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电分析技术及烟用香精色谱指纹图谱的理论与应用

几种电分析技术及烟用香精色谱指纹图谱的理论与应用

论文题目: 几种电分析技术及烟用香精色谱指纹图谱的理论与应用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分析化学

作者: 钟科军

导师: 魏万之

关键词: 化学修饰电极,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压电石英晶体阻抗,烟用香精,色谱指纹图谱

文献来源: 湖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近年来分析科学发展极为迅速,在化学修饰电极、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压电生物传感技术、色谱指纹图谱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十分活跃,取得了大量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极大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本文在广泛的文献调研基础上,开展了下述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研究了在HSA存在条件下用磺酸巯基乙醇修饰的金电极直接准确测定铜离子的基础上,用溶出伏安法研究了铜离子结合人血清白蛋白(HSA)的动力学过程,首次导出了具有两个连续步骤的结合过程动力学模型。通过残差分析及与平行动力学响应模型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模型拟合,估计了相关动力学参数k1=O.411min-1,k2=0.055min-1。 2、基于用循环伏安法研究非理想可逆体系时电极本身的氧化峰电量与还原峰电量存在一比值。首次建立了一种用于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应用研究的背景扣除新方法。用这种方法研究了腺嘌呤、腺苷、腺苷—磷酸在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活性分子均能在1.2V左右氧化,对应的氧化电流大小顺序为:腺嘌昤>腺苷>腺苷—磷酸,氧化过程的电子转移数为6。 3、根据微生物生长过程中体系的粘度和密度的改变,利用压电阻抗微生物传感技术研究了NaN3诱导的伤寒沙门氏杆菌TA100菌落的致突变生长特性。根据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首次提出了相关的致突变及毒性/抑制模型△R1=am-bmc+△R0。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表明,该响应模型能很好地反映致突变剂NaN3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通过模型对实验数据的拟合,获得了NaN3的致突变强度系数和毒性/抑制系数。该研究为揭示致突变机理,考察致突变剂对微生物生长的综合影响,监测致突变生长过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4、根据烟草化学发展的需要,在烟草行业率先研究了同时蒸馏萃取和固相微萃取用于烟用香精中挥发性成分提取的特点、重现性及定性定量结果等几个方面的优劣性。研究结果发现,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烟用香精挥发性成分比固相微萃取法具有更好的重现性,并能提供更多的信息量,该前处理方法适合于烟用香精挥发性成分的色谱定量分析和质量监控以及样品色谱指纹图谱的建立;固相微萃取具有快速、简捷、不破坏样品和不使用萃取溶剂等优点,适合于烟用香精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分析。 5、率先在对某卷烟厂提供的32种不同批次的香精挥发性成分提取分离和色谱测定基础上,建立了相应色谱指纹图谱,采用相似度计算和模式分析技术等建立了此32种香精的指纹图谱评价和香精识别体系。该系统具有处理成本低、分析处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电化学/电分析化学理论及应用研究

1.2 化学修饰电极研究

1.2.1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

1.2.2 化学修饰电极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1.2.3 自组装膜技术在电化学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

1.3 压电晶体理论及其应用概况

1.3.1 压电传感理论研究

1.3.2 压电传感技术及其应用

1.3.3 压电生物传感技术及其分析应用

1.4 指纹图谱技术与应用研究

1.4.1 指纹图谱及其应用简介

1.4.2 指纹图谱评价的指标

1.4.3 化学计量学与指纹图谱技术

1.5 烟用香精香料的分析与鉴别

1.6 本文构思

第2章 人血清白蛋白与铜结合过程动力学模型的溶出伏安法研究及参数估计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使用仪器

2.2.3 实验程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ES在金电极上的特性

2.3.2 铜在裸金和MES修饰电极上的LSASV

2.3.3 结合响应模型和结合动力学参数估计

2.3.3.1 顺序反应机制模型

2.3.3.2 平行反应机制模型

2.3.3.3 动力学参数估计

2.4 小结

第3章 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响应的背景扣除及其应用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Ac—NaAc缓冲溶液中金电极的EQCM行为

3.3.2 腺嘌呤、腺苷、腺苷—磷酸及腺苷二磷酸溶液对金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影响

3.3.3 腺嘌呤氧化过程的CV曲线及频率响应曲线

3.3.4 利用电量比进行背景扣除

3.3.5 氧化过程的解析

3.4 小结

第4章 用于叠氮化钠致突变特性研究的压电阻抗微生物电化学传感技术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和仪器

4.2.2 试剂

4.2.3 培养介质

4.2.4 细菌溶液

4.2.5 实验程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WI分析的响应原理

4.3.2 无致突变剂条件下的生长状态监测

4.3.3 有致突变剂条件下的突变生长状态的监测

4.3.4 致突变剂用量的影响

4.3.5 致突变剂特性估计的阻抗响应模型

4.4 小结

第5章 烟用香精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色谱测定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和试剂

5.2.2 样品的提取

5.2.2.1 固相微萃取提取香精中挥发性成分

5.2.2.2 同时蒸馏萃取提取香精中挥发性成分

5.2.3 色谱/质谱条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固相微萃取法最优萃取时间及萃取温度的选择

5.3.2 同时蒸馏萃取与固相微萃取提取方法稳定性的比较

5.3.3 同时蒸馏萃取与固相微萃取提取方法信息量的比较

5.3.4 同时蒸馏萃取法与固相微萃取法处理样品条件的比较

5.3.5 同时蒸馏萃取法与固相微萃取法用于香精样品定性分析结果的比较

5.3.6 同时蒸馏萃取法与固相微萃取法用于香精样品定量分析结果的比较

5.3.7 AB1香精中的挥发性成分以及其中的致香物质

5.4 小结

第6章 建立在MATLAB基础上的烟用香精指纹图谱评价与识别系统

6.1 引言

6.2 软件构思

6.3 系统概貌及运行结果

6.3.1 软件概貌

6.3.2 数据预处理

6.3.3 谱图分析

6.3.3.1 相似性计算

6.3.3.2 模式识别

6.4 数据库管理

6.5 小结

第7章 GC-MS结合主成分分析用于咖啡香精的指纹图谱分析和微差样品识别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仪器与试剂

7.2.2 样品的提取及微差样本的构成

7.2.2.1 样品的提取

7.2.2.2 微差样本的构成

7.2.3 GC和GC-MS测定条件

7.2.4 数据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咖啡香精的定性定量分析

7.3.2 不同批次样本之间的一致性评价

7.3.3 微差样品的识别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05-10

参考文献

  • [1].碳纳米管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表征及分析应用研究[D]. 吴康兵.武汉大学2004
  • [2].酞菁、卟啉和氧化还原蛋白质薄膜电极的研究[D]. 赵爽.吉林大学2006
  • [3].新型化学修饰电极的构筑及在生物传感和电催化中的应用[D]. 潘大为.湖南大学2007
  • [4].基于多核金属铁氰化物的化学修饰电极及其应用[D]. 于浩.西北大学2007
  • [5].流动注射与化学修饰电极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研究[D]. 郑行望.西南师范大学2003
  • [6].化学修饰电极对除草剂及神经递质类物质的测定及应用研究[D]. 牛凌梅.河北医科大学2015
  • [7].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联用技术的方法和应用研究[D]. 董树清.华东师范大学2009
  • [8].新型化学修饰电极体系的研究及其在痕量铅检测中的应用[D]. 李玮.复旦大学2008
  • [9].新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D]. 曾宪冬.湖南大学2010
  • [10].反相乳液技术制备复合纳米材料及其应用研究[D]. 黄擎宇.吉林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利用低次烟叶蛋白制备生物活性肽及烟用香精的研究[D]. 饶国华.华南理工大学2006
  • [2].化学计量学应用于中药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的研究[D]. 李晓宁.湖南大学2002
  • [3].沙田柚指纹图谱特征与其药效学关系的研究[D]. 苏薇薇.第一军医大学2005
  • [4].二维数据解析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及应用研究[D]. 李博岩.中南大学2005
  • [5].清开灵注射液化学指纹图谱研究[D]. 严诗楷.浙江大学2005
  • [6].降低卷烟主要有害成份的研究[D]. 杨伟祖.昆明理工大学2005
  • [7].基于化学计量学的指纹图谱技术及其用于复杂分析体系的表征和分析[D]. 郭方遒.中南大学2004
  • [8].中药鱼腥草及其注射液指纹图谱和谱效学研究[D]. 卢红梅.中南大学2006
  • [9].葛根等中药材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D]. 刘火安.重庆大学2006
  • [10].中药指纹图谱数据的统计分析[D]. 阴小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

标签:;  ;  ;  ;  ;  

几种电分析技术及烟用香精色谱指纹图谱的理论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