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思维理论论文-窦晓菡

形象思维理论论文-窦晓菡

导读:本文包含了形象思维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理教学,多元智能,地理形象思维能力,艺术生

形象思维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窦晓菡[1](2019)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艺术生地理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使多元智能理论更多的运用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作为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多种智能,这与当今社会人才要“全面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地理形象思维能力是由于地理学综合性的特点而对地理学习者提出的要求,是多元智能理论在地理学习中的具体体现,也是艺术生必备的智能。地理形象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准确迅速地获取地理图文信息后,在大脑中将信息进行处理整合,和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因此,地理教育改革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视为重点内容,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也应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着重培养高中艺术生的形象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充分了解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基础上,选取高中艺术生为研究对象,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培养高中艺术生的地理形象思维能力这一课题。通过分析高中艺术生的认知发展状况和地理学科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认为地理教学中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形象思维能力,而培养艺术生的地理形象思维能力是落实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感官教学理论和有意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采取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了解当前高中艺术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发现艺术生大多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且缺乏自信心,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最后本文得出结论,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创新目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同时还能提高艺术生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在以学生为本、以现实为依据、语言与思维相结合、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智能划分,研究制定了培养艺术生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八条途径,分别是地图教学策略、绘制思维导图策略、地理实验教学策略、直观教具演示策略、合作学习策略、语言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策略和学习反思策略。(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0)

李逸津[2](2019)在《俄苏文论形象和形象思维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吸纳与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文论向以"情志"为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由于俄苏文艺理论的传入,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的文学理论教科书,都把"形象"作为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并把"形象"规定为"社会生活图画"。进入新时期后,学界开始对来自俄苏的"形象"概念定义提出质疑,并提出许多关于"形象"的"新"定义。究其原因,是囿于"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这一俄苏文论传统见解的阈限。今天应回归"形象"一词的本来意义,即"人生图画"。"形象思维"理论自20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在60—80年代曾引起激烈的争论,但这种争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政治意义大于学术意义。由于形象思维理论本身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疑点,到20世纪末已从中国文学理论中悄然淡出。(本文来源于《厦大中文学报》期刊2019年00期)

黄念然,刘芳[3](2019)在《新时期“形象思维”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形态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形象思维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重要论题。新时期中国文艺学界围绕形象思维存在与否及是否具有普遍性、形象思维的工具、形象思维的基础、形象思维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关系、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论争与探索,并形成了叁种具有鲜明时代特点与中国特色的理论建构:朱光潜的以"实践活动"为理论核心的形象思维本质论、王元化的以"知性分析"为理论核心的形象思维活动规律论以及李泽厚的以"情感积淀"为理论核心的形象思维活动机制论。这些理论建构对当时流行的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反映论进行了理论反拨,也进一步深化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对形象思维问题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中国化探索起到了正面的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林晓芝[4](2018)在《论我国“形象思维”文艺理论概念的生成与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形象思维"本质上属中国本土学术概念,由我国文艺理论家本着论证艺术思维独特性的目标,以中华文艺美学为内核,吸收、改造苏俄形象思维观点建设而成。"形象思维"强调艺术思维独特性,契合20世纪部分文艺工作者抵抗极左文艺路线、维护艺术独立与自由的需要,成为他们探索艺术的认识价值、揭示艺术活动特殊规律的最重要理论工具。"形象思维"概念内涵的转变,是推动相关理论史发展的关键因素。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前,"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对立概念,因而在两次大讨论中,二者的关系问题成为研究重点。80年代中期之后,"形象"的内涵转化为强调主客体融合,与"意象"概念重合,并被后者部分取代。人们用"意象"概念对艺术思维工具进行更精确的描述,对文学形象的语符转化问题进行更细致的分析,进一步深入地揭示了艺术思维的独特规律,沿续并升华了形象思维理论。(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温玉林[5](2017)在《如何用形象思维理论进行小学作文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前的作文教学往往强调作文要列提纲,但是从大多数人作文教学的经验来看,很少有学生按照提纲来写作文。因为提纲写作是抽象思维的写作,而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较弱,这就有一个问题,如何利用形象思维来指导学生进行作文教学?一如何利用形象思维来进行作文教学,首要的问题就是作文教学中始终要伴随着形象的处理。形象思维是"通过‘象’来构成思维流程的",因此老师和学生教学双方的处理必须始终伴随(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与研究》期刊2017年29期)

林晓芝[6](2017)在《论中国古代形象思维文艺理论对创新思维研究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形象思维研究是认识创新思维有效且必要的途径。我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之辨"使"艺术家的思想必须借助形象才能精妙地表达"成为共识;"神思"文学构思理论将"形象"视为文学构思的核心工具,并细腻地阐释了其过程,二者在事实上构成了对民族创新思维的描述与总结。二十世纪叁十年代,文艺理论家吸收西方相关理论,采用思辨的方法,将古代形象思维文艺理论探讨推上了思维科学层面。中国古代形象思维文艺理论对中华民族创新思维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学术问题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高俊涛[7](2016)在《另辟蹊径,化解难题——例谈形象思维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论教学是深奥枯燥的代名词,也是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的弱项。在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学习中如何才能提高中小学生的兴趣,甚至让他们乐在其中?采用形象思维法是破解该难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31期)

付刚[8](2015)在《“形象思维”理论本土化的生成与异变机制——以别林斯基的文本阐释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形象思维理论,曾经引起当代中国学术界广泛讨论。通行观点认为别林斯基是"形象思维"理论的首倡者,但相关文献表明,别林斯基"诗是寓于形象的思维"的论断,其实不过是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一种俄国表述方式,并未提出新见。而别林斯基对形象思维理论发展的重要贡献,则在于继承了西方文论中重视想象力的艺术传统,并以自己"平民知识分子"身份以及文学批评实践,消解了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化影响,使"形象思维"具有了复杂的文艺性与歧义性。而中国当代形象思维理论的文学化倾向与实践性,又与理论的本土化惯性及古远的"观物取象"认知实践有关,在理论传播与接受中的有意误读,特别是适合政治结构功能需要的剪接组合,使形象思维理论的生成与阐释实践显现出特定时代因素的深在影响。(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5年12期)

钟名诚[9](2015)在《朱光潜实践美学视阈下的形象思维理论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史上发生过两次规模较大的关于形象思维理论的论争,作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大家的朱光潜主要参与了第二次论争。在此次论争中,朱光潜依据毛泽东《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的形象思维理论为出发点,基于实践美学视阈下的思考,阐明了其形象思维理论的主要观念,提出了形象思维理论"诗性智慧"的审美内蕴,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形象思维理论体系。(本文来源于《南京晓庄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安静[10](2015)在《形象思维从俄苏到中国传入期的理论内涵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形象思维的理论内涵从别林斯基的首次提出到法捷耶夫的阐释应用已经发生了诸多转变。形象思维在20世纪叁四十年代传入我国时,恰逢我国现代文学的定义从"文学革命"走向"革命文学",特定的时代语境对形象思维的转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这一段历史并没有引起我国学界的足够重视。文章对这一段历史进行梳理,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5年08期)

形象思维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传统文论向以"情志"为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由于俄苏文艺理论的传入,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的文学理论教科书,都把"形象"作为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并把"形象"规定为"社会生活图画"。进入新时期后,学界开始对来自俄苏的"形象"概念定义提出质疑,并提出许多关于"形象"的"新"定义。究其原因,是囿于"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这一俄苏文论传统见解的阈限。今天应回归"形象"一词的本来意义,即"人生图画"。"形象思维"理论自20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在60—80年代曾引起激烈的争论,但这种争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政治意义大于学术意义。由于形象思维理论本身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疑点,到20世纪末已从中国文学理论中悄然淡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形象思维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窦晓菡.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艺术生地理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李逸津.俄苏文论形象和形象思维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吸纳与改造[J].厦大中文学报.2019

[3].黄念然,刘芳.新时期“形象思维”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形态的建构[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

[4].林晓芝.论我国“形象思维”文艺理论概念的生成与演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温玉林.如何用形象思维理论进行小学作文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

[6].林晓芝.论中国古代形象思维文艺理论对创新思维研究的意义[J].学术问题研究.2017

[7].高俊涛.另辟蹊径,化解难题——例谈形象思维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理论教学中的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6

[8].付刚.“形象思维”理论本土化的生成与异变机制——以别林斯基的文本阐释为例[J].学术交流.2015

[9].钟名诚.朱光潜实践美学视阈下的形象思维理论探索[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5

[10].安静.形象思维从俄苏到中国传入期的理论内涵变迁[J].社会科学战线.2015

标签:;  ;  ;  ;  

形象思维理论论文-窦晓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