动态性更加注重交际中的语用策略。第二,语言功能层面上的维汉语码转换。语码转换是说话人为自己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利益的“算计”行为。客体语的以下功能优势总是起到转换语码的理据。(1)音节的多寡上,汉语在词法和句法上表现出其它语言少有的经济简便性,汉语数词和缩略语的简便性更为突出。(2)当基础语在词法、句法或语义上很难找到最佳表达时,便顺应客体语的优越性来填补缺位,使得语言表达精准到位,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利益。(3)在特定物理环境下,特定的汉语词语在语音的清晰度上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第三,语用层面上的维汉语码转换。语码转换又是交际者在社会心理动机下的语用策略。在交谈中,社会语境的客观特征与说话者的主观心理交错在一起。维吾尔双语者通过语用策略,根据不同的社会场景,确立新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说话者借助合理的语码调节与对方之间的心理距离,照顾到交际对象的心理感受,在礼貌原则的支配下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本文在以上主要结论的基础上,还探讨了元语言引用、语言习惯、语用得体等与维汉语码转换相关的问题。但由于能力和时间所限,本文无论在材料搜集还是在理论分析上都存在不足。今后会进一步搜集语料,提高语言学理论水平,在语码转换的研究上能更加深入。也希望藉此在理论上为语言学发展添砖加瓦,在实践上为我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进而为我国的稳定统一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做出贡献。

刘兴[6](2019)在《环保标语语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民众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环保行为的参与度也在不断提高。环保于大众而言,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行动。其中环保标语在引导人们保护环境,提高民众保护环境的意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研究对象为汉语中的环保标语,主要运用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原则对标语进行阐述,分析如何使环保标语能更好地完成其说服性,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论文分为如下几部分:文章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研究缘起和研究现状,研究现状部分主要梳理标语、环保标语相关的研究。同时在这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部分对环保标语做一个简单的概述,概述内容包括环保标语的界定,标语的分类,标语在语言上的特点和风格上的特征。环保标语的分类,从标语的内容和发布的地点进行划分;环保标语具有严肃庄重、情感呼告和幽默轻松的风格,以情感呼告型和幽默轻松型为主。第三部分以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依据,对环保标语的言语行为和言语主体进行分析。环保标语的言语行为,分为直接/间接言语行为两类。直接言语行为的环保标语,以指令类和阐述类为主。间接言语行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有规约式/非规约式间接言语行为,有“辞格式间接言语行为”。辞格式间接言语行为包括比喻式、拟人式、双关式、对比式、仿拟式和对偶式等,其中以对偶式为主。言语行为都具有一定的语力,间接言语行为的指令度弱于直接言语行为,直接言语行为内部指令度又有强弱之分。环保标语的言语主体是标语发布者和受众。发布者有“显、隐”之分,分为显性发布者和隐性发布者。受众则包含单一受众和双重受众。发布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具有隐蔽性和模糊性。第四部分论述环保标语遵守的规则: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它们是标语这种言语行为应遵守的调节性规则。环保标语中既有遵守又有违反这两种规则的现象。直接言语行为的环保标语更倾向于遵守合作原则,间接言语行为的环保标语倾向于背离合作原则。大部分环保标语都表现为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第五部分从礼貌角度分析环保标语所使用的语用策略,语用策略表现为使用礼貌策略和不使用礼貌策略两种情况。不使用礼貌策略也是发布者的一种“策略”。而使用的礼貌策略表现为人称指示语、礼貌语和网络流行语的运用。第六部分则针对所收集语料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进行分析,如语言文字运用的失范、“辞格式标语”的失范和违反合作原则的失范标语。对这些不规范现象,制拟者应提升自己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创作时应结合不同的语境,还应注重标语的创新。文章的最后为结语,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文章的不足之处。

李佩佩[7](2018)在《网络语言模糊性的语用认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虚拟的交际平台,并因此出现了一种新的语体——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不按常理出牌,屡屡打破传统的语言表达规则,在网络交际中显现出了模糊性。顺应理论认为人们能够在语言使用中作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顺应性是变异性和协商性的目的,而变异性和协商性是顺应性的内容。另外,原型理论认为人类认知世界的本质就是事物范畴化的过程,且范畴边界是模糊的。关联理论则解释了话语含义的推理是以关联原则为基础的。本文提出了以下三个研究问题:第一,网络语言模糊性具有怎样的表现形式?第二,网络语言模糊性具备怎样的语用功能?第三,如何构建网络语言模糊性的语用认知模型?本文从语用和认知两个视角出发,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语料库研究方法,在顺应理论、原型理论和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网络语言模糊性的语用和认知过程,并构建了网络语言模糊性的语用认知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首先,网络语言模糊性通过语音变异、书写变异和语义变异体现出来。其次,会话者在网络交际中的模糊语言选择,是其在语言形式和功能之间做出协商以顺应交际目的的结果,也是网络交际的一种语用策略。再次,在动态的交际语境下,网络语言模糊性能够帮助交际双方实现在虚拟空间中的会话、协商和合作。最后,构建了网络语言模糊性的语用认知模型。交际的过程是语用和认知的交叉过程,关联性是识解网络语言模糊性的关键。总之,本文构建的网络语言模糊性的语用认知模型,希望为网络语言模糊性研究提供新的启示,能够拓宽研究视角,也对网络语言的规范和应用做出一定的贡献。

罗红玲[8](2018)在《复杂动态理论下的汉语比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比喻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普遍存在,正是这种普遍性使得比喻在话语研究中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真实话语中的比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如何使用比喻,将有助于我们对比喻的本质作出更客观的认识。然而,目前的汉语比喻研究成果众多,但还缺乏一种能对比喻进行整体而全面分析的统一理论框架;过于侧重比喻静态形式结构层面的描写,忽视了比喻的解释性研究;所选语料多为固死的书面语料,缺乏语言真实使用过程中的研究;且多数研究仍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以语料库为基础的全面性研究。因此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办法比较可信地回答比喻的形成机制、存在方式以及应用规律,当然也就无法揭示比喻的本质所在。基于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聚焦于真实语言中的比喻使用现象,在相对真实的话语交际环境下,借助于跨学科视角,探讨比喻的形成机制、存在方式以及应用规律,从而揭示比喻的本质特征,对话语中的比喻使用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以期从理论及实践上丰富和拓展现有的汉语比喻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研究首先对现有汉语比喻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述,探讨了目前研究在理论上和方法上所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不足;(2)提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即复杂动态理论,从复杂性视角出发探析了比喻产生的内部以及外部原因,提出了比喻的形成机制;探析了话语中比喻使用的根本动因以及影响比喻使用的诸多因素,提出了比喻在话语中的存在方式;最后,结合己有汉语比喻研究成果以及复杂动态理论,构建了比喻研究的多维动态模式,并在该模式下提出了比喻的定义、比喻辨识方法以及比喻研究的观测维度。(3)依据上述研究框架,基于自建和通用语料库,对交际过程中比喻的形式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话语样本中比喻的密度值、比喻表达结构的典型特征以及话语中比喻的分布特征;对交际过程中比喻使用的动态过程进行了分析,考察了比喻结构在话语局部的动态表现形式、交际主体间比喻交互情况、特定语境中特定比喻表达的选择及变异情况、比喻固化的动态过程以及话语事件层面上比喻使用模式的特征与规律。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与价值在于(1)从复杂动态理论的跨学科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了比喻的本质特征,突破了传统比喻研究的静态观,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考察比喻的生成、理解和变异的复杂动态过程,使得比喻研究更加逼近其本来面貌,为汉语比喻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拓宽了比喻理论研究的视野。(2)本研究从跨学科视角提出了比喻的形成是基于主体的多模块多感官系统与环境互动的结果;从联系的观点来审视比喻与其使用环境之间的复杂性关系,提出了比喻的存在方式具有多维性、互动性、适应性、多层次性、主体性以及动态性等特征。(3)本研究提出了比喻研究的多维动态研究框架,旨在将目前的认知研究与话语研究的成果在一个跨学科理论框架下进行整合,让所有研究都能在该研究框架下找到它们相应的位置,并在此框架下对比喻进行了定义与识别,通过大量真实语料的分析,全面呈现了比喻使用中的形式特征与动态过程,深刻揭示了比喻的复杂动态本质。(4)本研究立足于交际中的比喻研究,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深刻揭示了比喻的本质特征以及使用规律,这些研究发现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比喻使用能力的培养以及相关教材编写都极具启示意义与参考价值。

薛兵[9](2018)在《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研究 ——以汉语时态、语态、语气为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法与语用界面或互动关系现已成为语用学界关注的前沿问题,也是尚未解决的一个理论问题。文献研究表明,当前语法与语用界面研究存在明显的欠缺,并具体表现为后格赖斯语用学形成的语境论对语法规约的忽视和语义最简论对语法规约的解释力不足,其根本问题是缺乏对语法与语用之间互动关系的本质认识。而且,当前关注语法与语用关系的西方理论多集中探究英语现象,对汉语现象鲜有论及。同时,汉语语法的语用研究较为零散,系统性和理论化尚待加强。因此,本研究以对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相关文献的梳理为起点,具体指出当前理论研究中的问题与局限。采用从语料库中提取实例进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展开对语法与语用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论探究。在对语法和语用等相关核心概念进行重新界定的基础上,建构“选择与顺应”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理论框架,并基于这一理论框架结合汉语时态、语态和语气三个核心语法范畴相关语言现象的使用对语法与语用的互动关系分别加以论证。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分析,如何界定什么是语法,什么是语用?语法与语用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2)基于语法与语用的内在联系,如何在理论层面阐释语法与语用的互动关系?(3)根据建构的理论框架,如何在实践层面解释汉语中时态、语态、语气范畴体现的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基于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语法在历时层面上体现为语用法语法化的结果,而在共时层面上体现为意义的编码资源系统(coding resource system);语用在历时层面上体现为推动语法化进程的动因,而在共时层面上表现为(语法)选择与(意义)推论过程(choosing and inferencing process)。语法与语用在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上存在互动关系:在历时层面上语用顺应于语法;在共时层面上,语法顺应于语用。2.语法与语用的互动关系揭示了规约性与意向性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语法作为规约化的意义编码资源系统为语言的使用提供选择,而语用顺应于交际意向决定了从语法资源系统中做出选择,在语言使用的层面体现为“选择”与“顺应”关系。因此,“选择与顺应”观更加合理地解释了语法与语用之间的互动关系。3.汉语时态、语态和语气三个语法范畴在使用中体现了语法与语用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具体表现为:(1)汉语的时态系统包含诸多时制和体态语法标记,对这些语法标记的选择就是顺应于交际意向对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的选择。(2)汉语的语态系统包含主动语态、中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其中,中动语态在形式和意义上兼具主动和被动语态的部分特征,对不同语态形式的选择受不同施受关系表达的交际意向制约。(3)汉语的语气系统由句式、语气词等语法形式构成,对语气形式的选择体现为顺应于说话人表达“语用情态”的主观态度和立场。可见,语法与语用的互动关系体现在,对诸多语法现象的解释离不开语用因素的参与,对语法形式的选择即是语用顺应的过程。本研究的贡献在于:评判并统合国内外关于语法、语义、语用互动关系的理论认识,创新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的研究视角,并据此提出了“选择与顺应”理论观,对推动该领域,尤其对开展汉语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研究朝系统化方向发展具有理论意义。

王春[10](2017)在《自媒体语域的会话策略——从推特狂人特朗普到点赞达人草根粉》文中指出现代生活中,无论是推特狂人特朗普,还是点赞达人草根粉,通过自媒体展开会话、交流观点、表明态度已成为常态。自媒体语域的独特性与会话结构的变异性,使得会话者在"自我"创设与成长的过程中,在权利义务集建立的过程中,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会话策略:标识性会话策略与依附性会话策略。这两种会话策略在会话形式与会话内容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二、浅谈会话合作原则的变异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会话合作原则的变异性(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外英语教材中的语用知识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言
2. 文献回顾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3.2 教材选择
    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3.3.1 语用知识的类型
        3.3.2 语用知识的呈现频率
        3.3.3 语用知识的呈现方式
4. 研究结果
    4.1 中外英语教材中涉及的语用知识类型
    4.2 中外英语教材中语用知识的呈现频率
    4.3 中外英语教材中语用知识的呈现方式
5. 讨论
    5.1 语用知识呈现类型与二语语用能力培养
    5.2 语用知识呈现频率与二语语用能力培养
    5.3 语用知识呈现方式与二语语用能力培养
6. 结论

(2)从顺应理论看插入语的翻译 ——以Pragmatics: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第八章的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项目说明
源语/译语对照语篇
翻译评注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2.1 插入语的界定和分类
        2.2 英汉插入语的比较
    三 基于顺应理论翻译观
    四 Pragmatics: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第八章汉译中插入语的翻译策略
        4.1 前置法
        4.2 融入法
        4.3 零处理
        4.4 增译法
        4.5 标点调整法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术语对照表

(3)语言顺应论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设计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概述
    一、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类型
    二、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对象
    三、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内容
    四、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方式
    五、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功能
    六、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语言
第二章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课堂评价语缺乏针对性
    二、教师课堂评价语比例失衡
    三、教师课堂评价语方式直接
    四、教师课堂评价语功能单一
    五、教师课堂评价语表达形式单调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的顺应策略
    一、语言顺应论
    二、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的语用功能
    三、课堂评价语的语用顺应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维吾尔双语人维汉语码转换的句法、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主要方法
    1.3 语料来源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应用意义
    1.5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语码转换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语码转换的研究现状
    2.3 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辨析
        3.1.1 语言接触
        3.1.2 语码转换
        3.1.3 双语者
        3.1.4 语体
        3.1.5 语域
    3.2 理论基础
        3.2.1 语码转换的结构限制理论
        3.2.2 语言顺应理论
        3.2.3 标记模式理论
第4章 嵌入语类对基础语框架的静态顺应
    4.1 词汇类
        4.1.1 动词
        4.1.2 名词
        4.1.3 形容词
        4.1.4 副词
    4.2 功能类(附加语码转换)
        4.2.1 “的、得、地”的嵌入
        4.2.2 连词
        4.2.3 语气助词
        4.2.4 感叹词
        4.2.5 复数范畴
        4.2.6 人称从属范畴
        4.2.7 格位范畴
        4.2.8 系动词
        4.2.9 混合短语
    4.3 小结
第5章 基础语对嵌入语功能优势的动态顺应
    5.1 嵌入成分的经济简便性
        5.1.1 维汉语言的经济性对比
        5.1.2 汉语新词的借入理据
        5.1.3 汉语嵌入数词的简便性
    5.2 借词语义的演变
        5.2.1 义项的选择性借入
        5.2.2 义项的扩大(Lexical broadening)
    5.3 精准表达功能
        5.3.1 填补语义差异
        5.3.2 解除歧义
        5.3.3 填补词汇空缺
        5.3.4 注释功能与羡余型获得
    5.4 语码转换对物理环境的顺应
    5.5 小结
第6章 维汉语码转换对社会心理因素的动态顺应
    6.1 受社会规约而作出的语码转换
        6.1.1 语境关系顺应
        6.1.2 出于情感动机而作出的语码转换
    6.2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本研究结论
    预测未来
    对维汉语码转换的功能与转换动机的几点补充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学术期刊
    三、论文集
    四、学位论文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环保标语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现状
        1.2.1 文献中与“标语”相近的几个概念
        1.2.2 汉语标语的研究现状
        1.2.3 环保标语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统计法
    1.4 语料来源
2 环保标语概述
    2.1 环保标语的界定
    2.2 环保标语的类型
    2.3 环保标语的语言特点
    2.4 环保标语的风格类型
        2.4.1 严肃庄重型
        2.4.2 情感呼告型
        2.4.3 幽默轻松型
3 环保标语中的言语行为
    3.1 环保标语的言语行为类型
        3.1.1 直接言语行为
        3.1.2 间接言语行为
        3.1.3 环保标语言语行为语力
    3.2 环保标语中的言语行为主体
        3.2.1 标语的发布者
        3.2.2 标语的受众
        3.2.3 “发布者-受众”关系的隐蔽性和模糊性
4 环保标语中的合作与礼貌原则
    4.1 环保标语与合作原则
        4.1.1 对合作原则的遵守
        4.1.2 对合作原则的背离
    4.2 环保标语与礼貌原则
    4.3 小结
5 环保标语的语用策略
    5.1 环保标语礼貌策略的体现
        5.1.1 人称指示语的运用
        5.1.2 礼貌语的运用
        5.1.3 网络流行语的运用
    5.2 未体现礼貌的“策略”
    5.3 环保标语的语效
        5.3.1 语效类型
        5.3.2 语效的实现
    5.4 小结
6 环保标语的规范问题
    6.1 环保标语的失范现象
        6.1.1 语言文字运用的失范
        6.1.2 “辞格式”标语的失范
        6.1.3 违反合作原则的失范
    6.2 环保标语的制拟建议
        6.2.1 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6.2.2 结合不同的言语行为主体
        6.2.3 结合不同的语境
        6.2.4 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6.3 小结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环保标语语料
致谢

(7)网络语言模糊性的语用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
    2.1 文献综述
        2.1.1 网络语言研究概述
        2.1.2 语言模糊性研究概述
    2.2 理论框架
        2.2.1 顺应理论
        2.2.2 原型理论
        2.2.3 关联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实施
    3.3 研究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结果和分析
    4.1 网络语言模糊性的表现形式
        4.1.1 语音变异
        4.1.2 书写变异
        4.1.3 语义变异
    4.2 网络语言模糊性的语用分析
        4.2.1 动态语境
        4.2.2 语用策略
        4.2.3 语用功能
    4.3 网络语言模糊性的认知分析
        4.3.1 表达阶段的认知分析
        4.3.2 识解阶段的认知分析
    4.4 网络语言模糊性的语用认知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讨论
    5.1 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生成原因
        5.1.1 语言的变异性和协商性提供语言选择的可能
        5.1.2 语言经济性原则
        5.1.3 网民群体交际心理
    5.2 认知语境对识解网络语言模糊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复杂动态理论下的汉语比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不同学科视角下的汉语比喻研究
        二、汉语比喻的应用研究
        三、他山之石——西方比喻(metaphor)研究及其发展动态
        四、汉语比喻研究的启示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法和语料来源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五节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复杂动态理论下汉语比喻研究框架的建构
    第一节 走进复杂性一回归比喻的本真
        一、用复杂性思维看待事物的本质
        二、用复杂性思维看待语言的本质
        三、复杂性视角下的比喻研究路径
    第二节 复杂性视角下比喻的形成机制分析
        一、比喻的形成起因
        二、比喻形成的主体性因素
        三、基于主体的多模块多感官系统与环境互动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 复杂性视角下比喻的存在方式分析
        一、当代比喻研究中的话语转向:真实世界的比喻研究
        二、复杂性视角下的话语
        三、影响话语中比喻使用的复杂因素分析
        四、话语中比喻的存在方式
    第四节 复杂性视角下比喻研究模式的建构
        一、比喻研究的多维动态模式
        二、基于该模式的比喻定义
        三、基于该模式的比喻辨识
        四、基于该模式的比喻观测维度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比喻使用构形式特征分析
    第一节 话语中比喻使用的密度分析
        一、话语比喻密度计算的依据标准
        二、话语样本中比喻的密度值
        三、关于本研究比喻密度值的讨论
    第二节 话语中比喻的典型表达结构分析
        一、考察要素的选定及其标注形式
        二、话语样本中比喻表达结构类型统计分析
        三、话语中比喻表达的典型结构讨论
    第三节 话语中比喻的分布特征分析
        一、比喻丛及其划分方法
        二、话语样本中比喻丛的分布特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比喻使用的动态过程分析
    第一节 比喻的局部动态表现
        一、比喻结构的局部动态性
        二、比喻局部动态变化的类型
        三、比喻局部动态变化的类型分析
        四、讨论与小结
    第二节 比喻的互动过程分析
        一、比喻表征的对话性
        二、比喻的互动与回应类型
        三、比喻的互动过程分析
        四、讨论与小结
    第三节 比喻的适应过程分析
        一、语境与比喻使用的变异
        二、交际中比喻变异的语境参数
        三、比喻的适应过程分析
        四、讨论与小结
    第四节 比喻的固化过程分析
        一、比喻的社会文化认知与个体认知
        二、亚稳定状态的比喻使用特征
        三、话语中比喻的固化过程分析
        四、讨论与小结
    第五节 比喻使用模式的涌现过程分析
        一、交际过程中比喻的动态轨迹
        二、交际中比喻使用模式的分析路径
        三、案例话语的比喻使用模式分析
        四、讨论与小结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本研究的主要应用
    第一节 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一、从本族语者的比喻使用到二语学习者比喻使用能力的提出
        二、比喻使用能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三、以比喻使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及启示
    第二节 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应用
        一、比喻纳入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必要性
        二、本研究对教材编写与评估的启示
    第三节 作为话语分析工具的应用
        一、比喻作为一种话语分析工具
        二、本研究对于口语话语分析的启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9)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研究 ——以汉语时态、语态、语气为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本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早期语法与语用关系研究
        2.1.1 句子的功能解析
        2.1.2 句法与语用限制
        2.1.3 言语行为与语言规约
        2.1.4 语用法的语法化
    2.2 近期语法与语用界面研究
        2.2.1 一般会话含义的规约性和非规约性
        2.2.2 句子命题体现的语法与语用关系
        2.2.3 编码和推论呈现的语法与语用关系
    2.3 国内句法、语义、语用三平面语法研究
    2.4 现行语法与语用界面研究的缺欠
        2.4.1 语境论对语法规约的忽视
        2.4.2 最简论对语法规约解释力不足
    2.5 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理论建构的必要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法与语用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论阐释
    3.1 语法与语用的概念界定
        3.1.1 语法概念的重新界定
        3.1.2 语用概念的重新界定
        3.1.3 语法、语义与语用的关系
        3.1.4 语法与语用的互动关系
    3.2 语法与语用互动揭示的规约性与意向性相互作用
    3.3 语用规约在话语识解中的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语法与语用的互动关系:理论框架建构
    4.1 语言使用中的语言选择和顺应
        4.1.1 语言选择即意义选择过程
        4.1.2 语言顺应即语用顺应过程
    4.2 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揭示的选择与顺应
    4.3 “选择与顺应”理论框架建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语时态体现的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
    5.1 汉语时态研究概观
    5.2 时间与时态
    5.3 时制范畴体现的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
    5.4 体态范畴体现的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汉语语态体现的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
    6.1 汉语语态研究概观
    6.2 主动、中动、被动语态连续统
    6.3 被动形式/结构和语用意义
    6.4 新“被”字句体现的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汉语语气体现的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
    7.1 汉语语气研究概观
    7.2 语气与情态意义表达
    7.3 语气形式与语用意义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自媒体语域的会话策略——从推特狂人特朗普到点赞达人草根粉(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媒体语域分析
    (一) 自媒体语域特征
        1. 语场即话语范围, 指交谈的话题以及场地等情境因素。
        2. 语旨即话语基调, 指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关系。
        3. 语式即话语方式, 指语言活动所采用的媒介或渠道。
    (二) 自媒体语域下会话结构的变异
        1. 话轮
        2. 话对
        3. 话段
        4. 话流
二、自媒体语域下RO集建立的会话策略
    (一) 标识性会话策略的表现
        1. 会话形式上的表现
        2. 会话内容上的表现
    (二) 依附性会话策略的表现
        1. 会话形式上的表现
        2. 会话内容上的表现
三、结语

四、浅谈会话合作原则的变异性(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外英语教材中的语用知识对比研究[J]. 李民,余中秋. 现代外语, 2020(06)
  • [2]从顺应理论看插入语的翻译 ——以Pragmatics: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第八章的汉译为例[D]. 陈雅雯. 南京大学, 2020(04)
  • [3]语言顺应论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探析[D]. 张瑞杰.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2020(07)
  • [4]基于语料库的语用学研究——国际前沿与热点[J]. 安毅,向明友. 语言学研究, 2020(01)
  • [5]维吾尔双语人维汉语码转换的句法、语用研究[D]. 早热古丽·阿不力米提.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6]环保标语语用研究[D]. 刘兴.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7]网络语言模糊性的语用认知研究[D]. 李佩佩.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8(03)
  • [8]复杂动态理论下的汉语比喻研究[D]. 罗红玲. 厦门大学, 2018(12)
  • [9]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研究 ——以汉语时态、语态、语气为证[D]. 薛兵.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10]自媒体语域的会话策略——从推特狂人特朗普到点赞达人草根粉[J]. 王春.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7(05)

标签:;  ;  ;  ;  

论会话合作原则的可变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