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周易》

苏轼与《周易》

论文摘要

本文以苏轼与《周易》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历来一谈到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时,评论者大都从佛、道思想去寻其根由。不可否认,释、道思想对苏轼解脱困境的确起过相当作用;但若说苏轼处困时的精神支柱仅仅来自释、道思想则有失偏颇。其实,苏轼在应对人生困境时有另外一种重要的指导思想,即《周易》哲学;而且,苏轼的文艺思想也深受《周易》哲学的启示。遗憾的是,这方面的的深入研究相当缺乏,本文正是鉴于此而作。第一章绪论论述论文选题缘由、研究现状及趋势、主要研究内容。目前关于苏轼与《周易》之间联系的研究相当薄弱,但《周易》对苏轼的处世态度及文艺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应该成为今后研究苏轼的重要关注点。第二章论述苏轼重视《周易》的原因。宋代社会普遍形成研《易》治《易》的学术热潮;苏轼生长的四川自古以来就有治易的传统:苏轼自小就在父亲苏洵的指导下研读《周易》,而且,苏洵在临终前把他撰著《易传》的遗愿托付给了苏轼;另外,苏轼平生忧患连连,正需要《周易》这部指导人如何修德防患的人生教科书。第三章论述《周易》在苏轼治学中的地位。对《周易》的研治贯穿苏轼的一生。在苏轼眼中,《周易》是一部可以解除忧患的智慧宝典,是圣人们借以传达宇宙、人生人道的哲学著作。苏轼在表达自己的人生、文艺见解时总是引用《周易》哲学来做立论根据。苏轼是抱着传承圣人大道的目的撰写他的《东坡易传》的。第四章论述《周易》对苏轼处世哲学的影响。首先从《周易》的“变易”、“不易”等思想予以论述,《周易》认为世界是永不停息的变化的,没有不变的事物:这使苏轼遭遇困境时始终坚信他必有时来运转之日。《周易》还指出在万物变化的后面有其永恒不变的规律存在。这种观念给苏轼的启示是,外在行为方式可以有所改变,但内在的志操大节绝对不可移易。其次,从《周易》的“乾”德、“谦”德、“贞”观、“时”观、“阴阳”观等角度论述《周易》对苏轼处世智慧的启迪作用。《周易》认为人只有自强不息,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苏轼平生正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奋斗者。《周易》认为人只要始终奉守谦德,就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苏轼平生努力戒骄戒盈正是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周易》强调只要持守贞正之道,就能度过险境,获得吉祥。这是苏轼处困时临危不惧的内心定石之一。《周易》认为一切行动都要与时偕行。苏轼也认识到处世必须具备审时度势、随时而动的智慧。《周易》认为宇宙是由阴阳两种物质共同构成的,两者必须均衡和谐、相辅相成。这一规律使苏轼一方面领悟到人的性格也应该刚柔相济;另一方面透悟到君子与小人双方也应保持平衡和谐的关系。第五章论述作家的修养。苏轼在《周易》哲学的创作原则“立象以尽意”的启示下认为,作者要想创作出独步千古的文艺作品,关键在于要有超凡绝伦的识见、喷薄欲出的激情。《周易》认为本质决定外表,苏轼也体验到人品决定文品。《周易》强调盛德大业必须由学问中来,苏轼也认为精妙绝伦的作品必须以厚德积学为基础。第六章论述文艺创作。《周易》的创作目的是为了指导人们趋吉避凶,有益于世用。苏轼切实地继承并发扬了这一创作观念。《周易》认为宇宙万物只有不断的变化才能保持亨通、长久。苏轼认为文艺创作也只有不断地求新创变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周易》认为人若想与外物发生感应必须空虚其怀。苏轼也体验到,人只有在虚静的心境下,才能对外物有精微的感受。第七章论述审美鉴赏。《周易》中已蕴含了追求韵外之致审美观的萌芽,苏轼对“韵”这一审美标准推崇备至。《周易》始终强调阴阳应相成相济,苏轼也认为中和之美才是最高境界的美。《周易》认为尽管宇宙万物各自的生命形式不同,但最终的归结点则是相同的。苏轼也认识到宇宙万物都具有各自的美姿,应持兼容并包的精神予以欣赏。《周易》还强调易道不是一般人就能彰明、推行的。苏轼也认识到文艺作品的被欣赏,必须有具备相当文艺修养的鉴赏者。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缘由
  • 1.2 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苏轼重视《周易》的原因
  • 2.1 宋代学术氛围的影响
  • 2.2 蜀地文化的影响
  • 2.3 父亲的撰著遗愿
  • 2.4 解脱忧患的需要
  • 第3章 《周易》在苏轼治学中的地位
  • 3.1 苏轼对《周易》的研读
  • 3.2 苏轼对《周易》的评价
  • 3.3 苏轼对《周易》的引用
  • 3.4 苏轼对《东坡易传》的看重
  • 第4章 《周易》与苏轼的处世哲学
  • 4.1 《周易》之“易”与苏轼
  • 4.2 《周易》之“乾”与苏轼
  • 4.3《周易》之“谦”与苏轼的处世哲学
  • 4.4《周易》“贞”观与苏轼
  • 4.5 《周易》“时”观与苏轼
  • 4.6 《周易》“阴阳”观与苏轼
  • 第5章 《周易》与苏轼的作家修养论
  • 5.1 “立象以尽意”——“有道有艺”的文艺本体论
  • 5.2 “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学术之邪正,视其为人”的人品文品论
  • 5.3 “学以聚之”——“读书万卷始通神”的积学蓄德论
  • 第6章 《周易》与苏轼的文艺创作论
  • 6.1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有意于济世之用”的创作目的
  • 6.2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创新意识
  • 6.3 “以虚受人”——“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的创作心态
  • 第7章 《周易》与苏轼的审美鉴赏论
  • 7.1 “其旨远,其辞文”——“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的韵外之致
  • 7.2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中和审美观
  • 7.3 “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兼容并蓄的审美态度
  • 7.4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只应天眼识天人”的文艺鉴赏论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周易》经传美学在魏晋南北朝的传承[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9(12)
    • [2].底本之信:《周易》在西方传播评要[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3].从《周易》看儒道关系[J]. 文化学刊 2020(01)
    • [4].《周易》的“宇宙论”和“本体论”[J]. 东方论坛 2020(01)
    • [5].朝鲜王朝以《周易》解《尚书》方法述论——以《韩国经学资料集成·书经》为例[J]. 国际汉学 2020(01)
    • [6].试论《周易》蕴藏的民族智慧及其当代价值[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7].中国安阳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主旨发微[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0(01)
    • [8].经部要籍思想研究之六:通行本《周易》之编辑思想[J]. 出版参考 2020(02)
    • [9].论《周易》的“适”思想[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0(02)
    • [10].《周易》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11].《周易》与“中原学”:理论价值与时代意义[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12].《周易》家人卦的家道要旨[J]. 周易研究 2020(01)
    • [13].感而遂通、化成天下——《周易》中的感通思想探微[J]. 孔子研究 2020(02)
    • [14].《周易》之“时”的哲学意蕴及重要意义[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15].《周易》“时”观的现象学意蕴[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16].《周易》中的装备哲学[J].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0(02)
    • [17].“畅”与“和”:《周易》与先秦乐舞思想交会的两维度[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20(02)
    • [18].《〈周易〉导读》简介[J]. 周易研究 2020(04)
    • [19].《周易入门150问》简介[J]. 周易研究 2020(04)
    • [20].郑平出席2020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一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J]. 台声 2020(19)
    • [21].基于凯洛斯定义对《周易》时机观的辨析[J]. 文化学刊 2020(09)
    • [22].中学西渐:《周易》“刚柔”范畴英译研究[J]. 汉字文化 2020(16)
    • [23].立象以尽意:基于《周易》美学的建筑思维[J]. 工程技术研究 2019(05)
    • [24].《周易·益·象》[J]. 前线 2019(03)
    • [25].周易句[J]. 艺术品 2019(11)
    • [26].《周易·同人》卦浅解[J]. 农家参谋 2017(22)
    • [27].论《周易》的“中”[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03)
    • [28].论《周易通义》的引《书》训《易》[J]. 晋中学院学报 2016(06)
    • [29].《周易》经文词义时代考(十二则)[J]. 周易研究 2016(06)
    • [30].《周易》符号阐释中的元语言规则[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06)

    标签:;  ;  ;  ;  

    苏轼与《周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