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电磁脉冲与有孔矩形腔耦合及地下强电线与地下管线之间互感系数相关研究

强电磁脉冲与有孔矩形腔耦合及地下强电线与地下管线之间互感系数相关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电子技术越来越朝着高频、高速、高灵敏度、高可靠性、多功能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导致了现代电子设备产生和接受电磁干扰的几率大大增加。电磁兼容一般指电气及电子设备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能执行各自功能的共存状态,是设备、系统的重要质量指标,也是保障系统工作效能和提高系统可靠性的重要因数。普遍受到各国工业界、研究机构和军事部门的高度重视,被各国确认为电子产品的强制认论证重要组成部分。屏蔽被认为解决电磁兼容问题主要三大手段之一,而备受关注。外界强电磁脉冲与系统相互作用耦合的途径主要有“前门”耦合和“后门”耦合。耦合研究是弄清系统效应和系统在强电磁环境下加固技术的关键问题。本论文针在空腔、腔体内布置印刷电路板(PCB板)、腔体内安装金属支架三种情况下,分别对外界强电磁脉冲与腔体壁上的孔缝之间耦合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数值分析;针对地下强电线(如电力线)传输的电压愈来愈高,地下管线(如通信线)愈来越多,强电线对管线的干扰越来越严重。本文对强电线与地下管线相互干扰的重要参数(即互感系数)进行物理分析和计算公式化简。上述方面本文已取得了主要创新点及研究成果如下:1.介绍了Robinson,M.P等人有孔矩形腔传输线模型的基本理论及计算有孔矩形腔体屏蔽效能的计算公式。针对上述孔缝计算公式没有考虑到入射电磁脉冲极化方向,在此基础上本文完整分析和推倒入射强电磁脉冲为任意极化方向条件下,屏蔽腔体屏蔽系数计算公式并给于物理解释。通过对解析计算与数值仿真分析了孔缝大小、孔缝位置、孔缝的形状、孔阵中孔缝之间的距离、外界电磁脉冲的极化方向等因素对腔体屏蔽效能的影响,提出多项针对屏蔽腔腔加固设计技术的结论。2.运用电磁场在屏蔽材料表面损耗结论,针对耦合进入腔体电场能量主要集中在腔内谐振频率附近构成对屏蔽腔内的电子系统危害,本文通过在屏蔽腔内壁上涂敷针对谐振频率的有损耗人造电介质涂层,实现了在相同电介质厚度条件下对该谐振频率最佳的抑制效果。3.针对屏蔽腔体是为保护电子系统而设计,本文运用电磁场理论完整分析和推倒出在屏蔽腔体内安装印刷电路板(PCB板)条件下,有孔屏蔽腔体内屏蔽系数计算公式。通过对上述有孔屏蔽腔内屏蔽系数解析计算与数值仿真一致表明:印刷电路板的损耗作用能明显改善腔体谐振频率附近屏蔽效能,同时说明腔体的谐振频率对印刷电路板上的电子系统影响最大。4.针对屏蔽腔体内通常安装金属板或金属支架情况,本文运用电磁场波导理论,分析和推倒在腔体内安装金属板或金属支架条件下,屏蔽腔体内屏蔽系数计算公式。通过解析计算与数值仿真一致表明:金属板在腔体内的大小、数量、位置可以明显改变腔体的谐振频率。因耦合进入腔体电场能量主要集中在腔内谐振频率附近,这对为保护电子系统而进行屏蔽腔设计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但腔内的金属板不能改变腔体内整体屏蔽系数。5.针对地下强电线对地管线干扰越来越严重,原有解决两条地下电缆之间互感系数计算公式包含由特殊函数(如Neumann函数、Struve函数)的无穷积分计算。本文将特殊函数展开适当取项,得出简化计算公式,由于简化公式内没有特殊函数的计算和复杂的函数积分,故该公式的运用是比较简便,并在极端条件下对公式进行了验证,可供工程设计计算参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电磁兼容研究概述
  • 1.1.1 电磁兼容的概念
  • 1.1.2 国内外电磁兼容研究的发展概况
  • 1.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3 本文的创新点如下
  • 第二章 电磁脉冲研究现状及屏蔽
  • 2.1 电磁场研究方法概述
  • 2.1.1 电磁场数值分析方法
  • 2.2 国内外对电磁脉冲研究的发展概述
  • 2.2.1 强电磁脉冲耦合效应及研究方法概论
  • 2.2.2 电磁脉冲孔缝耦合研究结论概述
  • 2.3 有孔屏蔽腔电磁场能量的传输途径
  • 2.3.1 "前门"耦合
  • 2.3.2 "后门"耦合
  • 2.4 电磁屏蔽的定义和作用原理
  • 2.4.1 屏蔽效能的定量评价
  • 2.4.2 主动屏蔽和被动屏蔽
  • 2.4.2.1 主动屏蔽原理
  • 2.4.2.2 被动屏蔽原理
  • 2.5 屏蔽效能与源特性之间的关系
  • 第三章 有孔薄矩形腔屏蔽效能传输线理论分析
  • 引言
  • 3.1 传输线理论
  • 3.1.1.典型的分布参数系统
  • 3.1.2.传输线的物理模型和电报方程
  • 3.2 孔缝薄金属矩形腔屏蔽效能传输线分析
  • 第四章 有孔薄矩形空腔屏蔽效能影响因素的分析
  • 4.1 引言
  • 4.1.1 静电放电电磁脉孔缝耦合的物理模型
  • 4.2 单孔模型计算仿真结果及分析
  • 4.2.1 腔体内的位置因素
  • 4.2.2 大、小孔缝因素
  • 4.2.3 屏蔽腔体大、小因素
  • 4.2.4 平面电磁波任意极化方向时情况
  • 4.3 孔阵模型计算仿真结果及分析
  • 4.3.1 当孔缝之间的距离较远时
  • 4.3.2 当孔缝之间的距离较近时
  • 4.3.2.1 孔缝之间的距离比较
  • 4.4 改进的ROBISON模型
  • 4.4.1 Farhana Ahmad Po'ad等人模型
  • 4.4.1.1 Farhana Ahmad Po'ad模型传输线理论
  • 4.4.1.2 通过对Farhana Ahmad Po'ad等人传输线模型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4.4.1.2.1 验证Farhana Ahmad Po'acl等人传输线理论的有效性
  • 4.4.1.2.2 腔体内的位置因数
  • 4.4.1.3 入射电场极化方向因数
  • 4.4.1.4 屏蔽腔的大小因数
  • 4.4.1.5 屏蔽腔的孔缝大小因数
  • 4.4.2.6 屏蔽腔的孔缝数量因数
  • 4.4.2 The T.Konefal model模型
  • 4.4.2.1 The T.Konefal model模型理论
  • 4.4.2.2 通过对T.Konefal等人传输线理论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4.5 对谐振腔内谐振频率抑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装有物体有孔薄矩形腔体屏蔽效能
  • 5.1 装有印刷电路板(PCB)的屏蔽效能研究
  • 5.1.1 装有印刷电路板单孔矩形腔理论模型
  • 5.1.2 装有印刷电路板单孔矩形腔模型计算仿真结果及分析
  • 5.1.2.2 孔缝大小
  • 5.1.2.3 PCB板大小
  • 5.1.2.4 平面电磁波任意极化方向时情况
  • 5.1.3 装有印刷电路板孔阵矩形腔模型计算仿真结果及分析
  • 5.1.3.1 传输线法基本原理
  • 5.1.3.2 装有PCB板的孔阵模型计算仿真结果及分析
  • 5.2 装有金属板的屏蔽效能研究
  • 5.2.1 装有金属板的屏蔽效能传输线法基本原理
  • 5.2.2 装有金属板模型计算仿真结果及分析
  • 5.2.2.1 金属板的大小
  • 5.2.2.2 金属板距离腔体左边远近
  • 5.2.2.3 装有金属板腔体距离孔缝远近
  • 5.2.2.4 屏蔽腔孔缝大小因数
  • 5.2.2.5 相同面积的孔阵与孔缝因数
  • 5.2.2.6 金属板的数量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地下强电线与地下管线之间互感系数研究
  • 6.1 概述
  • <sub>的特殊函数解'>6.2 互感系数M<sub>的特殊函数解
  • 6.2.1 互感系数模型的建立
  • 6.2.2 大隔距地下电缆芯线地回路之间互感系数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本文研究的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安全与电磁兼容》2019年总目录[J].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19(06)
    • [2].电磁兼容国家标准目录(2019)[J].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19(06)
    • [3].《安全与电磁兼容》2020年征订单[J].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19(06)
    • [4].电磁兼容国家标准目录(2019)[J].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20(01)
    • [5].破壁料理机电磁兼容质量责任判定[J]. 质量与标准化 2020(Z1)
    • [6].《安全与电磁兼容》2020年征订单[J].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20(02)
    • [7].医用电气设备电磁兼容发射试验常见问题探讨[J]. 医疗卫生装备 2020(07)
    • [8].电磁兼容国家标准目录(2020)[J].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20(03)
    • [9].《安全与电磁兼容》2020年征订单[J].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20(03)
    • [10].电磁兼容检测与优化探析[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0(13)
    • [11].《安全与电磁兼容》2020年征订单[J].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20(04)
    • [12].电磁兼容国家标准目录(2020)[J].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20(04)
    • [13].按摩器产品电磁兼容质量检测及风险分析[J]. 电子质量 2020(09)
    • [14].《安全与电磁兼容》2019年征订单[J].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18(06)
    • [15].电磁兼容的发展趋势[J].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19(01)
    • [16].舰船总体电磁兼容方法研究[J]. 舰船电子工程 2019(04)
    • [17].电磁兼容测试技术研究[J]. 中国新通信 2019(06)
    • [18].电磁兼容在打印机产品中的测试与研究[J]. 广东科技 2019(05)
    • [19].《安全与电磁兼容》2019年征订单[J].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19(02)
    • [20].《安全与电磁兼容》2019年征订单[J].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19(03)
    • [21].《安全与电磁兼容》2019年征订单[J].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19(04)
    • [22].《安全与电磁兼容》[J].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19(05)
    • [23].《安全与电磁兼容》2018年征订单[J].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17(06)
    • [24].《安全与电磁兼容》2018年征订单[J].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18(01)
    • [25].电磁兼容检测与优化研究[J]. 技术与市场 2018(04)
    • [26].《安全与电磁兼容》2018年征订单[J].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18(02)
    • [27].《安全与电磁兼容》2018年征订单[J].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18(03)
    • [28].探索电磁兼容的科学性发展方向[J].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18(03)
    • [29].《安全与电磁兼容》2018年征订单[J].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18(04)
    • [30].电磁兼容通用基础类国家标准目录(2016)[J].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16(05)

    标签:;  ;  ;  ;  ;  

    强电磁脉冲与有孔矩形腔耦合及地下强电线与地下管线之间互感系数相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