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论文摘要

江河源区独特的生态地位在于作为我国主要河流的“江河源”和生态系统运行过程的“生态源”,水安全问题是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首要目的,草地畜牧业是江河源区的经济支柱。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江河源”生态系统的保护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不仅直接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促进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湄公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在大量实地调查和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分析、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地论述了区域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状况,归纳总结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原则,并着重对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同时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翔实的计算和分析,并系统地总结了江河源区主要生态系统的恢复途径。其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以草地基质为主体、以草地环境为中心、以区域水资源安全为重点、高原面独特的气候启动器和对人为干扰足以重视的原则。分类评价认为:①草场总的来说没有超载,但是局部地区的超载对生态环境的恶化起了“催化剂”的作用。②受气候暖干化的影响,区域产水模数减小,地表水资源数量减少。③1 964年到2000年的36年中,黄南州和海南州的人口密度迅速地增加,而果洛州和玉树州的则变化不大。④1 996年较1985年区域土地利用中减少面积最多的是牧草地,而减少幅度最大的则是耕地,其余用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别是未利用土地的增加,主要是荒草地、盐碱地和沙地面积的增加。(2)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确定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因素层包括气候、植被、土壤和水文,指标层包括≥0℃积温、降水量、森林覆盖率、可利用草地面积率、天然草地可食牧草比例、产草量、草地盖度、鼠害面积发生率、沙化面积率、黑土滩面积率、水土流失面积率、水域面积率、径流量、沼泽湿地面积率共14个指标。筛选出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分析模型。应用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采用3种评价模型,对江河源区进行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价得出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属于一般水平,而用BP神经网络分析法评价得出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属于较差水平,但江源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好。根据序号综合理论,BP神经网络分析法与真正位序的相关性较强,最好选用BP神经网络分析法。(3)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国内外进展
  • 1.2 江河源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1.3 江河源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江河源区的自然资源特征
  • 2.1 江河源区气候特征
  • 2.2 江河源区地貌特征
  • 2.3 江河源区土壤特征
  • 2.4 江河源区水资源特征
  • 2.5 江河源区植被特征
  • 2.6 江河源区动物资源特征
  • 2.7 江河源区农牧业特征
  • 2.8 江河源区旅游资源特征
  • 2.9 江河源区人类行为特征
  • 第三章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理论
  • 3.1 生态环境问题及发展阶段
  • 3.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
  • 3.3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原则
  • 3.4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步骤
  • 第四章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 4.1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
  • 4.2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现状
  • 4.3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 4.4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筛选
  • 第五章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 5.1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分类评价
  • 5.2 江河源区土地利用评价
  • 5.3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 第六章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 6.1 生态足迹分析法
  • 6.2 生态足迹的计算
  • 6.3 江河源区生态足迹计算
  • 6.4 江河源区生态足迹的分析与评价
  • 第七章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恢复途径
  • 7.1 生态恢复概述
  • 7.2 江河源区生态恢复的途径
  • 第八章 结果和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江河源区的湿地退化现状与驱动力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04)
    • [2].江河源区沙漠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07)
    • [3].三江源记之四 高原之上[J]. 森林与人类 2020(04)
    • [4].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序列土壤粒径分布及其分形维数[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03)
    • [5].近50年江河源区云量特征分析[J]. 青海科技 2011(06)
    • [6].长江黄河源区牧民收入与交通发展水平的关联性研究[J]. 干旱区地理 2014(06)
    • [7].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序列上“秃斑”连通效应的元胞自动机模拟[J]. 生态学报 2012(09)
    • [8].江河源区休牧育草与生态畜牧业系统偶合初探[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03)
    • [9].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序列秃斑热岛效应研究[J]. 中国草地学报 2015(01)
    • [10].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受损原因、特征及机理研究[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9(18)
    • [11].川西北江河源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演变[J]. 地理空间信息 2017(05)
    • [12].荒门(节选)[J]. 绿叶 2014(10)
    • [13].江河源区人工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酶活性变化[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0(05)
    • [14].川西北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J]. 湖北农业科学 2018(09)
    • [15].青藏高原江河源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J]. 山地学报 2012(04)
    • [16].江河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征研究[J]. 土壤通报 2010(02)
    • [17].江河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秃斑与鼠洞的分形特征[J]. 草地学报 2010(04)
    • [18].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变化及植被生产力特征[J]. 山地学报 2008(06)
    • [19].川西北江河源区草地退化遥感监测研究[J]. 测绘科学 2015(07)
    • [20].基于环境变化的江河源区人口重心转移研究——以果洛州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21].基于MODIS的川西北江河源区草地退化状况时空分析[J].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18(02)
    • [22].气候变化对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水文效应[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04)
    • [23].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畜牧业生态效率及影响因素[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1)
    • [24].基于云模型的江河源区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4(08)
    • [25].青藏高原江河源区干湿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水电能源科学 2017(02)
    • [26].源远流长(上)[J]. 绿叶 2018(06)
    • [27].刈割对江河源区混播草地牧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010(01)
    • [28].基于RUE与NDVI的人类活动对牧区植被变化干扰强度的研究——以川西北江河源区为例[J]. 湖北农业科学 2018(23)
    • [29].长江黄河源区湿地分布的时空变化及成因[J]. 生态学报 2015(18)
    • [30].生态学[J]. 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 2010(04)

    标签:;  ;  ;  ;  ;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