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分疏密二体”是中国绘画的独特现象。追溯中国画的发展历程,“疏密”两条发展道路明显。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开始摆脱政治和功利性的束缚,审美成为主要目的。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老庄思想、佛教思想在精神上的渗入,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意义的探求使玄学兴盛,影响到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在绘画从“粗”到“细”的发展过程中,一种吸取书法用笔传承汉代粗疏画风、契合当时言简意赅、意犹未尽的审美追求的“疏体画”,尽管“笔不周”,但“意周”,这使绘画分出疏密二体,并行发展。唐代,随着绘画的成熟,绘画创作上,以吴道子画风为代表的“疏体画”继续与密体画并行不悖的发展。绘画理论在唐代得到高度发展,对“自然”的追求和“顿悟”的体会方式,使“写意”精神已现雏形。从六朝开始,对个体本质的体悟使“逸”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追求,从品人之“逸”到品画之“逸”,“笔简形具,得之自然”的“逸品”观和“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的“逸气”说,最能传达出中国画独特的美学意味,“笔不周而意周”的疏体画是其最好的诠释。由于大量文人阶层参与绘画的创作,山水作为抒发性情的最佳载体使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所追求的目的及呈现形式——写意画兴盛,疏体画至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疏体画这一名称也就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c750d6e9da75ea3c16ee78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