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历史规律” ——一项从因果观演变视角的考察

理解“历史规律” ——一项从因果观演变视角的考察

论文摘要

通过将目的论和自然因果观的交替和变化史作为核心线索,本文追溯了历史规律概念在人类思想史上的理解历程。本文认为,在近代以前,目的论是西方哲学家理解世界和历史的主导性思维模式。但是,由于“目的”本身所具有的规范性或引导性内涵,所以从目的出发所“生成”的秩序并没有体现出作为规律的因果关系之间的“产生”与“被产生”的动力性关联,这一方面决定了在近代以前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规律”概念,同时也决定了人的自由能动性和规律之间的关系并未凸显为一个明确的问题。到了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科学家们将目的论打入冷宫,而执着于以机械因果关系来征服自然领域,并随之又为启蒙哲学家推广到历史领域。以自然科学精神征服历史成为18世纪的一个显著特色。此种理解进路造成了有着内在必然性的历史规律概念,并使得人的自由和历史规律的关系问题明确地凸显出来。但是,启蒙哲学家为了能够使自然科学精神在历史领域走得更远,他们往往走向了否定人的自由的极端。而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目的论的解释方式又再次“复活”,并且通过扬弃机械因果观,德国古典哲学家最终再次走上了以目的论解释历史的道路。不仅如此,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目的概念还发生了性质上的根本变化,即具有了“自我”外化和自我复归的自主能动性,并以此形成了有着“动力性”的历史规律概念。因此,虽然理解方式不一样,但就其结果而言,这个时期的目的论理解模式在作用上往往起着近代机械因果观的作用,其体现就是无法为人的自由留有余地。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历史观继承了哲学史上的这两种理解方式,但却作了革命性的改造。在马克思的哲学历史观中,历史规律被理解为人类从历史实在中抽象出来的结果,它应该隶属于理论世界,并有着因抽象而造成的因果必然性或决定论的特征。但正因为其决定论的性质,我们便无法在与历史规律的直接关联中来谈论人的自由。而通过引入目的概念,马克思解决了这一难题。但目的概念在马克思这里已然进行了科学的改造,即消除了传统哲学附加于其上的神秘色彩,使其从天上回到人间。这一步是通过将目的归属于历史中的主体,即现实的个人来实现的。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正是通过制定目的,实现目的来体现出他们创造人类历史的能动性的。这样,马克思的哲学历史观就有了两个说明历史的视角。而通过引入“趋势”概念,马克思又为其在整体性的实践哲学中谈论二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能,但是,这里所说的关系已然不再是科学理论之中的统一性关系,而只能是理论世界和实践世界之间的复合性关系,而两者复合的“接点”就是有着具体性的“趋势”。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历史规律的意义
  • 二、关于历史规律的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思路和逻辑结构
  • 1、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 2、本文的基本逻辑结构
  • 第一章 “历史规律”概念的史前史
  • 第一节 古希腊时期
  • 1.1.1 神话和史诗中的命运
  • 1.1.2 自然目的论视野下的理性宇宙观
  • 1.1.3 “历史意识”阙如的时代
  • 第二节 中世纪时期
  • 1.2.1 从自然目的论到神学目的论
  • 1.2.2 直线式“时间”的引入和有限的历史感
  • 1.2.3 自由意志论和神意决定论
  • 第三节 两种目的论下“历史规律”概念的缺场
  • 第二章 启蒙时代的历史观
  • 第一节 近代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和目的论的失灵
  • 2.1.1 古代的影响
  • 2.1.2 数学化:近代科学的本质特征
  • 2.1.3 机械因取代目的因
  • 第二节 近代科学精神在17世纪的影响
  • 2.2.1 非历史倾向
  • 2.2.2 亲历史倾向
  • 第三节 启蒙时代的历史规律概念
  • 2.3.1 以自然科学精神征服历史领域
  • 2.3.2 内在必然性的历史规律和人的能动性
  • 2.3.3 人性科学和启蒙时代历史感的丧失
  • 第三章 德国古典哲学—辩证的目的论因果观
  • 第一节 康德:大自然的计划和目的论的历史观
  • 第二节 赫尔德:自然历史观和人道
  • 第三节 费希特的先验目的论历史观
  • 第四节 黑格尔的理性目的论历史观与“理性的狡计”
  • 第四章 两种因果观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命运
  • 第一节 消解:现代西方哲学对两种因果观的态度
  • 4.1.1 对自然因果观即决定论的否定
  • 4.1.2 对目的论的瓦解
  • 第二节 现代西方哲学中普遍否定历史规律的倾向
  • 4.2.1 新康德主义者
  • 4.2.2 新黑格尔主义者
  • 第三节 作为历史认识前提而存在的历史规律
  • 4.3.1 早期实证主义
  • 4.3.2 亨普尔
  • 4.3.3 西美尔
  • 第五章 马克思的历史概念
  • 第一节 合理理解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理论来源
  • 第二节 从历史“异化论”到历史唯物主义
  • 第三节 马克思历史观视野中的“历史”概念
  • 5.3.1 谁是历史中的主体?
  • 5.3.2 历史和自然关系辨正
  • 第四节 马克思历史观中的理论和实在
  • 第六章 复合因果观——马克思历史观的再理解
  • 第一节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目的概念
  • 6.1.1 “历史”没有目的
  • 6.1.2 “目的”的现实性和“有限”超越性
  • 6.1.3 目的在实践中的作用
  • 第二节 历史规律的存在方式及其性质
  • 6.2.1 历史规律的存在方式
  • 6.2.2 历史规律的“相对”客观性
  • 6.2.3 马克思历史观视野中的“偶然性”
  • 第三节 人的目的和历史规律的关系
  • 6.3.1 马克思的历史观不是“经济决定论”
  • 6.3.2 人的目的和历史规律之间的“复合”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国外相关著作及论文
  • 二、国内相关著作及论文
  • 三、英文文献和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2019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J]. 新阅读 2019(11)
    • [2].2019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评选[J]. 读书 2019(12)
    • [3].有历史滋味的《橄榄集》[J]. 书城 2020(01)
    • [4].商务印书馆:陈云革命人生的起点[J]. 世纪风采 2020(06)
    • [5].2018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评选[J]. 出版广角 2019(01)
    • [6].2018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评选[J]. 出版广角 2019(02)
    • [7].2018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评选[J]. 出版广角 2019(03)
    • [8].2017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好书[J]. 出版发行研究 2017(12)
    • [9].2017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入围好书[J]. 出版发行研究 2017(12)
    • [10].2017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好书[J]. 出版参考 2017(11)
    • [11].2017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入围好书[J]. 出版参考 2017(11)
    • [12].2017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好书[J]. 读书 2017(12)
    • [13].2017年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年中十大好书”[J]. 读书 2017(08)
    • [14].2018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好书[J]. 读书 2018(12)
    • [15].2016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评选[J]. 出版广角 2016(19)
    • [16].2016年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好书”揭晓[J]. 出版参考 2016(12)
    • [17].2016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评选[J]. 出版发行研究 2016(12)
    • [18].2016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评选[J]. 出版广角 2016(21)
    • [19].2016商务印书馆“十大好书”出炉[J]. 出版广角 2016(21)
    • [20].2016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好书”揭晓[J]. 中国出版 2016(22)
    • [21].2016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评选[J]. 中国出版 2016(22)
    • [22].2016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评选[J]. 出版广角 2016(20)
    • [23].商务印书馆2016年度语言学出版基金评选揭晓[J]. 汉语学报 2017(02)
    • [24].启蒙之业未竟 我辈仍需奋进——写在商务印书馆成立120周年之际[J]. 群言 2017(08)
    • [25].商务印书馆的往事今生[J]. 智慧中国 2017(04)
    • [26].2017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年中十大好书[J]. 出版广角 2017(15)
    • [27].双峰并峙:民国时期的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J]. 青年记者 2017(26)
    • [28].历史镜像与时代回响——写在纪念商务印书馆创立120年全体同仁合影留念之际[J]. 现代出版 2017(05)
    • [29].筚路蓝缕——抗战时期厂矿企业大迁移[J]. 全国新书目 2015(09)
    • [30].2015年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好书”[J]. 读书 2015(12)

    标签:;  ;  ;  ;  ;  ;  

    理解“历史规律” ——一项从因果观演变视角的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