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负荷论文-王晓明,王杰

氨氮负荷论文-王晓明,王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氨氮负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进水氨氮负荷,高氨氮污水,一氧化二氮,硝化作用

氨氮负荷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明,王杰[1](2017)在《进水氨氮负荷对污水处理中硝化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水处理中,高氨氮的污水处理一直是污水处理中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甚至一些研究学者发现,高氨氮废水处理过程中还会引起温室效应气体氧化亚氮(N_2O)释放。因此,本研究采用逐步提高进水氨氮浓度的方法,驯化具有高效处理高氨氮废水的硝化菌群。研究发现,进水氨氮浓度提高使得活性污泥中溶解氧(DO)浓度降低,进而氨氧化菌(AOB)活性较低,同时导致N_2O气体的释放。在进水高氨氮负荷和低DO浓度条件下,AOB发生好氧反硝化反应,产生温室气体N_2O。因此,建议逐步提高进水氨氮负荷的同时,需要保证活性污泥保持一定浓度的DO,避免导致亚硝化过程中温室气体N_2O的释放。(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7年12期)

张彩玲,刘增进,张关超[2](2017)在《基于输出系数法的河南省农业非点源氨氮负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Johns输出系数模型,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非点源氨氮负荷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13年河南省农业非点源氨氮负荷、氨氮排放强度分别为381 862.18 t、464.79 kg/hm~2;氨氮负荷与氨氮排放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性很大;污染源对氨氮负荷、氨氮排放强度在各地市的贡献规律基本相似;畜禽养殖是最主要的污染源;不同污染源类型对氨氮负荷贡献率差异较大;不同地市对氨氮污染负荷输出量及其排放强度的影响也有较大差异。农业非点源氨氮污染负荷排放及其排放强度的研究,为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7年10期)

杨宏,吴城锋,王小乐,管清坤,刘毅[3](2017)在《固定化包埋填料高氨氮负荷下短程硝化稳定运行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固定化包埋填料高氨氮负荷下短程硝化的稳定运行研究,以固定化技术包埋一定量硝化菌填料为载体,并利用序批次反应器进行处理人工配置的氨氮废水实验,该实验研究了实现短程硝化影响因素DO、有机物的控制范围,驯化期间,分别将温度、pH值、DO控制在(31±1)℃、7.8~8.2、1.8~2.0 mg·L~(-1)范围内,进水有机物浓度始终保持在50 mg·L~(-1)以下,体积填充率为15%,采用高游离氨(3.03~14.18 mg·L~(-1))对NOB产生抑制作用,使活性填料中的AOB成为优势菌群,通过历时55 d的培养实现了该填料短程硝化的启动及稳定运行,结果表明,进水氨氮浓度保持200 mg·L~(-1)左右,氨氮去除速率高达28.29 mg NH+4-N·(L·h)~(-1)的同时,氨氮的去除率>97%,亚硝酸盐积累NO_2~--N/NO_x~--N>85%,实验同时还考察了活性填料的抗冲击负荷能力与单个周期内短程硝化运行特征。(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程军,张亮,张树军,杨延栋,谷鹏超[4](2017)在《氨氮负荷波动对城市污水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硝态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增长是导致城市污水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partial nitrification/anammox,PN/A)工艺脱氮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SBR反应器研究了周期性的进水氨氮负荷变化对城市污水PN/A工艺出水硝酸盐的影响.结果表明:恒定曝气量和曝气时间,进水氨氮负荷周期性降低时,PN/A工艺出水硝态氮逐渐增长,导致系统脱氮性能下降.在硝态氮增长之后,保持进水氨氮负荷稳定,系统的脱氮性能未恢复.进一步分析表明:低氨氮浓度下,NOB对于溶解氧的竞争是出水硝态氮增长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城市污水PN/A工艺中,为了维持稳定的脱氮性能需要控制溶解氧和出水氨氮浓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7年02期)

郎超[5](2016)在《海河流域邢台地区牛尾河、北澧河段氨氮负荷核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河流域人口密集,工、农业发展程度高,平原区域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加之流域天然径流量逐年减少,使得海河流域部分河流呈现出非常规水源补给特征。伴随河流径流补给方式变化产生的现象是流域氨氮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氨氮污染及其一系列附加效应备受关注。海河流域多数河流中氨氮污染已取代化学需氧量(COD)成为影响水质的首要污染物,超标站点NH3-N是Ⅴ类标准的1-10倍,其中北叁河、子牙河水系NH3-N污染最为严重,过量氨氮对水环境本身存在危害,使水体逐渐恶化并失去其生态功能。本研究选择重污染河流滏阳河支流牛尾河、北澧河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氨氮核算,从点源排放、面源排放及内源转化叁方面对污染水体进行全面研究,确定河流水体中氨氮的输入项、输出项及内源转化项各自的核算因子,通过数据统计、模型模拟、模拟实验的方法得出各核算因子氨氮入河量,从而确定水体中氨氮来源、相对贡献量和关键影响因子,为水体氨氮污染治理提供依据。通过逐项核算及汇总,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牛尾河?北澧河流域氨氮净存量:610.219t/a,其中外源氨氮输入量为1347.458t/a,内源氨氮输入量为45.457t/a,氨氮输出量为782.696t/a。(2)全河段氨氮入河主要来源为点源氨氮排放,占氨氮入河贡献量的93.1%。点源排放主要贡献因子贡献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水﹑沿河企业排污口排水﹑污染支流汇入,在6个河段均为主要贡献项?其中工业排污口排放主要集中在河段Ⅰ,Ⅱ及Ⅴ?提升WWTP出水水质,对流域氨氮控制起到关键作用。(3)针对每个河段,除去上游来水氨氮污染外,污染输入最大的项依次为:Ⅰ-污水处理厂排水,Ⅱ-排污口排水,Ⅲ-农业面源,Ⅳ-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水,Ⅴ-污染支流汇入,Ⅵ-污染支流汇入?以上各段输入项表明,各河段氨氮入河污染主要来自点源排放。(4)全河段非点源氨氮入河贡献项:农业面源,占非点源贡献量的35.4%,说明农业化肥污染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是非点源氨氮污染的主要途径,其次为城市面源,占28%,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由降雨产生的路面积水通过路面排水系统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氨氮大量入河?(5)氨氮输出项最大贡献项分别为河流输出和河床下渗,输出量和下渗量分别为327.208t/a和320.292t/a,下渗水量较大,可能为傍河潜水井灌溉所导致。其次为农田河水灌溉和氨氮挥发输出,输出量分别为99.722t/a和35.474t/a?(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6-05-31)

夏沈阳[6](2016)在《氨氮负荷梯度对厌氧氨氧化细菌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影响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厌氧氨氧化具有非常好的开发潜力。由于其不需添加葡萄糖或淀粉等有机碳源提供电子供体,不仅节省了大量费用,而且防止了对水源的二次污染。不过,实际运行时,此工艺存在一些缺陷:(1)厌氧氨氧化细菌生长缓慢,因而运行过程中筛选富集阶段时间长;(2)反应器进水中较高的氨氮和亚硝氮浓度会抑制厌氧氨氧化细菌的脱氮能力。为了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本文以SBR为反应装置,接种华强化工运行8个月的EGSB厌氧反应器厌氧污泥,利用高氮模拟试验废水对厌氧氨氧化细菌进行筛选富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进水氨氮浓度梯度下SBR反应器的脱氮效率和作用机理,同时首次研究临界进水氨氮和亚硝氮浓度下厌氧氨氧化细菌脱氮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经过102天培养,SBR反应器成功筛选富集出厌氧氨氧化细菌。氨氮和亚硝氮进水浓度均为150mg/L时,SBR反应器仍然可以高效稳定地运行,氨氮出水浓度能一直保持在10mg/L以下,且去除率能达到91%以上,而亚硝氮的出水浓度一直保持在1mg/L以下,去除率达到99%以上。(2)根据筛选富集厌氧氨氧化细菌过程中培养困难和时间长等问题,提取了3个试验参数,分别为水溶液里氨氮、亚硝氮和硝氮叁者的比值,硝氮变化量及出水pH值变化。尽管它们均有各自的局限性,但将其进行归纳和总结后可以为现实工艺筛选富集厌氧氨氧化细菌提供借鉴。(3)经过2个阶段不同进水浓度梯度的驯化后,厌氧氨氧化细菌已经可以降解一定浓度的高氨氮试验模拟废水,但进水浓度超过SBR反应器自身所能降解的氮浓度时,微生物活性和脱氮均受到严重抑制。第1试验阶段,历经88d的驯化,反应器进水氨氮浓度从150mg/L提升到550mg/L时,氨氮和亚硝氮的出水浓度分别一直保持在41.53mg/L和5.34mg/L左右。第2试验阶段,经过30d的驯化,进水氨氮和亚硝氮分别从600mg/L和650mg/L提升到1100mg/L和1150mg/L,反应器出水浓度从70.36mg/L和6.42mg/L不断升到528.46mg/L和680.12mg/L。在提高进水氨氮浓度时,由于反应器内氨氮负荷过大,厌氧氨氧化作用系统崩溃。另外,数据分析显示SBR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进水氨氮和亚硝氮浓度临界值分别为900mg/L和950mg/L。(4)通过降低氨氮和亚硝氮的进水浓度及投加171mg/L的盐酸羟胺,经过52d的试验调试,已经崩溃的SBR型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可恢复活性和脱氮能力。(5)进水氨氮和亚硝氮浓度分别为浓度临界值900mg/L和950mg/L时,通过单因素实验得知SBR反应器最适pH和反应温度分别为8和33℃。(6)保持氨氮和亚硝氮进水浓度分别为900mg/L和950mg/L,pH为8,系统反应温度为33℃,HRT为48小时,SBR反应器的氨氮出水能稳定在130mg/L附近,其去除率能保持在86%以上,亚硝氮出水浓度能稳定在100mg/L附近,去除率能稳定在84%以上。总体而言,SBR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能保持稳定高效的脱氮效率。(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刘国华,庞毓敏,范强,陈燕,王洪臣[7](2015)在《进水氨氮负荷对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N_2O释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进水氨氮负荷是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N2O释放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稳定运行的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内,考察了进水氨氮负荷对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N2O释放速率、累积释放量和转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于缺氧段,进水氨氮负荷的增加对好氧段N2O的释放有较大影响,且N2O的释放速率、累积释放量和转化率均随进水氨氮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当进水氨氮负荷从45.6g/(m3·d)增加到78.6g/(m3·d)时,系统的总N2O累积释放量和总N2O转化率增加并不明显,仅增加3.95mg、0.99百分点;而当进水氨氮负荷从78.6g/(m3·d)增加到117.6g/(m3·d)时,系统的总N2O累积释放量和总N2O转化率分别增加了25.24mg、4.49百分点。因此,在实际污水处理过程中,当进水氨氮负荷偏高(>117.6g/(m3·d))时,系统的N2O释放量可能大幅增加,需要采取减少进水氨氮负荷的方法来避免N2O释放。(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5年07期)

刘文辉,张群,陈英,王金民[8](2015)在《氨氮负荷对强化生物除磷系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化生物除磷系统由于其除磷的高效性及稳定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影响强化生物除磷系统正常运行的因素有很多,氨氮便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本文旨在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对比EBPR系统及颗粒化EBPR系统对不同浓度氨氮冲击负荷的耐受性。研究结果表明颗粒化EBPR系统对氨氮的最大耐受浓度可达200 mg L-1甚至更高,较EBPR系统的氨氮耐受负荷高约10倍。(本文来源于《能源环境保护》期刊2015年02期)

刘佳东,李彦澄,温馨,龚本洲,周健[9](2015)在《氨氮负荷对垃圾渗滤液与城镇污水协同处理效能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掺入比作为垃圾渗滤液与城镇污水协同处理掺入量控制指标,不能反映渗滤液水质变化,导致出现协同处理不达标的问题。采用SBBR工艺,以老龄化垃圾渗滤液与城镇生活污水为对象,研究以进水氨氮负荷作为协同处理垃圾渗滤液掺入量的控制指标。结果表明,氨氮负荷对协同处理效果影响显着,当协同处理氨氮负荷为0.24 kg/(m3·d)时,出水COD、NH4+-N和TN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准。以氨氮负荷为0.24~0.4 kg/(m3·d)控制老龄化渗滤液掺入量较适宜。(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5年02期)

王荣昌,王亚楠,赵建夫[10](2015)在《氨氮负荷对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部分亚硝化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不同进水氨氮负荷下中试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部分亚硝化性能进行了考察,旨在确定在MABR中启动、优化和维持稳定亚硝化的控制策略.在进水氨氮表面负荷由(4.9±0.4)g·m-2·d-1(以N计,下同)升至(9.1±0.5)g·m-2·d-1的过程中,MABR氨氮去除负荷可以达到(5.7±0.5)g·m-2·d-1.当进水氨氮负荷为7.4 g·m-2·d-1时,本试验MABR部分亚硝化效果最佳,亚硝化率可达96.3%.部分亚硝化的维持需要控制合适的生物膜厚度,当生物膜厚度在110~170μm之间时,MABR亚硝化率在90%左右,能够有效实现对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抑制和亚硝酸盐的积累.利用微生物比氧利用率(SOURAOB)来反映生物膜中氨氧化菌(AOB)的活性,发现MABR生物膜的SOURAOB可达(133.9±31.1)mg·g-1·h-1(以每g SS利用的O2量(mg)计).实时定量PCR结果也表明AOB为MABR生物膜中的优势菌群,其微生物丰度比接种污泥高出3个数量级.通过调控进水氨氮负荷和生物膜厚度,维持AOB的种群优势和高活性并同时抑制NOB的活性,可以实现MABR的稳定部分亚硝化.(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氨氮负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Johns输出系数模型,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非点源氨氮负荷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13年河南省农业非点源氨氮负荷、氨氮排放强度分别为381 862.18 t、464.79 kg/hm~2;氨氮负荷与氨氮排放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性很大;污染源对氨氮负荷、氨氮排放强度在各地市的贡献规律基本相似;畜禽养殖是最主要的污染源;不同污染源类型对氨氮负荷贡献率差异较大;不同地市对氨氮污染负荷输出量及其排放强度的影响也有较大差异。农业非点源氨氮污染负荷排放及其排放强度的研究,为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氨氮负荷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明,王杰.进水氨氮负荷对污水处理中硝化作用的影响[J].净水技术.2017

[2].张彩玲,刘增进,张关超.基于输出系数法的河南省农业非点源氨氮负荷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7

[3].杨宏,吴城锋,王小乐,管清坤,刘毅.固定化包埋填料高氨氮负荷下短程硝化稳定运行特征[J].环境工程学报.2017

[4].程军,张亮,张树军,杨延栋,谷鹏超.氨氮负荷波动对城市污水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硝态氮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7

[5].郎超.海河流域邢台地区牛尾河、北澧河段氨氮负荷核算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6

[6].夏沈阳.氨氮负荷梯度对厌氧氨氧化细菌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影响的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6

[7].刘国华,庞毓敏,范强,陈燕,王洪臣.进水氨氮负荷对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N_2O释放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5

[8].刘文辉,张群,陈英,王金民.氨氮负荷对强化生物除磷系统的影响[J].能源环境保护.2015

[9].刘佳东,李彦澄,温馨,龚本洲,周健.氨氮负荷对垃圾渗滤液与城镇污水协同处理效能影响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5

[10].王荣昌,王亚楠,赵建夫.氨氮负荷对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部分亚硝化性能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5

标签:;  ;  ;  ;  

氨氮负荷论文-王晓明,王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