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区“那达慕”的传承与保护 ——以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2006年“那达慕”为个案

草原牧区“那达慕”的传承与保护 ——以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2006年“那达慕”为个案

论文摘要

本文选取典型的草原牧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作为田野考察的地点,以首批入选“国家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那达慕”节日为研究对象,以田野考察为主,结合文献学方法和口述史方法探究了草原牧区“那达慕”在现代语境下的存在状态、与牧区民俗生活的关联和当前的传承状况,通过对其传承方式和传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分析,试图为更好地保护、发展草原牧区“那达慕”节日探讨解决问题的现实途径。正文包括绪论和四个章节。绪论部分交待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与选题相关的研究概况、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第一章通过对东乌珠穆沁旗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介绍,分析了牧区“那达慕”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并通过对东乌旗那达慕节日的个案考察交待牧区那达慕的内容和特点。第二章主要论述了那达慕节日起源于敖包祭祀仪式,并通过对“那达慕”三项竞技项目的演绎过程和相关习俗活动的介绍,分析了“那达慕”节日在牧区文化构建中的作用和功能。第三章通过对“那达慕”三项竞技项目和敖包祭祀仪式传承方面的论述,探讨了在现代语境下“那达慕”的传承方式和传承现状。第四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结合田野考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草原牧区“那达慕”在传承和保护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现实途径。本选题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首先,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说,一,本文可以为研究蒙古族节日民俗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因为本文掌握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第一手的田野调查资料,研究的是草原牧区的传统节日,因此具有民族民俗文化研究意义。二,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的组成,节日文化也应该是多元的,“那达慕”作为草原游牧文化的组成部分,为节日文化的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其次,从民俗文化的应用角度来说,本选题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研究蒙古族的节日民俗,目的是捕捉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因为草原、牧民、仪式,构成“那达慕”的核心因素,研究“那达慕”的传承和保护实际上是要解决草原文化和草原生态问题。所以本文在文化多样性发展和草原文化保护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对节日民俗的保护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况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第一章 个案研究地点—东乌珠穆沁旗
  • 第一节 东乌珠穆沁旗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 一、生态环境
  • 二、历史及人文环境
  • 第二节 东乌珠穆沁旗"那达慕"概述
  • 一、2006年建旗50周年"那达慕"个案调查
  • 二、敖包祭祀及"那达慕"
  • 第二章 "那达慕"与牧区民俗生活
  • 第一节 "那达慕"的产生与敖包信仰
  • 一、蒙古人的敖包祭祀
  • 二、"那达慕"节日的形成及其特点
  • 第二节 "那达慕"的核心价值符号—"男儿三艺"
  • 一、力与智的统一—搏克
  • 二、速度和耐力的较量—赛马
  • 三、技艺的考验—射箭
  • 第三节 "那达慕"与牧区文化的构建
  • 一、人与人的和谐
  •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三章 现代语境下牧区"那达慕"的传承
  • 第一节 那达慕三项竞技的传承
  • 一、搏克手的职业化
  • 二、马文化的传承
  • 三、射箭的复苏
  • 第二节 仪式的传承
  • 一、祭祀仪式的传承
  • 二、其他仪式的传承
  • 第四章 牧区"那达慕"的保护
  • 第一节 "那达慕"保护存在的危机
  • 一、文化生态的危机
  • 二、旅游经济的冲击
  • 第二节 "那达慕"保护的对策
  • 一、对传承主体的保护
  • 二、对"那达慕"节日本身的保护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田野考察图片
  • 附录二:马产业调查报告
  • 附录三:东乌珠穆沁旗著名搏克手巴雅尔巴特尔访谈记录
  • 附录四:西乌珠穆沁王爷敖包祭祀仪式主持喇嘛之一瑟德瓦访谈记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草原牧区“那达慕”的传承与保护 ——以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2006年“那达慕”为个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