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新尝试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新尝试

陈冰

摘要:本文通过对语文教学改革地深入思考,分别从创设质疑情境,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三方面入手,探讨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从而为学生树立主导地位、活跃思想、提高学习兴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教学改革;质疑;和谐;多媒体;主导

多年来的语文课堂教学都偏于教师细致深入地讲,学生严肃认真地听,师与生之间缺乏交流,教与学之间缺乏联系。教师在教学中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看似不折不扣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然而却没有更多的思考如何更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毫无学习兴趣,更没有积极性、创造性可言。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参与、实践的过程。所以搞素质教育,就是要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因此对课堂教学的方法也应有所改变。

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项技术,那么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则是一门艺术,它不仅包含技术的成分,更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创设质疑情境,把学生的主导地位树立起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然而有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教师。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

因此,在教学中应提倡: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在质疑、发问、探究中提高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如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运用设疑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从而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

可见,抓住契机,设计质疑情境,会让学生学得更加主动、积极。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不难说明,环境和学生的热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给学生创设一个质疑的情境,并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其思索、领悟、体会。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只是告诉学生结论,学生也不需要努力思考,积极探索,拿笔记下答案。如此学习,学生没有兴趣,没有研究,没有琢磨,长此以往,怎能善于思考呢?

大教育家朱熹说:“不轻授,自得之。”不轻授,不是不授,而是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思考,给学生更多的思索探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涨了,参与意识浓厚了,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了。

二、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思想活起来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课堂教学要求课堂一定要安静,不能随便说话,在教师心目中,规规矩矩才是好学生,那些爱说好动的学生不但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有时甚至会受到斥责,以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是少讲多听,即使有时学生发言,但这发言必是在老师设计之中,结果本应是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死水一潭,课堂效率可想而知。

吕叔湘先生就此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劳动。”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

要使学生产生这样的改变,就必须倡导教学民主,推崇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一下,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信、可亲、可爱,从而产生一种亲近之情。对于学生不成熟的甚至是荒诞的想法,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给予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教学艺术说到底就是鼓励的艺术,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做到既善于发动,又善于倾听,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其次与学生平等对话,积极倡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角,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敢持不同见解。充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气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的品格。

如: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笔者都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努力创设一个可以让他们各抒己见,说出真情实感的舞台。不管他们的发言精彩与否,但只要他们参与了,经历了,体验了,就有了思想的活动,有了变化,有了收获。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以往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主要利用讲解和板书作为教学手段,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便可以贯穿始终。教材、参考资料和教师的个人经验是知识来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局限性的弊端也日益显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新课程倡导多媒体教学,它使以往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而且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效率高。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创设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

例如在七年级语文上册《春》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用多媒体先播放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脑子想,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双手做,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样教学效果自然好。

总之,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互相促进共同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知识、技能、技巧的同时,充分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其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在这种富于艺术的教学中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标签:;  ;  ;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新尝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