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的乐观的议论文片段

关于苏轼的乐观的议论文片段

问:写苏轼乐观态度的短文
  1. 答: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摘自《赤壁赋》素材评析 《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选文中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适用话题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这些性格特点适合话题 "丰碑"、"谈意气"、"沉稳与灵动"、"高洁与志气"等。
  2. 答: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问:乐观的苏轼800字作文,求助。
  1. 答:乐观的苏轼
    下一个单元是有关诗歌的综合学习单元,当然少不了诗歌的搜集。所以,施老师也布置下搜集诗歌的作业。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在这那么多的闪烁的金子中,苏轼的诗歌显得是多么耀眼。我也对苏轼产生了兴趣,查了资料,这才知道原来苏轼一生有着这么多的不如意。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一生在仕途中漂泊,先是在杭州任官,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在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又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就在途中他的小儿子也不幸去世。后来神宗逝世,哲宗即位,苏轼又被召回朝,后面,苏轼又自己去杭州任官,又被召回朝。最后,外放颖川,苏轼死于途中。
    虽然苏轼他一生有很多不如意,但是从他的诗词中却可以读到他那种乐观的心态。像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有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是用如此一个比喻来乐观面对仕途的不顺。再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在黄州时游赤壁所写,那时候他已经是被贬在黄州,手中无权,本来应该难受才对,可他如此豪迈、有力的歌颂了祖国河山和英雄人物,他如此乐观!还有《定风波》,苏轼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显现了他随处逆境却不畏惧让人又一次感到了苏轼的旷达乐观。
    苏轼一生的的确确曲折起伏,仕途中十分不顺,可他却乐观旷达,写下了这么多千古流芳的诗词。真是十分了不起!
问:苏轼在逆境中乐观豁达的事例有哪些?
  1. 答:一、乌台诗案
    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这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
    二、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初到贬地的感受。
    换作常人,初到贬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觉到寂寞无助,但苏轼不然,无论到哪里,无论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乐观地面对,他都能随遇而安。
    就是在这个被贬之地——黄州,苏轼安然而居,开垦“东坡”自耕,从而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个传奇的“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
    三、一贬再贬的苏轼,
    直到将老才从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际,他回首这一路的贬谪生涯,唱出了这两句人生感悟。贬到惠州(今广东)已经是大陆的尽头了,
    新党还未死心,再将其贬到儋州(今海南),而苏轼对那样一个蛮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总体评价是“兹游奇绝”,这真是一种大胸怀、大乐观。
    四、对自己事业的总结与评价,
    回首一生,他更多地想到的是黄州、惠州、儋州三个被贬之地,在贬谪生活中,他感受更多的不是痛苦,而是充实,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所以一生的功业都放在了三地。在是贬谪文化的最强音,是九死不悔的执着,更是大乐观!
    五、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选文中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
    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
关于苏轼的乐观的议论文片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