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缪志刚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误区逐渐暴露出来。本文结合笔者地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中的几个误区进行了思考,它们分别是:教学媒体的使用;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课堂提问。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教学媒体;师生关系;课堂提问

作者简介:缪志刚,任教于安徽省芜湖县第一中学。

随着新课程教材使用的深入,广大英语教师告别了旧教材,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尤其是青年教师为闯出困境而努力拼搏,成效显著。但对新教材的处理上并不是完全成熟,没有问题,没有失误。本文就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几个误区进行了思考,以期与同行共同探讨。

思考一:关于使用教学媒体

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首先是以感觉器官来认识客体,这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开始。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获取外界的各种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辨别,以引导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是人类记忆、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思维和表象是基于客观实体,即以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一般说来,在实物、影视、录音、照片、图画、图表和文字符合这一程序中,越往后越抽象。只有把各种教学媒体最佳地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媒体教材能够生动、形象、直观地识记客体,寓教于乐,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运用教学媒体,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唱’到尾”的旧英语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若教学媒体使用得恰如其分,对教学无疑是锦上添花,若滥用教学媒体,则会适得其反。其表现有三:

1.只求形式,不注重实效。有的英语教师使用教学媒体时,被称为“陆海空(录音、录像、投影)三军并用;民兵、预备役(实物、挂图)呐喊助威”,课堂上热热闹闹,教师“手舞足蹈”,但教学效果一般。因为学生没能切身处地地进入角色,只在大开“眼福、耳福”,加之又要随时处于“一级战备”状态,怎能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呢?虽然课件精美,但动画过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不能仅看教学形式,主要是看教学目的是否达到,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如果教师把主要精力都放到教学形式上,搞“花拳绣腿”,就会舍本求末。

2.使用媒体时间过长。运用教学单个媒体的时间有一、二分钟即可,运用媒体的总时间量每节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教学媒体所提供的材料,既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符合,又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如果用一个学生不熟悉的材料来说明新的知识,不知对不知,学生就会更不知。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必须通过师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大量的英语交流,才能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教师所具有的很多作用是计算机的功能不可取代的。如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的展示,那么就会把本应由教师讲述的内容变为多媒体演示,把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亲切的口头交流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对话。

3.好钢不用在刀刃上。动用教学媒体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准确模仿与交际;二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和热点。有的教师往往只注重第一方面,而忽视了第二方面。把现代化电教工具仅用在“履行职责”上,而重点、难点和热点侧仍靠“填鸭式”让学生“食而不化”,这样就不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评的综合能力。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给英语课堂教学在效率上带来飞跃,这已为无数的实践所证明。但是,刻意地追求现代化,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英语课成多了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被动的观众,这就失去了英语课教学的意义。

思考二:关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谁主沉浮?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由此可见,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只能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这也正说明新教材从头至尾所渗入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可有些教师误认为教师这个导演与裁判的角色只能唯我所为,以致在处理教材中,要么学生自学,要么学生试讲,要么配些所谓同步导读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从实践上看却陷入了以下误区:

1.不论是学生自学还是学生试讲,都是教师不讲新教材,这虽然肯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否认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作为英语课堂教学,教师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有“划船、搭桥”的作用,教师课堂上不讲课,或很少讲课,怎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英语水平,将来应付高考?

3.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和一定的条件,没有“学会”,便不可能有“会学”,怎能掌握应付不同场合、不同国度、不同要求的交际能力呢?

可见,颠倒了师生关系,新教材的学习就会遗留难以弥补的缺陷——不懂交际、不懂语法、句子结构乱用等随处可见。

教师如果善于使每个学生参与课堂交际活动,学生就会看到自我价值,知道自己是课堂交际活动不可缺少的,从而关心和参与课堂交际活动。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感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必能保持课堂的和谐交际气氛,并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和积极主动精神的培养。

思考三:关于课堂提问

设问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重要途径。通过设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若对新教材的师生交际过程处理不当,设问就会呈现为问而问、问而无度的现象。其表现为:

1.满堂问。有的教师一登上讲台就连珠炮似地问个不停,一问不可收拾,无边无际,想到哪儿,凑合着问到哪儿,恰似教师“一本书、一张嘴,从头问到尾”的模式。学生左思右想,极度紧张,疲惫不堪,累了教师,也苦了学生。

2.浅易俗。只问一些简单的问题,真是味同嚼蜡,天天如此,索然无味,这种设问层次低,流于表面,谓之“浅”。“易”表现在:教师唯书而问,照本宣科,学生不思即答,一问一哄,形式热闹,实而无效。“俗”指教师设问方式俗套,缺乏变化和创造性。设问方式应多样,设问要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它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提供新材料,创设新境界。

3.偏难怪。设问于僻点、冷点,谓之“偏”;超越教材,超越学生知识范围,成人化,专家化,谓之“难”;刁钻古旧,故弄玄虚,谓之“怪”。偏难怪的设问,学生束手无策,望而生畏,经常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尤其是差生。

教材的重点、难点、热点和学生学习中的疑点、误点和易混点都是提问的最佳点。不偏少,不偏多,既紧张又活泼,这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发挥新教材的作用。另外,讲究提问的艺术性还表现在:精、巧、新、活。“精”是设问的典型性和概括性;“巧”是设问的灵巧性和科学性;“新”是设问的立意新、材料新;“活”是设问的形式活、内容活、答案活。只有遵循设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师生才能演出和谐、合拍、优美的“二重唱”。

以上分析课堂教学中的失误,并非否定教学中的成绩,更不是否定教学中的大胆创新,因为成绩与问题、经验与教训总是相伴而生的。只有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成绩,才能尽快走出英语新课程使用中的误区。

参考文献:

[1]杨开城.多媒体CAI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1(4).

[2]张泽虹.多媒体课堂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研究[J].信息技术,2008(6).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县第一中学

邮政编码:241100

SomeReflectiononClassroomTeachingin

theLightofNewCurriculum

MiuZhigang

Abstract:Withtheimplementationofnewcurriculum,somemisunderstandingsforclassroomteachingaregraduallyexposed.Thispapermakesareflectiononthesemisunderstandingsinclassroomteachingbasedontheauthor’steachingpractice,namelytheutilizationofteachingmultimedia;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inclassroomteaching;classroomquestioning

Keywords:newcurriculum;classroomteaching;teachingmultimedia;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classroomquestioning

标签:;  ;  ;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