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下化学课堂中的师生对话

谈新课程下化学课堂中的师生对话

董鹤峰

摘要:新课改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倡课堂中加强师生对话。本文从对话的重要性和加强对话的建议两个方面通过实例对化学课堂中的师生对话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化学课堂;师生对话

作者简介:董鹤峰,任教于河南驻马店市遂平中学。

一、引言

新课程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课堂上,主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和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知识的自我生成,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课堂上听教师讲、做笔记、做练习的模式,课堂参与的少,被动学习居多。学生知识的自我生成几乎没有,只是直接从教师、从书上去理解接受。这样就出现了“教师讲的过多,学生活动太少”的局面。同时有些教师认识上也存在误区:认为提问就是活动了。实际上,学生活动的含义是很广的:动手、动眼、动耳、动口、动脑,最关键的是动脑。有很多教师认为自己讲得很清楚了,可学生就是不会,这就说明只是教师动了而学生没动起来。因此在课堂上应加强师生对话,实现师生共振,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二、对话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师生就教学内容展开对话交流,并由此产生思考、探究,教学也就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转化为师生对话,互教互学,共同参与,共同进步。

1.加强对话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旧课程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偶尔的学生活动也多是配合性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学生被动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少,积极性不高。而学生能否进行有效学习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境,组织对话教学,使学生由被动的接收者、听课者转变成与师完全平等的、相互开放的对话者。在积极对话中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高涨。例如,在学生做完“钠与水反应”的随堂实验之后,教师要求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产生各种现象的原因。学生提出了很多他们所看到的现象:钠浮在水面上、变成小球、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溶液变红、有烟生成等。对于产生种种现象的原因,学生七嘴八舌讲了很多。前几个现象的解释,学生比较顺利地解决了,但对有烟生成,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不是烟,而是雾。顿时原本不怎么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参与到讨论中来。此时又有学生问:烟和雾怎么区分?教师适时地加以解释: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而雾是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即烟是固态的,而雾是液态的。马上有学生问:“是烟的话可能是什么物质形成的呢?是雾又是什么物质形成的呢?”有学生回答:可能是钠表面未擦干的煤油不完全燃烧形成烟。这时教师予以充分肯定,但不急着下结论,只是鼓励学生继续讨论。紧接着又有学生指出:可能是钠与水反应放出的热量促使水蒸发而形成水雾。教师也及时地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查阅相关书籍和网站,找出合理的原因,写成小论文来供全班交流。看似简单的“钠与水反应”的教学,改变了以往由教师问、学生答的一问一答的模式;而是让学生自行归纳。在归纳中学生又发现问题,并让学生继续讨论试着解答问题。教师只在一旁,加以适时的引导和解释。通过这样的对话不但活跃了课堂,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激烈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

2.加强对话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自我生成

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加强师生对话,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学生通过与他人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合作学习,能够超越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事物,促进学生知识的自我生成。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时,教材设置了活动探究:“配制一定体积的溶液并表示其组成”。在教学中,教师先提出任务:“如何取0.04mol的氯化钠?”和“如何使溶液的体积最终为100ml?”学生之间展开了积极的对话。通过讨论,多数学生指出:把“0.04mol的氯化钠”通过公式计算转化为质量2.34克,再用天平称量。“如何使溶液的体积最终为100ml”,学生的看法有了分歧:有的说把氯化钠先放入烧杯中加水溶解,再加水至100ml;有的说用量筒直接量100ml水就行。针对这两种看法,教师不急着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分析:溶液的体积与水的体积是否划等号。这样马上有学生指出:二者不相等,应该先溶解氯化钠再加水至100ml。这时又有学生提出用容量瓶更精确。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讨论:用什么仪器来溶解氯化钠,如何尽可能地把所有的氯化钠转移到容量瓶中,如何确保向容量瓶中加水时凹液面不超过瓶颈上的刻度线。学生经过讨论,对配制一定体积的溶液有了认识。此时教师再播放配制过程的录像,学生就看得分外仔细。学生对与自己相同的做法感到欢喜,而不一样的地方也印象深刻,并认识到自己先前思考问题的不足,对配制步骤的认识也更深了。之后讨论溶液的组成,学生就很自然地把溶液体积和溶质物质的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可见,经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次对话,学生在思路碰撞、冲突中,通过合作学习,逐步地自我生成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实践能力。

3.加强对话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加强师生对话:有效的课堂提问、交流,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同时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向学生提供问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探讨,学生在探讨、交流互动中不断地思考、再认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思维能力。例如,新教材在探究“氯气能否与水反应”时,教师先给出背景材料:重庆市江北区的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漏事件。接着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发生大量氯气泄漏事故时,可用喷射水帘来处理。这是利用了氯气的什么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如何确定是否发生了反应?怎样用实验证明?”接着教师提供试剂:新制氯水、镁条、石蕊、硝酸银溶液,引导学生分析:“氯气能否与水反应”可转化为分析“氯水的成份”。紧接着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大胆猜测氯水中可能含有:H2O、Cl2、H+、Cl-。教师追问:如何检验可能含有的H+、Cl-?学生开始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设计出初步的实验方案。教师让学生展示实验方案并组织学生对方案进行评价,选出合适的方案,再实施方案。从实验中,学生得出结论:氯水中含有:H+、Cl-。对于实验中出现意外的现象:石蕊试液变红后又褪色。学生之间又开始积极对话:有的说褪色是因为氯气具有漂白性;有的说是因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有漂白性,双方辩得不可开交。此时教师适时的加以引导: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哪种说法正确?学生又开始讨论开了,提出了各种方案。教师则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方案更简单易行。接着教师演示实验:分别将干燥和湿润的红纸条放入两个装有氯气的集气瓶中。师生通过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次氯酸,有漂白性。这样,在一堂课里学生从“氯气能否与水反应”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探讨、对话中,学生完善了自己的认识,也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加强对话的建议

1.通过各种形式来激发对话的热情

(1)设疑法。质疑使学生的思路被带动,急于对话,并让学生在对话中领略“质疑”与“批判”的魅力。

(2)加强实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联系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生活的周围找素材,使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自己生活在化学的世界里,提高对话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鼓励学生,让学生敢于对话

教师要学会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教师更要关心帮助他们,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上,让学生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中,自己去阅读、思考,去组织小组讨论,去进行集体交流,去归纳总结。例如在活动探究:“配制一定体积的溶液并表示其组成”中,学生一步步地解决“如何取0.04mol的氯化钠?”和“如何使溶液的体积最终为100ml?”这两个问题,在探究中逐步地归纳出配制一定体积溶液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教师只是适时地引导,只是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和恰当的激励,营造对话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对话。在对话中,学生从课堂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还锻炼了胆量、体验了成功的快乐。这样的课堂氛围不仅带动学习好的学生积极对话,还让某些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为以后的对话打下了基础,也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3.适时引导,让学生积极对话

在课堂引导中,教师要善于将新的问题从某个侧面或某个角度跟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对话的兴趣,增强学生求知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也能促进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思维方法分析新问题,积极对话,使思维方法更加熟练,更加完善,提高分析能力。比如在探究“氯气能否与水反应”时,对于实验中出现意外的现象的产生原因,学生各执一词,辩得不可开交。这时教师就适时地加以引导:“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哪种说法正确?”引导学生:解释问题要凭证据,要用实验事实说话,而不是看谁的噪门大。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去讨论,去设计实验方案,去衡量自己的方案是否可行,当然也会去交流哪种方案更简单易行。之后的实验也就顺顺当当地进行了,结论也就随着出来了。可见,教师的适时引导,能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继续对话,逐步地解决问题。

4.合理把握难度,让学生体验对话的乐趣

课堂上教师所设置的任务,通常学生无法一下子思考得很全面,完成得很好。这就需要教师把任务分解成几个小任务或小问题,让学生一个个解决。这样,学生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比如,在探究“氯气能否与水反应”时,学生一开始无从下手。教师就把任务分解成三个小问题:①氯水的成份是什么?②如何检验氯水中可能含有的H+、Cl-?③如何用实验来证明是氯气有漂白性,还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有漂白性?通过这样的处理,难度一下子就降低了,学生只要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就能解决。同时,教师布置任务也应难易结合,形式多样,分层次面向全体学生。容易的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欢乐情绪,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较难的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解决,鼓励他们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思考,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这样可形成一个全体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验对话的乐趣。

四、结束语

在课堂上加强对话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但另一面开放性的对话却很容易爆发“突发事件”:出现教师未能预料到的情况和无法预设又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样的“突发事件”势必会影响教学节奏,甚至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时,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重新设计学生活动。对于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应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课后继续研究。总之,教师一定要本着学生是主体的观念,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对话,让学生在积极对话中,促进学生知识的自我生成,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江宏斌.在倾听中认识,在理解中提升——浅谈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高效实施

的环节[J].新课程学习(上),2011(5).

[2]许长青.师生对话:课堂教学成功的桥梁[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4).

作者单位:河南驻马店市遂平中学463000

TheDialogue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inChemistryClassroomintheLightofNewCurriculum

DONGHefeng

Abstract:Newcurriculumreformemphasizesthecommunication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advocatesstrengtheningthedialogue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Thispaperdiscussesthedialogue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inchemistryclassroombasedonspecificcasesfromtheimportanceofthedialogueandsuggestiononstrengtheningthedialogue.

Keywords:newcurriculumreform;chemistryclassroom;thedialogue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

标签:;  ;  ;  

谈新课程下化学课堂中的师生对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