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清末君主立宪话语中的宪法概念

论文摘要

君主立宪与革命是清末的两大话语系统和救亡运动。士大夫阶层倡言君主立宪制,主张渐进式的改良,而革命则以全国的民众相号召,其目的则是实现绝然不同于君主立宪制的民主制。本文主要从中国的传统入手,探寻君主立宪话语中宪法概念的思想渊源。经过长期的争论,清政府终于在1906年宣布进行立宪改革,采用君主立宪制度。在慈禧统治的末期,清廷颁布了《宪法大纲》,对于宪法的态度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因此,宪法要发挥使“君民一体,上下相通”团结功能。在清末的君主立宪话语中,宪法、代议制政府、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自治等问题都被广泛讨论,在帝国的体制内部,人们相信,在制定宪法和实现“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界定皇权的地位至关重要。在面对宪法问题时,无论是朝廷内部的官员,还是专制皇权的批评者,都是在承认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圣王地位的前提下展开讨论的。西方在清末的变法运动中确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制度构建的主要方面依然是儒家式的,相应地,宪法概念的思想渊源也主要来源于儒家的民本资源和圣王传统。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命题(thesis)的缘起及其意义
  • 阅读历史的方法与切入问题的角度
  • 第一章 君主立宪思想的近代渊源
  • 从内部回应西方
  • 康有为的贡献
  • 民本思想与天道之"公"
  • 共同体秩序
  • "开言路"的大课题
  • 第二章 清末"议院"话语考论
  • 作为方法的"中国经验"
  • 传统的立场:"通达民情"
  • 衙门与"爱汉者"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意义
  • 民本与议院
  • 《灜环志略》的典型意义
  • 第三章 君宪诸问题:以严复《政治讲义》为中心的分析
  • 《政治讲义》的前提
  • 量化的"自由"
  • 宪法与议院
  • 关于宪法的其他问题
  • 地方自治与《郡县论》
  • 第四章 清末君主立宪话语的生成背景
  • 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形成
  • 法制变革的重要背景:废科举
  • 立宪舆论与五大臣
  • 预备立宪与官制改革
  • 立宪派关于筹备期的论争
  • 第五章 从"中国"出发理解宪法
  • 国体问题
  • 中央与地方
  • 梁启超:"理想过高"的宪法
  • 革命派的宪法
  • 第六章 皇权与宪法
  • 天下与国家
  • 下之自谋,不若上为之谋也
  • "宪法大纲"与君主制
  • 宪法的中国之道
  • 结语:一个历史的断片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w50.cn/article/22404b7f9cfd1f1c5d2d09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