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叶蛾类论文-闫文涛,仇贵生,张怀江,孙丽娜,岳强

卷叶蛾类论文-闫文涛,仇贵生,张怀江,孙丽娜,岳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卷叶蛾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卷叶蛾,防治方法,幼虫,苹果园

卷叶蛾类论文文献综述

闫文涛,仇贵生,张怀江,孙丽娜,岳强[1](2016)在《苹果园2种卷叶蛾类害虫的诊断与防治实用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1苹果小卷叶蛾1.1危害特点幼虫吐丝缀连叶片,潜居缀叶中食害,新叶受害严重,当树上有果实后,常将叶片缀贴在果实上,幼虫啃食果皮及果肉,幼虫舔食的果面呈一个个小洼坑。1.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6~8毫米,体黄褐色;前翅的前缘向后缘和外缘角有2条浓褐色斜纹,其中1条自前缘向后缘达到翅中央部分时明显加宽;前翅后缘肩角处及前缘近顶角处各有1小的褐色纹。卵扁平椭圆形,淡黄色、半透明,数十粒排成鱼鳞状卵块。幼虫身体细长,(本文来源于《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期刊2016年01期)

翟广华[2](2013)在《防治苹果卷叶蛾类害虫五妙招》一文中研究指出卷叶蛾类害虫主要发生在一些管理粗放果园,以及生长季节过于滥用农药的果园。一般果园,在搞好休眠期防治的基础上,结合生长季节及时剪除虫苞,即可基本控制卷叶蛾类的为害。对于个别受害较重果园,还应在生长期及时合理药剂防治。具体防治措施如下。1人工防治结合疏花、疏果及夏剪等果园管理,及时剪掉卷叶虫苞,集中深埋,消灭为害幼虫,减少田间虫量。此项工(本文来源于《山西果树》期刊2013年04期)

赵金良[3](2011)在《有机苹果园卷叶蛾类、寄生昆虫的发生规律及叁种蛾类线粒体谱系基因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鳞翅目属节肢动物门、六足总纲、昆虫纲,已命名的种类超过了16万种,广布于世界各地。绝大多数种类是植食性的,是极其重要的农林业害虫。研究卷叶蛾类的种类与发生规律,以及寄生性昆虫的种类与发生规律,这对生物防治工作的进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卷叶蛾类共有5种,它们分别是顶梢卷叶蛾、黄斑长翅卷叶蛾、南川卷蛾、苹褐带卷蛾和黑星麦蛾,其中顶梢卷叶蛾(78.6%)为本果园的优势种,它有两个明显的发生高峰期。卷叶蛾类的优势寄生性天敌昆虫有黄须伊乐寄蝇Elodia flavipalpis和姬小蜂科的两个物种。为了进一步研究鳞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及系统发育关系,本论文选取了3种重要的果树鳞翅目害虫(顶梢卷叶蛾、南川卷蛾和黄斑长翅卷叶蛾)作为研究对象。为了节约PCR和walking的时间,本研究主要采用标准PCR技术,通过扩增短片段来实现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扩增,不过某些特殊片段也采用Long PCR技术,我们顺利地扩增出3条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对这3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注解,并从整个基因组,蛋白编码基因,转运RNA和核糖体RNA, A+T富含区以及基因间隔区和重迭区等方面逐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讨论。这3种蛾类的线粒体基因组都分别包括了37个基因和一个A+T富含区。基因顺序与已公布的鳞翅日昆虫的完全一致,未发现有基因重排现象。卷蛾科的这3个物种的A+T富含区均含有长的串联重复片段。最后基于首尾相连的13个蛋白编码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我们用贝叶斯方法构建了27个鳞翅目物种的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形态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讨论。结果显示,卷蛾总科、螟蛾总科、蚕蛾总科、夜蛾总科、尺蛾总科和凤蝶总科都是单系群,其中卷蛾总科中的4个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形态特征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完全吻合。(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8)

周忠实,邓国荣[4](2006)在《龙眼和荔枝卷叶蛾类种群动态及其群落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结果显示,在广西南宁市和崇左市的部分龙眼和荔枝园中,危害龙眼和荔枝的卷叶蛾类有3科20种,其中龙眼园的卷叶蛾类有3科16种,荔枝园有2科17种,2类果园发生的种类有所不同。20种中,9种过去尚未见报道。龙眼园和荔枝园卷叶蛾类群落结构的均匀度指数较低,分别为0.298 2和0.406 3,说明在群落中有某种卷叶蛾的种群数量相当大,各种类数量分布不均一,有某个种群数量相当大。2类果园卷叶蛾类群落的多样性相比,荔枝园要高于龙眼园。龙眼园卷叶蛾类的优势种为叁角新小卷蛾Olethreutes leucaspisMeyrick(优势度指数d=0.813 2),荔枝园分别为叁角新小卷蛾(d=0.722 6)和灰白条小卷蛾Dudua aprobola(Meyrick)(d=0.102 8)。2类果园种群数量较大的种类均为叁角新小卷蛾、灰白条小卷蛾和圆角卷蛾Ebodo cellerigeraMeyrick。各月份卷叶蛾类发生的总数量均以龙眼园高于荔枝园。(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2006年03期)

周忠实,邓国荣[5](2005)在《龙眼荔枝卷叶蛾类寄主植物种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广西龙眼荔枝卷叶蛾类寄主植物种类的初步考查结果表明,目前所采到的卷叶蛾种类中,它们的寄主范围不尽相同。柑桔褐带卷蛾Adoxophyes cyrtosema达15科31种;柑桔长卷蛾Homona coffearia和棉褐带卷蛾A.orana的寄主分别有14科21种和13科20种;后黄卷蛾Cacoecia asiatica和柑桔黄卷蛾Archips seminubibis的寄主有10科14种和8科13种;叁角新小卷蛾Olethreutes leucaspis、圆角卷蛾Ebodocellerigera和斜斑小卷蛾Andrioplecta oxystaura,目前仅发现危害龙眼及荔枝。新发现柑桔长卷蛾可危害翠蜜枣、指天椒和皱果苋,柑桔黄卷蛾危害粪箕笃、苦丁茶、指天椒,柑桔褐带卷蛾可危害黑面神(Breyniafruticosa)。(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2005年06期)

周忠实,邓国荣[6](2004)在《柑桔卷叶蛾类的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 ,随着国内柑桔生产的发展 ,果园生态系统起了变化 ,以往在其他果树或植物上为害的多种卷叶蛾 ,现在已成为柑桔的重要害虫之一。此类害虫的幼虫 ,除为害新梢嫩叶外 ,有多种卷叶蛾幼虫还为害花蕾、果实 ,致使花器、幼果 (果实 )凋萎脱落或腐烂 ,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南方果树》期刊2004年04期)

周忠实[7](2004)在《龙眼荔枝卷叶蛾类集合种群构成及主要种防治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本地龙眼荔枝卷叶蛾类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生种类、集合种群构成、种群数量变动、寄主植物种类、优势种生态学特性、综合防治技术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发生种类。明确了目前广西部分龙眼荔枝园中的卷叶蛾类有20种,其中9种过去尚未见报道。2)集合种群构成。明确了此类卷叶蛾集合种群构成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较低,而集中性概率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较高,说明集合种群中各种类数量分布不均一,其中有某个种群数量相当大。主要优势种是叁角新小卷蛾。3)田间种群数量变动。在田间此类卷蛾种类的季节消长属多峰型,3月份发生种类较多,达15种,5月份发生12种,4月和10月出现9种,其余月份发生6、7种;主要种的种群数大小依次为叁角新小卷蛾>灰白条小卷蛾>圆角卷蛾,这3种的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前一种类属多峰型,后两种属单峰型。4)寄主植物种类。通过考查已知,当地龙眼荔枝卷叶蛾类的寄主植物有多种,但其中叁角新小卷蛾、灰白条小卷蛾、圆角卷蛾仅为害龙眼荔枝,属于寡食性;其余各种类属于多食性。柑桔长卷蛾为害翠蜜枣、指天椒和皱果苋,柑桔黄卷蛾为害苦丁茶、指天椒、粪箕笃,柑桔褐带卷蛾为害黑面神等,尚属首次发现。5)优势种生态学特性。叁角新小卷蛾是主要优势种,龙眼荔枝是其寄主植物;幼虫在荔枝树冠上的下层、中层、上层虫口密度大小依次为下层>中层>上层;在龙眼园和荔枝园内,幼虫发生量较大时期分别于5月、7月和9月、12月;幼虫平均过冷却点和体液冰点分别为-12.78℃和-3.88℃。上述结果,不仅充实了以往人们对此卷蛾生态学特性的研究内容,且通过了解其幼虫的过冷却点和体液冰点,可间接预测该虫的可能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6)综合防治。通过对试区基本情况调查及药剂筛选结果表明:(1)当地龙眼荔枝各梢期受卷叶蛾为害的轻重为夏梢>秋冬梢>春梢;在龙眼园,与卷叶蛾类混合发生的主要害虫有荔枝蜷、龙眼角颊木虱、龙眼亥麦蛾、龙眼长跄萤叶甲等,其中荔枝蜷干春梢、花穗期发生为害要比卷叶蛾严重。(2)当地龙眼荔枝卷叶蛾类的天敌昆虫,目前发现有9科21种,其中松毛虫赤眼蜂在6月间对卵粒的寄生率、几种姬蜂及茧蜂在7月、9月对幼虫的自然寄生率均达3既左右;龙眼夏梢期,树冠上的蜘蛛有g科28种,其中跳蛛科数量较大,占总数65%以上。(3)米满、卡死克等2种IGR,s药剂防治龙眼卷叶蛾的效能要比几种复配型生物农药的效能好,其不仅对卷叶蛾幼虫药效好,且对松毛虫赤眼蜂、荔枝蜷卵跳小蜂、受粉昆虫一蜜蜂较安全。(4)敌百虫800倍液对为害龙眼、荔枝的叁角新小卷蛾幼虫的药效及对其幼虫Ach〔的抑制率均在70%以上,说明早春用此药防治荔枝蜷时,可兼治叁角新小卷蛾。上述四项结果,为制订龙眼荔枝卷叶蛾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了依据,其中对天敌昆虫种类的系统调查、米满对松毛虫赤眼蜂等的安全性测定、敌百虫对叁角新小卷蛾幼虫AchE抑制率测定等结果,尚属首次报道。(5)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IGR’s药剂一米满、辅助以人工防治龙眼卷叶蛾,可把龙眼的夏梢、秋梢的卷叶率控制在3.76%和2.34%,试区内卷蛾幼虫被寄生蜂自然寄生率平均为22.47%和27.73%,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04-05-01)

张仁斌,于吉章,巴信英,李治[8](1988)在《利用赤眼蜂防治卷叶蛾类研究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卷叶蛾类(远东卷叶蛾、褐卷叶蛾、黄斑卷叶蛾等)是我省果树主要害虫类,不仅危害苹果,也危害桃、梨、杏、海棠等,严重影响果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近年来我们利用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dimi)防治苹果树上的卷叶蛾类,取得良好效果。经大面积(本文来源于《山东林业科技》期刊1988年S2期)

张觉晚[9](1979)在《第叁讲 卷叶蛾类》一文中研究指出卷叶蛾属鳞翅目卷叶蛾科,俗称卷叶虫,迭叶虫等。成虫为中小型,体翅多为褐色或棕褐色。前翅近长方形,似浆状,多生斑纹。休止时,前翅覆于体背,如同一座吊钟。幼虫较活泼,能用丝将芽、叶卷结、潜伏在卫面取食,故称卷叶蛾。1958年来,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肥培管理加强,茶树生长势旺,这类害虫上升很快,(本文来源于《茶叶通讯》期刊1979年01期)

黄可训[10](1974)在《苹果卷叶蛾类的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包括华北采的10种苹果卷蛾,其中以Adoxophyes orana,Spilonata lechriaspis及Acleris crocopela叁种为害较为严重。为了防治工作的便利,本文对这10种卷蛾作了记述,并附有种检索表,雌、雄外生殖器,翅脉等图例,以帮助鉴定。(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1974年01期)

卷叶蛾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卷叶蛾类害虫主要发生在一些管理粗放果园,以及生长季节过于滥用农药的果园。一般果园,在搞好休眠期防治的基础上,结合生长季节及时剪除虫苞,即可基本控制卷叶蛾类的为害。对于个别受害较重果园,还应在生长期及时合理药剂防治。具体防治措施如下。1人工防治结合疏花、疏果及夏剪等果园管理,及时剪掉卷叶虫苞,集中深埋,消灭为害幼虫,减少田间虫量。此项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卷叶蛾类论文参考文献

[1].闫文涛,仇贵生,张怀江,孙丽娜,岳强.苹果园2种卷叶蛾类害虫的诊断与防治实用技术[J].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16

[2].翟广华.防治苹果卷叶蛾类害虫五妙招[J].山西果树.2013

[3].赵金良.有机苹果园卷叶蛾类、寄生昆虫的发生规律及叁种蛾类线粒体谱系基因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

[4].周忠实,邓国荣.龙眼和荔枝卷叶蛾类种群动态及其群落结构[J].昆虫知识.2006

[5].周忠实,邓国荣.龙眼荔枝卷叶蛾类寄主植物种类的初步研究[J].昆虫知识.2005

[6].周忠实,邓国荣.柑桔卷叶蛾类的研究概况[J].中国南方果树.2004

[7].周忠实.龙眼荔枝卷叶蛾类集合种群构成及主要种防治技术研究[D].广西大学.2004

[8].张仁斌,于吉章,巴信英,李治.利用赤眼蜂防治卷叶蛾类研究报告[J].山东林业科技.1988

[9].张觉晚.第叁讲卷叶蛾类[J].茶叶通讯.1979

[10].黄可训.苹果卷叶蛾类的鉴别[J].昆虫学报.1974

标签:;  ;  ;  ;  

卷叶蛾类论文-闫文涛,仇贵生,张怀江,孙丽娜,岳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