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国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研究

论文摘要

近些年,县级财政困难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问题,主要表现为财政负债高,财政风险高,财政收入偏低,财政空转现象和“空壳”化严重。县级财政作为我国财政体系的最基层的部分,一旦陷入困境必然会引起广泛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政治效应,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此,建设怎样的县级财政成为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都必须关注的课题。为此,本研究跟踪和研读了相关文献。发现我国大多数相关文献都是将县级财政看作地方财政的一部分,即使有少量以县级财政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也着眼于如何摆脱现有的财政困境,研究成果显得较为零散,没能对县级财政的未来模式进行系统的回答。本文在重新梳理前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的县级财政的建设目标应该是可持续的。考虑到县级财政效应的广泛性,本文的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本研究是财政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西方对财政的研究由来已久,即使在我国也经历了一段时间。虽然这些研究或是因为财政体制的差异,或是因为研究目的不同,减弱了对本研究的借鉴意义,但不妨碍其理论成果成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这些理论主要是指:公共财政理论、财政分权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同时,大量有关我国财政、地方财政特别是县乡财政以及相互关系的学术成果对本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为了了解我国县级财政的体制环境。论文首先对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的财政体制分别进行了阐述,试图作为分析我国财政体制的参照以及为未来的体制设计提供参考。其次对我国的财政体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特别强调了财政制度中的分税制、转移支付制度。也对近些年我国财政政策走向,未来财政发展的重点进行了描述。基本上明确了县级财政未来建设的体制约束条件。为了加深对本研究现实意义的认识,本文还对我国县级财政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概括,认为县级财政建设不尽如人意,任重而道远。此后,对县级财政所带来的效应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利用重庆县际数据对县级财政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良性发展的县级财政会对县域经济产生推动作用。此外,县级财政还会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和政治效应,会直接冲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值得强调的是,县级财政的效应不仅仅限于县域范围内,而会在横向上和纵向上向外传播。由此加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县级财政的重要性,同时明确了建设可持续发展县级财政的现实基础。针对目前的县级财政运行状况,本研究罗列了现有的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问题,坚持要实现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社会发展、财政体制等居多因素。在居多因素之外,本研究还针对县级政府可能存在的夸大县级财政困难的冲动,建立了县级政府与上级政府的博弈模型。博弈分析的结果显示这种冲动是存在的,而上级政府的对应策略是降低对下级财政的支持,从而减弱了转移支付对建立可持续发展县级财政的贡献。体制设计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本文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主要体现在这一部分。本文从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县级政府财权与事权划分、转移支付制度等角度进行了制度设计。制度设计强调应多种手段、多种政策综合运用,各项改革同时进行,多管齐下,才有可能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县级财政。并对构建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加强了本研究的政策含义。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县级财政是个系统工程,必须有大量的理论成果为工程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需要众多的学者从不同视角、方法、工具进行不断的创新,丰富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研究内涵。本文虽然试图初步构建起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但是限于作者的知识结构,本研究还留下了不少遗憾。在本文结尾,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在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基本思路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7 研究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借鉴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1.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2 理论借鉴
  • 2.2.1 公共财政理论
  • 2.2.2 公共财政分权理论
  • 2.2.3 财政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各国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比较借鉴
  • 3.1 国外财政管理及实践概述
  • 3.1.1 美国财政制度及评价
  • 3.1.2 日本财政制度及评价
  • 3.1.3 欧盟财政制度及评价
  • 3.1.4 俄罗斯财政体制改革及评价
  • 3.2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及实践综述
  • 3.2.1 我国财政现行框架体制结构
  • 3.2.2 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情况
  • 3.2.3 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
  • 3.2.4 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5 财政政策研究
  • 3.2.6 财政中长期投资的方向和重点
  • 3.3 国外财政管理体制的借鉴点
  • 3.3.1 按税种划分收入
  • 3.3.2 财权与事权相称
  • 3.3.3 适度集权与合理分权
  • 3.3.4 规范转移支付制度
  • 4 县级财政运行机理及效应分析
  • 4.1 县级财政运行评价
  • 4.2 县级财政运行的效应分析
  • 4.2.1 县级财政的经济效应
  • 4.2.2 县级财政的社会效应
  • 4.2.3 县级财政的政治效应
  • 4.2.4 县级财政与构建和谐社会
  • 5 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 5.1 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的非体制因素分析
  • 5.1.1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 5.1.2 经济发展基础与条件
  • 5.1.3 社会稳定与进步
  • 5.1.4 县域产业结构
  • 5.1.5 政策因素
  • 5.1.6 制度缺陷
  • 5.1.7 财政管理能力
  • 5.2 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因素分析
  • 5.2.1 分税制的不完善
  • 5.2.2 转移支付存在缺陷
  • 5.3 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博弈分析
  • 5.3.1 表象之下的博弈
  • 5.3.2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 5.3.3 混同均衡
  • 5.3.4 对县级财政困境的解释
  • 5.3.5 博弈视角下的体制设想
  • 6 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设计
  • 6.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6.1.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6.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 6.2 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 6.2.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6.2.2 三角模糊权的确定
  • 6.2.3 熵权的确定
  • 6.2.4 确定组合权
  • 6.2.5 关于评价方法运用的说明
  • 7 重庆市武隆县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 7.1 武隆县财政运行情况
  • 7.1.1 武隆经济发展现状特征
  • 7.1.2 比较分析
  • 7.1.3 武隆县财政收支执行情况
  • 7.2 武隆县财政收支预测
  • 7.2.1 基于BSP 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
  • 7.2.2 基于BP 对武隆县财政收入的预测
  • 7.2.3 基于BP 对武隆县财政支出的预测
  • 7.3 武隆县财政可持续发展评价
  • 7.3.1 财政收入结构及其评价
  • 7.3.2 财政支出结构及其评价
  • 7.3.3 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水平及变化趋势
  • 7.3.4 武隆县财政可持续发展的量化分析
  • 7.3.5 武隆县财政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7.4 武隆县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 7.4.1 高度重视财源建设,落实增收措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 7.4.2 完善、健全财政支出管理,节约支出,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
  • 7.4.3 管好用活财政资金
  • 7.4.4 加强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 7.4.5 精简机构,扭转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增长的局面
  • 7.4.6 建立领导责任制,遏制县级赤字与债务
  • 8 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制度设计
  • 8.1 减少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
  • 8.1.1 近期目标:取消乡镇一级政府
  • 8.1.2 远期目标:逐步建立规范的三级政府结构
  • 8.2 构建县级政府财权与事权的对称机制
  • 8.2.1 明确县级政府事权
  • 8.2.2 扩大县级政府充分的财权
  • 8.3 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 8.3.1 完善我国对县级转移支付制度的方向和原则
  • 8.3.2 转移支付的分类
  • 8.3.3 完善县级转移支付的设想
  • 8.4 建立有效的风险检测预警系统
  • 8.4.1 财政风险指数预警系统的构建
  • 8.4.2 政策建议
  • 8.5 加强其他相关制度建设
  • 8.5.1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 8.5.2 建立完备的听证与审批制度
  • 8.5.3 完善县级政府干部的政绩考核和评估制度
  • 8.5.4 建立对不当举债与违规举债的追究制度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我国县级财政可持续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