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统论文-蔡芃睿,王涛,王宗起,李龙明,王铭乾

乐平统论文-蔡芃睿,王涛,王宗起,李龙明,王铭乾

导读:本文包含了乐平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亚造山带,碎屑锆石年代学,碎屑重矿物,乐平世-中叁迭世

乐平统论文文献综述

蔡芃睿,王涛,王宗起,李龙明,王铭乾[1](2019)在《大兴安岭中段乐平统-中叁迭统沉积物源分析:来自重矿物组合及碎屑锆石年代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龙江西部龙江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黑河-贺根山缝合带与西拉木伦缝合带之间,地层记录了两大古板块之间古亚洲洋闭合过程的信息。本文对龙江地区乐平统林西组和下-中叁迭统老龙头组的砂岩样品进行碎屑重矿物和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碎屑重矿物组合以锆石+磷灰石+金红石+角闪石+绿帘石+重晶石的组合为特征,表明物源主要来自于中酸性岩浆岩,并有少量变质岩及沉积岩组分。林西组样品最年轻的锆石年龄为278±3Ma,老龙头组样品最年轻的锆石年龄为247±3Ma、243±4Ma及237±3Ma,结合前人的研究,限定了林西组沉积于乐平世,老龙头组沉积于早叁迭世-中叁迭世。碎屑锆石年龄谱明显分为五组:237~258Ma、270~329Ma、357~558Ma、680~1633Ma及1893~1966Ma。其中237~258Ma的碎屑锆石主要来自与古亚洲洋洋壳消亡前的俯冲增生过程相关的火山活动,270~329Ma的碎屑锆石主要来自大石寨组火山岩及其同期侵入岩,357~558Ma的碎屑锆石来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期岩浆弧,680~1633Ma的碎屑锆石可能来自兴安及额尔古纳地块的变质基底,而较古老的~1800Ma的锆石年龄暗示了华北克拉通基底的物源信息。通过研究发现林西组及老龙头组样品前30%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与地层沉积年龄之差都小于100Ma,结合对砂岩碎屑组成、重矿物组合及盆地与火山弧位置关系的研究,认为研究区乐平世-中叁迭世沉积盆地具有汇聚背景,为弧前盆地。(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黄俊亚,张伟,巴燕,周红智,杜保军[2](2019)在《广西来宾二迭系瓜德鲁普统—乐平统界线蓬莱滩剖面沉积微相演变及其对生物灭绝事件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二迭世(瓜德鲁普世)末期发生了一次全球范围的生物灭绝事件,大约有34%的海洋无脊椎动物消失,同时发生了全球规模的海退事件。该事件在中国反应为东吴运动,致使华南大部分地区瓜德鲁普统—乐平统之交产生不整合。广西来宾地区位于扬子地台南缘,在中—晚二迭世时期处于滇黔桂盆地的东部。由于其独特的古地理位置,来宾地区发育了连续的中—晚二迭世海相沉积,是研究此次生物大灭绝和环境演变的绝佳位置。本文对广西来宾蓬莱滩瓜德鲁普统—乐平统(G—L)界线剖面沉积微相和生物化石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表明,该剖面1~7层共发育5种主要的沉积微相组合,既礁基相组合、礁核相组合、覆礁相组合、礁滩相组合和深水斜坡相组合,生物礁发育于一个海退序列中。生物碎屑的丰度和类型在7a层突然急剧降低,与该剖面碳同位素的负偏和汞异常的出现一致,但实际上在这一层位只有个别牙形石和菊石消失,生物屑丰度的剧变并不能代表灭绝线,而是对海平面剧变的沉积响应。(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张鑫,张立军[3](2019)在《四川广元上寺乐平统大隆组遗迹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广元上寺乐平统大隆组中上部海相硅质岩、硅质灰岩中赋存较为丰富的遗迹化石,可识别出觅食迹、居住迹5属7种,包括Chondrites targionii,Chondrites isp.,Palaeophycus isp.,Planolites montanus,Planolites isp.,Thalassinoides isp.和Zoophycos isp.。结合遗迹化石组合及其分布特征、生物扰动指数以及地球化学数据(铁化合物比率和总有机碳的变化特征),乐平统大隆组顶部整体处于缺氧富硫或贫氧富氧交替出现的沉积环境,并非持续的缺氧环境。(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2期)

缑旭东,韦海波,刘航宇,郭芸,冯卓[4](2018)在《宁夏石炭井乐平统孙家沟组南洋杉型木叶维管束迹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木化石因其保存有植物茎干的解剖结构特征,在研究植物的系统演化、古生态、古气候重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北贺兰山二迭系产出大量保存精美的木化石标本,为深入认识晚古生代裸子植物解剖学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前人工作多集中于次生木质部的解剖学描述,对属于初生结构的维管束迹(vascular trace)报道较少。利用连续切片法,本文首次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石炭井乐平统孙家沟组木化石新材料维管束迹的发生和排列方式进行了研究,为深入认识松柏类植物的系统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新材料仅具次生木质部,密木型,无明显生长轮,茎干表面呈环带状排列大量纵卵形维管束迹痕。根据次生木质部解剖学特征,新材料为南洋杉型木(Araucarioxylon Kraus=Agathoxylon Hartig)。其次生木质部管胞呈细长的梭形,末端相互重迭相接,横切面从亚圆形到亚方形,径向壁具缘纹孔圆形或亚圆形,单列为主,偶见互列,连续或不连续排列;射线单列,偶双列,1—27个细胞高,平均7—8个;交叉场纹孔柏木型,1—3个具缘纹孔。射线管胞和树脂道未见。茎干纵切面显示,维管束迹由内向外穿过整个次生木质部。维管束迹呈束状,卵形或椭圆形,从结构和直径大小可分为两种类型。较小维管束迹高0.87—1.44 mm,宽0.4—0.94 mm;较大的维管束迹高2.91—3.51 mm,宽2.31—2.47 mm,并具有不太明显的环状次生生长结构,散生于直径较小的维管束迹之间。尽管前人对华夏植物群晚古生代裸子植物维管束迹(特别是叶迹)有过大量报道,但只有科达类植物维管束迹的解剖特征和发生过程的认识较为系统。目前,除了Ningxiaites specialis Feng有过较详细研究外,松柏类植物维管束迹的解剖学和发生过程还十分缺乏系统性研究,严重影响了对晚古生代植物分异和演化的深入认识。当前新材料的维管束迹解剖结构和排列方式非常特殊,从其规则的排列方式上看,可以排除发育极不规则的伏枝(epicormic shoot)的可能性。从解剖特征上看,当前维管束迹在大小、结构等方面与晚古生代科达类植物的双叶迹不同,与松柏类植物Ningxiaites specialis Feng螺旋状排列的叶迹也存在明显区别,可能代表了一种新的类型。现生南洋杉科植物茎干上叶子周围常伴有叶枝(leaf twig),且常呈轮状排列,与当前新材料中维管束迹具有较高相似性。因此,我们认为当前新材料的两种维管束迹可能分别代表了叶迹和叶枝维管束。(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周煜,郭芸,韦海波,冯卓[5](2018)在《滇东富源地区乐平统Pecopteris繁殖器官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Pecopteris(栉羊齿属)于1828年由Brongniart基于植物化石形态特征创名,其模式种为P.pennaeformis (Brongniart) Sternberg,广泛分布于全球晚古生代植物群,属于典型的形态化石属。尽管近两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Pecopteris进行过大量研究,但由于缺乏对其繁殖器官的系统研究,多数归入Pecopteris植物的准确分类位置、亲缘关系及其系统演化并不十分清楚。云南富源地区宣威组产出丰富的Pecopteris压型化石标本,且多数标本保存了繁殖器官。根据形态学特征,富源宣威组Pecopteris包括9种,即P.qingyunensis,P.echinata,P.elegantula,P.fuyuanensis,P.guizhouensis,P.lingulata,P.longifolioides,P.marginata,P.sahnii,其中以P.qingyunensis,P.fuyuanensis,P.guizhouensis叁种最为常见。值得指出的是,该地区的Pecopteris大多小羽片较小,除P.lingulata和P.longifolioides小羽片长度超过10 mm外其余各种的小羽片均较小(长度在3—7 mm之间)。Pecopteris qingyunensis,P.echinata,P.guizhouensis叁种的繁殖器官保存较好。其中P.guizhouensis繁殖器官为Asterotheca型,聚合囊分布在小羽片背面中脉两侧,排列紧密,一般4—6对,聚合囊排列在距小羽片距基部1/2的区域内,聚合囊呈辐射对称,直径约5 mm,基部紧贴叶片,每个聚合囊具有4个孢子囊;孢子囊除顶端分离外其余部分相互融合,顶端较尖。莲座蕨科植物繁殖器官聚合囊的对称性、着生方式及孢子大小等特征是演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聚合囊的对称性由原始的辐射对称逐渐演化为到较为先进的两侧对称;聚合囊的着生方式从原始类型的通过柄连接叶片演化到聚合囊基部几乎与叶面相接触或嵌入叶面中;原始聚合囊类型的种一般产生较大的孢子,反之则具较小的孢子。通过聚合囊的对称性及着生方式可以初步判断,P.guizhouensis可能处于由原始形态向较为进化形态转变的中间阶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刘航宇,周煜,缑旭东,许旭,郭芸[6](2018)在《云南昭通乐平统卡以头组植物群及昆虫蚀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和昆虫是陆地上宏体生物中分异度最高的两个类群,它们之间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晚二迭世是陆生植物发展演化的重要阶段,亦是昆虫演化的重大转折时期。研究该时期植物与昆虫可为当时的生物多样性、植物与昆虫的相互关系以及陆地生态系统重建等提供重要信息。云南昭通地区乐平统卡以头组产出丰富的植物化石,且植物叶片保存了大量的昆虫蚀迹结构。通过对1712枚植物叶片化石的系统分类学及昆虫蚀迹分析发现,滇东卡以头组埋藏植物群由24属36种植物组成,其中石松纲植物2属2种,约占5.56%;楔叶纲植物2属2种,约占5.56%;真蕨纲和种子蕨纲植物15属23种,约占63.89%;苏铁纲1属1种,约占2.78%;银杏纲2属3种,约占8.33%;裸子植物种子1属5种,约占13.89%;分类位置不明植物3属3种,约占8.33%。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在植物化石叶片上一共识别出不同功能类型的6种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现象,即:外部取食类型——边缘取食(marginal feeding),孔洞取食(hole feeding),表面取食(surface feeding);刺吸式取食(piercing-and-sucking);内部取食类型—潜叶取食(mining)和少量的虫瘿(galling)结构。通过对标本的观察与统计发现,尽管大羽羊齿类(gigantopterid)植物很多标本缺少叶边缘,鉴定出的边缘取食较少,但孔洞取食,刺吸式取食,表面取食等伤害类型十分丰富,因此大羽羊齿类植物是当前植物群中植食性昆虫取食与活动的主要宿主植物。我们认为,滇东晚二迭世昆虫在选择宿主植物时可能优先选择叶片面积较大的植物类型,如Gigantopteris dictyophylloides Gu et Zhi和Gigantonoclea guizhouensis Gu et Zhi,这种选择可能会减少昆虫在不同叶片间运动的能量消耗。(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郭俊锋,宋祖晨,肖良,李相传,郑亚娟[7](2017)在《陕西汉中梁山二迭系乐平统底部吴家坪组王坡页岩新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汉中梁山瓜德鲁普统—乐平统界线(GLB)附近的吴家坪组底部王坡页岩段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古风化壳沉积,代表了茅口期后暴露于地表风化剥蚀的产物。最近对该地层进行了重新研究,采集了系列岩石和化石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古生物学、岩相学和岩石学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该粘土层主要矿物成分为蒙脱石71%,片沸石23%,石英6%,暗示其物质来源于火山玻璃。岩相学分析显示岩石主要由蚀变矿物组成,具有蚀变残留玻屑凝灰质结构,其中蒙脱石、片沸石保留了原岩中的玻屑的塑性形态。粘土层中大量腕足动物化石暗示其为海相环境。研究结果表明王坡页岩是典型的斑脱岩,并非风化壳和长期剥蚀的产物,而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火山喷发时火山灰在海相环境下沉积、蚀变的产物。火山灰在正常浅海沉积时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导致了包括腕足动物在内的海洋生物的生存危机。(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7年05期)

陈国勇,范玉梅,孟昌忠,张海,李再勇[8](2017)在《贵州威宁-赫章二迭系乐平统含铁、铝岩系沉积环境及成矿元素富集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威宁-赫章地区的二迭系乐平统宣威组第一段铁、铝岩系,是峨眉山玄武岩风化-沉积作用的产物。其中富集的稀土、稀有、稀散元素,与峨眉山玄武岩所处的构造位置和玄武岩风化的古地理位置有关。在六盘水裂陷槽区(B区),Cu、Ti、Sc、REE含量高,对应于六盘水裂陷槽复杂的地质环境;在裂陷槽边界西南,玄武岩剥蚀作用强烈,沉积层的厚度较薄,Nb、Ta和REE在强风化环境中富集;在裂陷槽边界北东,沉积厚度较大,Ga和V含量高,可能是沉积环境富集。风化作用是成矿有用组分富集的重要因素,它决定了稀土、稀有和稀散元素富集的趋势。有一些元素可以富集,达到工业利用价值,特别是Nb+Ta,可能形成独立矿床。(本文来源于《地质与勘探》期刊2017年02期)

韦雪梅,江增光,白玛曲宗,韦恒叶[9](2016)在《广西来宾蓬莱滩剖面瓜德鲁普统—乐平统(G-L)界线生境型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广西来宾地区蓬莱滩剖面瓜德鲁普统茅口组(P_2m)至乐平统合山组(P_3h)进行了详细的生境型分析,共识别出4个大类与5个亚类生境型,包含Ⅱ2型(潮间带与正常浪基面之间),Ⅲ_1型(上部浅海上部),Ⅲ_2型(上部浅海下部)、Ⅳ型(下部浅海)和Ⅴ型(半深海)。生境型总体上反映海平面变化的特点。从瓜德鲁普世末期到乐平世早期,海平面呈缓慢上升至缓慢下降再突然上升变化,表现为:瓜德鲁普世末期处于海退期,而乐平世早期则变为海侵阶段。海退阶段海平面的较低水平对应着该时期主要的生物灭绝,但生物灭绝的详细步调并未与海平面的下降一致,故认为瓜德鲁普世的大规模海退与生物灭绝事件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唯一的原因。大规模海退造成海洋生物生存压力增大,尤其是生活在浅海区域的生物,同时伴随的古海洋环境发生恶化,共同导致了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郭俊锋,李勇,肖良,李相传,姚肖永[10](2016)在《陕西汉中梁山乐平统底部王坡页岩中的腕足动物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陕西汉中梁山瓜德鲁普统与乐平统界线附近王坡页岩(斑脱岩)中的腕足动物化石4属6种:Neochonetes(Huangichonetes)substrophomenoides,Orthothetina ruber,O.regularis,O.sp.,?Martinia orbicularis,和Hustedia indica。该腕足动物群以吴家坪期暖水型腕足动物为主,既含有瓜德鲁普世孑遗分子,又具有乐平世吴家坪期新兴分子,显示了过渡类型的特点。陕南吴家坪期初期腕足动物化石群的发现,对识别瓜德鲁普世末期灭绝事件后腕足动物在吴家坪期初期的多样性和乐平世初腕足动物的复苏和辐射提供了重要的化石信息。(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乐平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中二迭世(瓜德鲁普世)末期发生了一次全球范围的生物灭绝事件,大约有34%的海洋无脊椎动物消失,同时发生了全球规模的海退事件。该事件在中国反应为东吴运动,致使华南大部分地区瓜德鲁普统—乐平统之交产生不整合。广西来宾地区位于扬子地台南缘,在中—晚二迭世时期处于滇黔桂盆地的东部。由于其独特的古地理位置,来宾地区发育了连续的中—晚二迭世海相沉积,是研究此次生物大灭绝和环境演变的绝佳位置。本文对广西来宾蓬莱滩瓜德鲁普统—乐平统(G—L)界线剖面沉积微相和生物化石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表明,该剖面1~7层共发育5种主要的沉积微相组合,既礁基相组合、礁核相组合、覆礁相组合、礁滩相组合和深水斜坡相组合,生物礁发育于一个海退序列中。生物碎屑的丰度和类型在7a层突然急剧降低,与该剖面碳同位素的负偏和汞异常的出现一致,但实际上在这一层位只有个别牙形石和菊石消失,生物屑丰度的剧变并不能代表灭绝线,而是对海平面剧变的沉积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乐平统论文参考文献

[1].蔡芃睿,王涛,王宗起,李龙明,王铭乾.大兴安岭中段乐平统-中叁迭统沉积物源分析:来自重矿物组合及碎屑锆石年代学证据[J].岩石学报.2019

[2].黄俊亚,张伟,巴燕,周红智,杜保军.广西来宾二迭系瓜德鲁普统—乐平统界线蓬莱滩剖面沉积微相演变及其对生物灭绝事件的响应[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9

[3].张鑫,张立军.四川广元上寺乐平统大隆组遗迹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2019

[4].缑旭东,韦海波,刘航宇,郭芸,冯卓.宁夏石炭井乐平统孙家沟组南洋杉型木叶维管束迹初探[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5].周煜,郭芸,韦海波,冯卓.滇东富源地区乐平统Pecopteris繁殖器官初探[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6].刘航宇,周煜,缑旭东,许旭,郭芸.云南昭通乐平统卡以头组植物群及昆虫蚀迹研究[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7].郭俊锋,宋祖晨,肖良,李相传,郑亚娟.陕西汉中梁山二迭系乐平统底部吴家坪组王坡页岩新认识[J].地质论评.2017

[8].陈国勇,范玉梅,孟昌忠,张海,李再勇.贵州威宁-赫章二迭系乐平统含铁、铝岩系沉积环境及成矿元素富集特征分析[J].地质与勘探.2017

[9].韦雪梅,江增光,白玛曲宗,韦恒叶.广西来宾蓬莱滩剖面瓜德鲁普统—乐平统(G-L)界线生境型及其意义[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10].郭俊锋,李勇,肖良,李相传,姚肖永.陕西汉中梁山乐平统底部王坡页岩中的腕足动物化石[J].古生物学报.2016

标签:;  ;  ;  ;  

乐平统论文-蔡芃睿,王涛,王宗起,李龙明,王铭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