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蒙古社会主义改造方式之一的公私合营牧场 ——以兴安盟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乌申一合嘎查为例

关于内蒙古社会主义改造方式之一的公私合营牧场 ——以兴安盟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乌申一合嘎查为例

论文摘要

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全面掌权并建立了共产党执政的革命政权。之后不久,共产党即对内蒙古牧区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它通过“合作化”和“公私合营式牧场”两种方式进行。本文主要以上述两种方式之一的“公私合营牧场”为选题,以兴安盟科右前旗乌兰毛都公私合营乌申一合牧场(Usun ehi talabai)为调查点,利用当事人的口述史和档案等资料,对该牧场自建场至并入到人民公社为止(1957-1966)的十年过程进行了叙述,并对牧场所有权之转移即“私有——公私合有——国有——又一次公私合有一一公有(人民公社)”等转移过程以及对经营管理权之变化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内蒙古的“公私合营牧场”,本来是为了体现“三不两利”政策而设定的,但因其所有权的“国有”、“公有”等不断的转移和决策权的被“独断”等原因,不但没有做到“两利”,反而为该牧场各方带来了收入分配不均和劳动力支配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并对当地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环境都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尤其为蒙古民族社会结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以及牧业技术等方面带来了断层。本文利用人类学研究方法和政治人类学相关概念以及结构主义理论,分析了内蒙古牧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现象,回顾了牧场历史及其经验和教训,引而探讨了在社会改革中国家权力所充当的角色和国家政权所发挥的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牧区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具有政治革命和经济改革性质的重大社会运动,它对牧区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分析和考察内蒙古公私合营牧场的这一历史进程,对了解和认识内蒙古的近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正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关于内蒙古社会主义改造方式之一的公私合营牧场 ——以兴安盟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乌申一合嘎查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