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u纳米粒子新型SPR技术的抗体药物C225的定量分析

基于Au纳米粒子新型SPR技术的抗体药物C225的定量分析

论文摘要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分析的新技术。近些年来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利用SPR技术,生析物间相互作用分析不需要对样品进行标记和前处理。此外,其自动化操作和实时性检测特点也优于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和其他生物检测法。但是,将SPR技术应用于定量分析时灵敏度较低是其主要局限。其主要原因是固定于SPR传感芯片表层的葡聚糖层在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过程中能够阻碍芯片表面质量传输,并诱导产生空间位阻效应,这些因素将导致基于SPR技术的定量分析方法较在溶液中直接进行的经典分析方法具有较低的灵敏度。因此,提高SPR技术在定量分析中的灵敏度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此次研究,SPR信号通过载有CM5芯片的BIAcore 3000蛋白测定仪进行采集。本实验室曾成功利用BIAcore 3000系统对猕猴血清中西妥昔单抗(C225)进行定量分析,此方法简单快速并已成功应用于猕猴体内C225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但是,该方法最低定量下限仅为0.05μg/mL,在进行C225低浓度检测时灵敏度较低,因此,本实验目的是将胶体金纳米粒子(Au NPs)引入SPR系统以提高SPR响应信号,建立猕猴血清中C225定量分析新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于C225在猕猴体内临床前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首先,利用柠檬酸还原HAuCl4自行制备胶体金纳米颗粒,并将其与羊抗人IgG进行偶联。C225是人/鼠嵌合型IgG1单克隆抗体,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胞外配体结构域有高度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利用氨基偶联试剂盒,将EGFR偶联于CM5芯片葡聚糖基质层表面。用HBS-EP缓冲液新鲜配制10μg/mL C225储备液,并用20%猕猴血清(HBS-EP缓冲液稀释)进行系列稀释,产生如下系列标准曲线浓度:0.0125,0.025,0.05,0.1,0.4,0.8,1.6和3.2μg/mL。C225质控样品浓度为0.025,0.4和1.6μg/mL。首先,注射20μL C225血清样品于芯片表面,过程中C225分子会与EGFR分子进行结合。其次,一定体积缓冲液流过芯片表面清洗掉游离C225后,注射60μL羊抗人IgG-Au NPs偶联溶液(HBS-EP缓冲液5倍稀释)于芯片表面,过程中抗体与捕获EGFR的C225分子进行结合。游离的羊抗人IgG-Au NPs偶联分子在HBS-EP缓冲液流动作用下清洗掉。最后,注射10μL glycine-HCL(pH 2.0)于CM5芯片表面进行芯片再生以进行下一循环检测。实验中对每一浓度标准曲线样品进行重复检测分析,结果取平均值。此方法标准曲线符合四参数Logistic拟合模型。将固定EGFR的Fc1通道设为检测通道,未固定EGFR的Fc2通道设为参比通道。通过羊抗人IgG-Au NPs偶联物捕获C225分子,Au NPs成功结合于芯片表面并明显提高BIAcore仪器的响应信号。这个检测过程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双抗体夹心免疫反应。检测过程中,样品流过固定EGFR的芯片表面时,将检测通道的信号减去参比通道信号以补偿折射率,非特异性吸附,及微小温度变化的影响。此外,还将该定量分析方法按照中国FDA生物分析方法准则进行特异性、准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最低定量下限以及稳定性等指标的方法学考察。经过方法学的建立和确证,对此基于BIAcore技术的新方法同样进行了猕猴体内C225药代动力学研究。三组猕猴分别单次静脉滴注7.5 mg.kg-1、24 mg.kg-1、75 mg.kg-1三个剂量C225各60分钟,比较不同剂量组间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实验结果显示按照此方法制备的10nm胶体金纳米微粒形状圆润,大小均一,100个Au NPs平均直径为11.2±2.4 nm。紫外可见光谱结果显示Au NPs和羊抗人IgG-Au NPs偶联物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为518.5 nm和527.0 nm。此红移现象表明有蛋白层形成于Au NPs表面,并且胶体金偶联蛋白后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质发生了改变。形成的偶联物用于下一步实验。通过将BIAcore仪器响应信号(RU)对分析物浓度对数进行作图并建立九个时间点标准曲线,利用四参数Logistic模型拟合曲线,结果显示C225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0125–3.2μg/mL。方法日内精密度在4.33%–13.11%之间,日内准确度在-3.72%–4.84%之间。方法日间精密度在2.16%–11.77%之间,准确度在-0.15%–5.79%之间。特异性实验结果表明基质中加入人血清和SD大鼠血清对该检测方法无明显影响。交叉实验结果显示C225猕猴血清样品中加入嵌合重组抗CD20多克隆抗体,人γ-球蛋白和嵌合重组her2抗体对分析物的测定无明显影响。为评价芯片基线稳定性,于CM5芯片表面进行100次再生循环,结果表明基线响应值没有明显的改变(变化值小于7.8%)。这些结果表明,利用SPR技术联合Au NPs定量C225的新方法所有方法学确证结果均在规定的检测范围以内。本次实验,利用BIAcore仪器结合信号放大方法进行猕猴血清内C225定量分析,最低定量下限为0.0125μg/mL。较以前未引入Au NPs,直接利用BIAcore系统进行猕猴血清内C225定量分析(定量下限为0.05μg/mL),灵敏度提高了4倍。此次研究过程中,同时开发了针对猕猴血清内C225进行浓度检测的ELISA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方法学确证。ELISA方法浓度检测范围为0.0125–0.4μg/mL。但是,基于BIAcore仪器进行定量分析的新方法较此ELISA方法具有更宽的浓度检测范围(新方法检测范围为0.0125–3.2μg/mL)。此外,文章对引入Au NPs后SPR系统的信号提高机制也进行了描述。Au NPs结合于BIAcore感应芯片,通过Au NPs本身的表面等离子波与BIAcore芯片本身金膜表面等离子波间的电子耦合作用,芯片表面折射率的变化得以放大。因此,BIAcore仪器响应信号得以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最低定量下限同时有所提高。检测过程中,CM5芯片表面折射率的变化引起相应RU值的变化,Au NPs表面蛋白包被量与BIAcore系统共振角的变化成线性相关。因此,共振角的变化与待分析物的浓度直接相关。经过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BIAcore系统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得以改善,猕猴血清内C225定量分析方法的最低定量下限也进一步降低。三组猕猴分别单次静脉滴注7.5,24和75 mg·kg-1三个剂量组国产C225后,均在拔针时间点血清药物浓度达到峰值,并且各时间点的血清药物浓度随着滴注剂量的增高而增高。所有相同时间点在低-中、中-高和高-低剂量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末端相消除半衰期随着剂量的增加而显著延长。低剂量组血药浓度在药物注射后312小时后降到峰浓度值得1/20,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在注射216和456小时后血药浓度降至峰浓度的1/20。对各组间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平均驻留时间随着剂量的增加而明显延长,低、中、高剂量组MRT分别为105.11±4.78h;118.89±1.19h和152.84±6.83h。低剂量组AUC(0-t)为16390.54±1201.80μg·h·mL-1,中剂量组AUC(0-t)为51453.00±1199.80μg·h·mL-1,高剂量组AUC(0-t)为263091.21±30698.14μg·h·mL-1。低、中、高三剂量组清除率分别为0.459±0.03 mL·h-1·kg-1,0.466±0.01mL·h-1·kg-1,0.29±0.03mL·h-1·kg-1。全身清除率CL随剂量增加而降低,呈典型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同时也说明国产C225在高剂量给药后呈饱和消除特征。结果证明:在7.5-75mg·kg-1剂量范围内,C225在猕猴体内呈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总之,本研究描述了一种简单的药物定量分析方法,包括Au NPs制备及蛋白偶联物的合成,以及引入Au NPs利用BIAcore进行C225定量分析新模式。此方法制备的Au纳米颗粒形状相对圆润,大小较均一。定量分析新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准确度和足够低的最低定量下限(0.0125μg/mL)。此方法的最低定量下限较之前方法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另外,利用此SPR技术进行C225定量分析,较ELISA方法具有更宽的浓度检测范围。该方法可靠,可应用于猕猴血清内C225定量分析。未来该新技术应发展成为一种通用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论文目录

  •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引入Au 纳米粒子利用BIAcore 系统进行猕猴体内抗体药物C225 定量分析方法学的建立和确证
  • 第一节 胶体金及金标抗体的制备
  • 1 实验材料
  • 1.1 药品和试剂
  • 1.2 仪器
  • 2 胶体金溶液及金标抗体的制备
  • 2.1 溶液配制
  • 2.2 胶体金及金标抗体复合物的制备
  • 第二节 引入 Au NPs 利用 BIAcore 系统进行猕猴体内抗体药物 C225 定量分析方法学的建立和确证
  • 1 溶液配制
  • 2 芯片表面活化及EGFR 在CM5 芯片表面的固定
  • 2.1 在BIAcore3000 仪器上对EGFR 进行pH scouting
  • 2.2 EGFR 在CM5 芯片表面的固定
  • 3 实验所需胶体金纳米粒径的筛选
  • 4 引入Au NPs 利用BIAcore 系统定量猕猴体内C225 方法学的建立和确证
  • 4.1 引入Au NPs 利用BIAcore 系统定量C225 方法标准曲线的建立
  • 4.2 引入Au NPs 利用BIAcore 系统定量C225 方法最低定量下限的确定
  • 4.3 引入Au NPs 利用BIAcore 系统定量C225 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考察
  • 4.4 引入Au NPs 利用BIAcore 系统定量C225 方法的特异性考察
  • 4.5 CM5 芯片固定EGFR 基线稳定性考察
  • 5 小结
  • 第三节 双抗体夹心ELISA 法检测猕猴血清中C225 的方法学建立和确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 2.2 方法的特异性
  • 2.3 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 2.4 方法的最低定量下限(LLOQ)
  • 3 小结
  • 第二章 引入Au 纳米粒子利用BIAcore 系统进行猕猴体内C225 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一节 猕猴体内C225 药代动力学研究动物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品及试剂
  • 1.2 仪器
  • 1.3 动物
  • 1.4 猕猴单次静脉滴注C225 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案
  • 第二节 引入 Au NPs 利用 BIAcore 系统进行猕猴体内 C225 药代动力学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品及试剂
  • 1.2 仪器
  • 1.3 血浆标准曲线和质控样品的制备
  • 1.4 药代动力学参数估算和统计分析
  • 第三节 引入 Au NPs 利用 BIAcore 系统进行猕猴体内 C225 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
  • 1 结果
  • 1.1 猕猴单次静脉滴注不同剂量的C225 后血药浓度变化和药时曲线
  • 1.2 猕猴单次静脉滴注不同剂量C225 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 2 小结
  • 讨论
  • 1 单一 10nm 胶体金颗粒表面抗体包被数量预测
  • 2 引入Au NPs 后SPR 信号的增强
  • 3 此SPR 方法与ELISA 免疫方法的比较
  • 4 方法应用通用意义讨论
  • 5 与原研药物进行药代动力学行为比较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掺氮酚醛微球对Au~(3+)的吸附动力学研究[J]. 离子交换与吸附 2020(02)
    • [2].Au纳米粒子增强丙酮受激拉曼散射研究[J]. 光散射学报 2016(04)
    • [3].某AU型螺旋桨的三维建模及其性能分析[J]. 中国修船 2017(03)
    • [4].壳聚糖促进Au/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合成机理及催化性能[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
    • [5].液相外延原位Au掺杂碲镉汞薄膜材料的研究[J]. 激光与红外 2017(07)
    • [6].硫氰酸铵-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水体系浮选分离Au(Ⅲ)的研究[J]. 光谱实验室 2011(01)
    • [7].Au掺杂硅纳米线的稳定性和电子结构[J]. 物理化学学报 2011(07)
    • [8].金属表面自组装成膜的机理研究——苯硫醇在Au(100)表面的吸附[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0(06)
    • [9].Au~(34+)离子双电子复合过程的理论研究[J]. 物理学报 2016(03)
    • [10].Au离子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的理论研究[J]. 甘肃科技 2015(10)
    • [11].盐酸胍与溴化十六烷基吡啶从碱性氰化液中萃取Au(I)[J]. 过程工程学报 2008(04)
    • [12].异烟酸在Au电极上的紫外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13].纳米碳纤维分离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痕量Au[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8(02)
    • [14].直流磁控溅射Au膜的微观应变研究[J]. 分析测试学报 2009(07)
    • [15].Au纳米颗粒对向列相液晶取向性能的影响[J]. 光电子·激光 2020(02)
    • [16].纳米Au修饰煤基活性炭固载葡萄糖氧化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J]. 现代化工 2020(01)
    • [17].4-氨基-1,2,4-三氮唑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对Au(Ⅲ)的吸附机理[J].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2020(01)
    • [18].三聚氰胺与蜜勒胺在Au(111)表面的自组装和氢键识别(英文)[J]. 物理化学学报 2017(02)
    • [19].双核Au配合物发光材料光谱性质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2(01)
    • [20].碱基腺嘌呤与胸腺嘧啶在Au(111)电极上的共吸附[J]. 分析化学 2009(11)
    • [21].氨基二硫代羧酸酯功能化聚氯乙烯树脂的合成及对Au~(3+)的吸附性能[J]. 黄金 2008(08)
    • [22].Au(111)表面甲基联二苯丙硫醇盐单层膜的原子结构[J]. 物理学报 2016(21)
    • [23].Au(Ⅲ)与丙二酸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J].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2(02)
    • [24].燃煤过程中Au的散逸规律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黔西南为例[J]. 煤炭学报 2010(10)
    • [25].高离化态Au离子光电离过程的理论研究[J].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11(02)
    • [26].纳米Au在蒙脱石层间的插层组装[J]. 化工新型材料 2011(S2)
    • [27].斑岩型Au矿床的包裹体标志:以黑龙江金厂金矿矿床为例[J]. 岩石学报 2008(09)
    • [28].原子在Au(111)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12)
    • [29].通过插入Au薄膜改善绿光OLED器件的发光色纯度[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4(04)
    • [30].电化学方法制备原子尺度间隙的Au隧道结过程研究[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8(07)

    标签:;  ;  ;  ;  ;  

    基于Au纳米粒子新型SPR技术的抗体药物C225的定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