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长效促红细胞生成素(LL-rHuEPO)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

新型长效促红细胞生成素(LL-rHuEPO)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

论文摘要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由肾脏分泌的一种活性糖蛋白,能与表达于红细胞表面的EPO受体结合,刺激骨髓中红系造血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近年来研究显示,EPO是具有多种活性的生长因子,EPO—RmRNA,EPO—R蛋白,EPO与EPO·R结合广泛存在于大脑,心血管组织,肝脏,胃肠道组织,胰岛等非红细胞生成细胞与器官。自从1989年美国正式批准基因工程药rHuEPO进入市场以来,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类型的贫血病。但市场上的各种rHuEPO药物的生物半衰期短(4—8小时),临床使用注射次数多。目前新制剂的发展方向为拉长其半衰期,主要着眼于氨基酸的置换或者氨基酸的修改,增加糖链或者两个独立的EPO片段的连接,这样就延长了rHuEPO生物半衰期,患者由每周两三次注射改变为每周一次或者两周一次,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由国内研究机构研制的新型长效促红细胞生成素(LL-rHuEPO),目前正拟申报此类新药。研究该药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阐明药代动力学特点,提供重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过渡到临床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本研究采用125I同位素示踪法研究LL-rHuEPO不同给药途径及不同给药剂量下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组织分布以及排泄规律,所得结果如下:1.LL-rHuEPO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单次静脉注射1,2,3ug/kg125I—LL-rHuEPO后,通过统计矩的方法计算所得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是: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48h))分别为:192.137,329.434,641.622(ug/L/h);Cmax分别为:12.1,18.874,29.398(ug/L)。AUC、Cmax与剂量呈线性关系。消除半衰期t1/2z分别为:20.457h,25.053h,20.409h。单次肌肉注射1,2,3 ug/kg125I—LL-rHuEPO后,通过统计矩的方法计算所得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是:清除率CLz/F从0.001到0.006 L/h/kg;消除半衰期t1/2z从25.258h到287.91h,但多数维持在40—60之间;药物在体内的平均驻留时间MRT(0-t)基本一致,范围从33.664h到34.883h;Cmax与AUC(0-72h)表现与剂量呈明显的线性关系。2.LL-rHuEPO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SD大鼠经肌肉注射2ug/kg125I—LL-rHuEPO,测定不同时间不同组织的药物浓度。给药后8h、24h、48h,LL-rHuEPO主要分布在注射部肌肉,血浆,骨髓中,骨髓是其主要作用部位。血流量大的组织:心,肾,肝等次之,脑,小肠,大肠等分布最少。3.LL-rHuEPO在大鼠体内的排泄:SD大鼠静脉注射2ug/kg125I—LL-rHuEPO后11天内,粪、尿的总排泄量为22.09%,其中尿累积量占20.7%,而粪只占1.39%。结论1.大鼠静脉注射1,2,3ug/kg LL-rHuEPO后,消除半衰期20-25h之间。2.大鼠肌肉注射1,2,3ug/kg的LL-rHuEPO后,消除半衰期30-60h之间。3.LL-rHuEPO的消除半衰期明显长于rHuEPO。4.LL-rHuEPO肌肉注射生物利用度较高(约81%)。5.大鼠肌肉注射2ug/kg的LL-rHuEPO后组织分布广泛,骨髓是其主要作用部位。6.LL-rHuEPO主要经肾由尿排泄,在体内经受广泛的代谢转化为代谢物而消除。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药代动力学概述
  • 1.1 蛋白多肽类药物动力学
  • 1.1.1 蛋白多肽类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复杂性
  • 1.1.2 蛋白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分析方法
  • 1.2 药动学模型
  • 1.2.1 房室模型
  • 1.2.2 生理模型
  • 1.2.3 非房室模型
  • 1.3 药动学中的应用统计软件
  • 2 EPO的研究进展
  • 2.1 EPO的研究历程
  • 2.2 EPO的生理功能
  • 2.3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特性
  • 2.3.1 EPO的化学特征
  • 2.3.2 EPO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2.4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分类
  • 2.4.1 天然促红细胞生成素
  • 2.4.2 非天然促红细胞生成素
  • 2.4.3 长效EPO的结构及长效机理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材料
  • 1.1 药品与试剂
  • 1.1.1 受试药物
  • 125Ⅰ—LL-rHuEPO的制备'>1.1.2125Ⅰ—LL-rHuEPO的制备
  • 1.1.3 其它
  • 1.2 试验仪器
  • 1.3 试验动物
  • 2 试验方法
  • 125Ⅰ—LL-rHuEPO生物活性鉴定'>2.1125Ⅰ—LL-rHuEPO生物活性鉴定
  • 2.2 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试验
  • 2.2.1 股动、静脉插管大鼠的制备
  • 2.2.2 给药剂量与途径
  • 2.2.3 血浆样品处理
  • 2.2.4 三氯乙酸(TCA)沉淀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
  • 2.3 组织分布试验
  • 2.4 排泄试验
  • 2.5 数据处理
  • 试验结果
  • 125Ⅰ—LL-rHuEPO生物活性鉴定'>1125Ⅰ—LL-rHuEPO生物活性鉴定
  • 125Ⅰ-LL-rHuEPO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2125Ⅰ-LL-rHuEPO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 125Ⅰ-LL-rHuEPO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2.1125Ⅰ-LL-rHuEPO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
  • 125Ⅰ-LL-rHuEPO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2.2125Ⅰ-LL-rHuEPO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 125Ⅰ-LL-rHuEPO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2.2.1 大鼠静脉注射125Ⅰ-LL-rHuEPO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 125Ⅰ-LL-rHuEPO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2.2.2 大鼠肌肉注射125Ⅰ-LL-rHuEPO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 125Ⅰ-LL-rHuEPO在大鼠体内分布'>3125Ⅰ-LL-rHuEPO在大鼠体内分布
  • 125Ⅰ-LL-rHuEPO在大鼠粪、尿中的排泄'>4125Ⅰ-LL-rHuEPO在大鼠粪、尿中的排泄
  • 讨论
  • 1 药物浓度的检测方法
  • 1.1 检测方法的选择
  • 1.2 同位素的选择
  • 125Ⅰ作为示踪剂检测血药浓度方法的建立'>1.3125Ⅰ作为示踪剂检测血药浓度方法的建立
  • 1.4 同位素标记物生物活性鉴定方法的选择
  • 2 药代动力学参数分析
  • 3 分布
  • 4 排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甲状旁腺切除术纠正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改善肾性贫血的临床研究[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3(04)
    • [2].黄芪注射液对血透患者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抵抗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3(08)
    • [3].重组人促红素体内、体外生物学活性差异成因分析[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02)
    • [4].rHuEPO对大鼠脑出血病理变化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8(03)
    • [5].生血合剂联合rHuEPO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4(02)
    • [6].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癌性贫血的疗效[J]. 中国医药指南 2014(26)
    • [7].左旋肉碱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 2012(18)
    • [8].联合左旋肉碱与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医学工程 2012(11)
    • [9].大剂量rHuEPO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12)
    • [10].109例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4(01)
    • [11].rHuEPO预处理对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2(05)
    • [12].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评价[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0(17)
    • [13].rHuEPO对盲肠结扎穿孔术+检验性失血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J]. 海南医学 2015(17)
    • [14].慢性炎症与血透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关系研究[J].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0(12)
    • [15].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CNA表达的影响[J].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8(01)
    • [16].rHuEPO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 心脏杂志 2008(03)
    • [17].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07)
    • [18].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海马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2(05)
    • [19].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应用研究[J]. 浙江创伤外科 2020(01)
    • [20].新型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抗体中和活性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毒理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2(10)
    • [21].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血液透析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实用医学杂志 2008(20)
    • [22].C-反应蛋白与血液透析患者贫血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的关系[J]. 海峡药学 2012(04)
    • [23].rHuEPO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红系参数、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观察[J]. 现代预防医学 2011(16)
    • [24].大剂量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多发性骨髓瘤贫血中的应用[J]. 华西医学 2009(05)
    • [25].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早产儿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世界临床药物 2020(03)
    • [26].胶艾汤加味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观察[J]. 时珍国医国药 2013(11)
    • [27].促红细胞生成素抵抗原因及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1(11)
    • [28].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J].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5)
    • [29].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腹膜间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12)
    • [30].大剂量rHuEPO对慢性肾衰竭贫血患者骨髓象及铁代谢的影响[J]. 山东医药 2008(08)

    标签:;  ;  ;  ;  

    新型长效促红细胞生成素(LL-rHuEPO)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