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探析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探析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程

今年七月,我有幸参加了由市教委主办,重庆文理学院承办的贫义工程信息技术科的骨干教师培训,收获颇丰。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2000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传统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信息技术教育进入学校决不是只增加了一门课程而已,而是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产生新的重大飞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提出本次课程改革在课程实施方面的具体目标时,强调通过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就整个中小学教育而言,信息技术教育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工具的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多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可形象地说成“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存在学生高分低能现象,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课堂教学并没有真正教会学生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知识,也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进行信息处理,这是违背开设该门课的初衷的。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落后的教学方法,许多知识还没等到学生把它学会,可能就已经过时了。就目前来说,加强教育改革步伐,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尽快提高在教学设计方面的能力素质,是我们中小学老师的首要任务。加强和注重教学设计,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ID),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和决策。当前,从其理论基础看,教学设计有两种发展方向:即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

一、传统的教学设计通常包含下列内容与步骤:

⑴确定教学目标(我们期望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⑵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是否具有学习当前内容所需的预备知识,以及具有哪些认知特点和个性特征等);

⑶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需掌握的知识单元)和教学顺序(对各知识单元进行教学的顺序);

⑷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

⑸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进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

⑺进行教学评价(以确定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并根据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对上述教学设计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作出修改或调整。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组织教学,但也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病:以“教”为中心、即面向教师的“教”,其基本内容是研究如何帮助教师把课备好、教好,而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千方百计让学生掌握各种应试技巧。学习的基本过程是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和提高识记知识的效率。但它的致命缺陷在于,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以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实际课堂教学却还是非常陈旧课堂教学仍然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探讨“双主模式”,从教学目标设计、根据学生现实发展水平确定规划教学起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设计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对新课改的理念也有了更深程度的认识。

1、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可分为: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教学目标既要符合教学要求、又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要设计教学目标,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另外还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纵观来看可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为两个方面:基础教学和应用教学。所谓基础教学主要内容是课程的引入、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所谓应用教学主要内容是教会学生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中去。基础教学是前提,应用教学是根本,能力培养是目的。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点,然后再围绕之进行意义建构。

其中,教师应当根据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情境的需要,灵活对待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使用一些定性的术语和概括性的描述来陈述教学目标,而不是机械地套用一些具体的行为动词,以免出现常识性错误

当前信息课的任务: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即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2、教学的起点设计

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习者特征分析”则强调应考虑原有认知结构与认知特点分析。它的设计应该在全面了解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主要指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能力水平、身心成熟程度和学习动力状态等。对现有水平进行调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这也是在现在的分班体制中较好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其中,教师可以选择问卷法、观察法、谈话法、课堂提问、作业、测验和考试等各种方法去了解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其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条件,安排教学进程,以帮助学生迅速有效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点。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其重点、难点、学习要求)和教学顺序。同时确定课型及相关教学媒体或资源。它的设计过程也就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和呈现的过程。其中,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把握基础兼顾广度与深度,一些基本操作可精讲基本的,更多的让学生上机时发现,老师可以适时总结同学的发现,这样用利于学生对本知识点广度的掌握。

4、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范围较广,一般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选用等方面。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特点、媒体特征、经济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则运用现代教与学的理论,从教师讲授、叙述向教师辅助、指导的转变。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指导思想,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可多种多样,如:以任务驱动于问题解决为主线,完成每个教学任务,从解决问题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协作的过程。每一堂课都要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解决好学什么,为什么学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将学习任务明确化、通俗化、具体化。本课程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教师给予恰当的组织引导,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可以构想这样一个情境:

首先,教师将教学内容中基础部分的重点知识点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进行讲解。.然后将学生分组,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通常每小组安排有一接受能力较强、计算机基础较好的的学生,对有些知识点必要时对这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单独辅导,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本小组的同学学习。学生通过协作完成任务,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学生各组进行交流讨论,最后,.教师根据观察和分析总结可适当布置新的作业任务。

在其间要注意的是,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5、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回答教学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也从多个角度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现同学作品中的优点,赏识性教育在信息教学中可以充分应用,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评价学生作品可采取教师规定主题的要求,给学生自选其中之一,给出一定时间准备,最后再集中进行作品创作,进行评议。评估学生学习成就已大大包含了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执着程度、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弱等内容。应设计出使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乐意去进行,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基于绩效的评价方法。考核方式的探讨,使我们更注重于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也会得以提高,更加勤于思考,乐于收集学习资料,分析能力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也将会有大量优秀学生作品的出现。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们可以看到,教学过程的转变主要在于:是否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的智力生活的背景,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自由表现的学习情境;学生是否实质性的参与了教学过程;学生是否有在课堂上有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因为潜能往往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突现并丰富和发展出来的。教学方式转变主要在于: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与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遵循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任务为主线、能力为主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我们对学生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更要激励思维;不仅要灌输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启发学生怎么思考,不是简单的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这是将传统的教学改造为平等、民主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互动创生的教学,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的师范毕业生,未来的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思想和方法,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及早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云阳县养鹿中学:陈军

二○○八年五月

参考文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

黄旭明,《教学设计》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标签:;  ;  ;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