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群落结构特征及其调控研究

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群落结构特征及其调控研究

论文题目: 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群落结构特征及其调控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森林培育

导师: 翟明普

关键词: 生态公益林,群落结构,生态功能,遥感技术,森林凋落物,生物量,阔叶化改造,恢复促进

文献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为全面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优化森林群落结构、改善森林质量、提升森林生态功能,本论文以浙江省生态公益林为对象,运用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自然演替和近自然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固定样地定位监测、遥感多波段数字影像分类、化学实验测试和营造试验示范林,历经5年,主要结果及创新点如下: (1) 利用美国陆地资源卫星航天遥感多波段数字影像分类的方法,首次对1975、1990、2003年3个典型时段的浙江省森林植被类型进行遥感分类。1975~1990年,经济林和竹林增长了463907hm~2和79869hm~2,松林、阔叶林和疏林分别减少了204715、174599和163918hm~2。1990~2003年,面积增加最多的是杉木林274135hm~2、经济林269439hm~2、竹林240307hm~2和阔叶林218737hm~2,减少最多的是疏林385145hm~2、农地295562hm~2和灌木143206hm~2。这与浙江省的林业生产实际相符。 近30年间,浙江省森林斑块总数量显著增加;成熟松林、成熟杉木林、成熟阔叶林、成熟经济林斑块形状的规则性逐渐增加,疏林斑块形状的规则性则显著下降;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介于1~1.35之间;大部分斑块类型的散布与毗邻指数上升,大部分森林类型呈现零散分布的趋势。农田、疏林和成熟松林与整体景观相似性程度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成熟阔叶林也逐渐成为森林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浙江森林生态系统正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优势度指数逐渐增加,但存在森林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景观破碎化程度逐步下降,少数景观控制整体景观的现象。 (2) 浙江生态公益林主要森林类型可分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树混交林、山地矮林灌丛、竹林、经济林等8种。聚类后的各个样地组的植被生长特性基本一致,变化相对较小,在省域范围内因地理位置不同,各个样地组之间的乔木层生物量、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存在差异,但土层厚度是影响马尾松优势林群落特征的主要因子。 研究表明物种繁殖策略、地理因子、土层厚度、小环境和人为干扰对物种多样性有重要的影响。群落间下木层,多样性指数大多是常绿阔叶林>含较少松的针阔混交林(MFFPT,松树重要值<15)>含较多松的针阔混交林(MFMPT,松树重要值16~53)>松林>灌草丛;乔木层,松林的优势度指数最大,而其他指数最低,MFFPT的各种指数最高,和MFMPT相比大多数指数达到了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但与常绿林相比差异不显著;草本层MFFPT Gleason指数最高,其他多样性指数如H、SP则是常绿阔叶林最高,松林和SMYPT的各种指数最低。群落内层次间除生态优势度指数D正好相反外,各种指数大多是下木层>乔木层>草本层。 (3) 用维量分析法构建了浙江省生态公益林中主要群落类型的青冈、苦槠、甜槠、枫香、木荷、松、杉等建群树种的13个生物量生长模型,用于推导群落地上部分生物量。经检验与本文的实测点符合,本研究采用D~2H推算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模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群落结构特征及其调控研究型在浙江省生态公益林范围内具有普适性。 林分生物量与年龄正相关。各器官生物量因群落结构不同而不同,针阔混交林群落生物量的器官分配比例以干材最大,占1/2以上,并随林龄而递增,枝叶生物量比例则随林龄而下降;马尾松林分的主干在总生物量中始终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次是枝、叶量;杉木林的乔木层生物量随着林龄明显增长,但在1一20a间,增长缓慢;常绿阔叶林乔木层植株的个体大小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均匀、连续的,林龄普遍较小,而且具有更新潜能的小径级立木较为丰富,处于恢复的早期阶段,直径频度分布可以用y=3183.9e一。‘59851)拟合。根据群落生物量与群落年龄的正相关关系,预计在未来30年中,大部分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生物量将呈线性增长,增长幅度约为目前常绿阔叶林的1.26倍,达到332.73t/hmZ。 群落内各层生物量在不同阶段存在较大差异。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在1年龄段(0一10a)的幼龄林基本没有乔木层,处在幼树一灌丛阶段,生物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乔木幼苗、灌木树种和草本植物的生长而引起的。至2年龄段(10a一25a),群落中乔木层已经形成,群落总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下木层生物量、草本层生物量均随着群落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增长。马尾松林乔木层生物量及所占分配比例随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下木层、草本层的生物量及所占比例趋向降低。在杉木幼林中,有较大比例的灌木和草本生长,10a以后逐渐降低,至3年龄段(26a一SOa)将降至10%以下。 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在3个年龄段的碳储量呈现对数增长,而常绿阔叶林几乎呈直线增长形式。随着森林群落发育,常绿阔叶林作为碳汇的作用远大于其它群落,由于幼、中龄林的碳密度远远低于成熟林的碳密度,且浙江省划定的生态公益林大多偏幼,因而在未来的30a中,可增加92.63t·hm一2。常绿阔叶林作为高碳储量森林,将会是浙江省甚至整个亚热带东部地区的森林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 (4)森林凋落物的数量和种类组成与林龄、群落结构等密切相关,年凋落量随林龄增长而增加,叶是浙江省现有生态公益林凋落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次生常绿阔叶林年凋落量在313.60一509.609/(m,·a)之间,平均为416.789/(mZ·a),其中叶凋落物量?

论文目录: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 words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1.1 森林群落结构特征与时空变化研究动态

1.1.2 森林群落生态功能研究动态

1.1.3 森林群落结构调控技术研究

1.2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1 目的意义

1.2.2 理论基础与方法

2 试验内容与试验方法

2.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2.1.1 地理环境基本特征

2.1.2 地域分异与区划

2.1.3 森林植被特点与树种分布

2.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2.1 主要研究内容

2.2.2 技术路线

2.3 标准样地设置与调查

2.3.1 森林类型的划分与样地数的确定

2.3.2 林分生长量测定

2.3.3 群落生物量测定

2.3.4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4 主要森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2.4.1 样地材料选择

2.4.2 物种多样性测度

2.4.3 森林植被动态变化的遥感分析

2.5 主要森林群落生态功能基础研究

2.5.1 生物量调查样地的选择

2.5.2 凋落物的收集

2.5.3 植物群落与土壤的相关性

2.6 阔叶化改造与群落结构调控

2.6.1 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过程与机制

2.6.2 阔叶树促进生长和群落恢复

3 结果与讨论

3.1 主要森林群落类型划分

3.1.1 针叶林

3.1.2 针阔叶树混交林

3.1.3 常绿阔叶林

3.1.4 落叶阔叶林

3.1.5 常绿、落叶阔叶树混交林

3.1.6 山地矮林灌丛

3.1.7 竹林

3.1.8 经济林

3.1.9 小结

3.2 主要群落类型土壤特征分析

3.2.1 土层厚度与森林群落的相互影响

3.2.2 不同森林群落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

3.2.3 林龄对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4 针阔混交林的树种比例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3.2.5 森林群落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研究

3.2.6 森林凋落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3.2.7 小结

3.3 主要群落类型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

3.3.1 主要群落类型物种组成的变化

3.3.2 主要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3.3.3 小结

3.4 主要森林群落生物量动态规律

3.4.1 森林群落生物量模型的构建

3.4.2 森林生物量增长趋势

3.4.3 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生物量的时空格局

3.4.4 不同森林类型的碳储量

3.4.5 小结

3.5 主要森林群落凋落物能流变化

3.5.1 不同群落年凋落物量及组分

3.5.2 不同群落凋落物月变化和季节变化

3.5.3 凋落物量在地理气候区域间的差异

3.5.4 凋落物量与树木生长性状及群落特征的关系

3.5.5 凋落物量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3.5.6 小结

3.6 环境条件对群落特征的影响

3.6.1 分组

3.6.2 组内分析

3.6.3 组间分析

3.6.4 小结

3.7 森林植被动态变化分析

3.7.1 主要森林群落类型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

3.7.2 浙江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3.7.3 浙江森林植被三时段遥感分类结果精度

3.7.4 小结

3.8 群落结构调控技术研究

3.8.1 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过程及其机制分析

3.8.2 阔叶树促进生长和群落恢复

3.8.3 演替系列现状群落的抚育管理措施

3.8.4 顶极群落常绿阔叶林的恢复策略

3.8.5 小结

4 结论、创新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特色与创新点

4.3 研究展望

5 参考文献

附录1:本论文中出现的植物中文与拉丁名对照表

附录2:项目调查与试验林林相图

附录3:个人简介

附录4:导师简介

附录5: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著作,取得的成果和主持的在研项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2

参考文献

  • [1].大兴安岭南段阔叶林乔木死亡动态与生态系统响应[D]. 曾楠.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 [2].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评价研究[D]. 郑世群.福建农林大学2013
  • [3].广西罗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林地碳储量的变化研究[D]. 陶玉华.中央民族大学2012
  • [4].浙江省常绿阔叶林的生态学研究[D]. 余树全.北京林业大学2003
  • [5].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碳储量定量估测[D]. 付尧.北京林业大学2016
  • [6].福建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D]. 王艳霞.福建农林大学2010
  • [7].南亚热带典型人工林碳储量研究[D]. 刘恩.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 [8].浙江省生态公益林主要群落结构的比较研究[D]. 袁位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
  • [9].徐州石灰岩山地退化植被特征及恢复重建研究[D]. 陈平.南京林业大学2010
  • [10].木本能源植物黄连木单株选择、类型划分与群落调查研究[D]. 吴志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

相关论文

  • [1].北京市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崔一梅.北京林业大学2008
  • [2].浙江省生态公益林主要群落结构的比较研究[D]. 袁位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
  • [3].公益林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研究[D]. 李卫忠.北京林业大学2003
  • [4].浙江省常绿阔叶林的生态学研究[D]. 余树全.北京林业大学2003
  • [5].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收支评估[D]. 赵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4
  • [6].森林生物多样性理论与方法研究及应用[D]. 陈梦.南京林业大学2005
  • [7].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与可持续经营研究[D]. 严会超.中国农业大学2005
  • [8].基于3S技术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研究[D]. 刘健.北京林业大学2006
  • [9].北京山区油松侧柏生态公益林抚育效果研究[D]. 贾忠奎.北京林业大学2005
  • [10].北京市生态公益林经营类型划分体系研究[D]. 豪树奇.北京林业大学2008

标签:;  ;  ;  ;  ;  ;  ;  ;  

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群落结构特征及其调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