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矢量成像定量评价心肌病左心长轴功能的研究

速度矢量成像定量评价心肌病左心长轴功能的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扩张型心肌病(DCM)同缺血性心肌病(ICM)在临床上都可表现为心脏扩大(左心室和/或右心室)、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栓塞。在超声心动图上两者的鉴别主要在于前者室壁运动常呈普遍性减弱,而后者室壁运动常呈节段性减弱。但普通二维超声心动图只能估测整体心脏运动,不能有效地评价局部心肌运动。新近发展起来的速度矢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克服了角度依赖性及周围心肌的牵拉和心脏整体运动的干扰,能准确有效地评价局部心肌功能。国内外尚无用VVI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局部心肌的长轴功能的研究报道。目的:应用VVI技术定量检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和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各节段的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与正常人比较观察其变化特点;观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正常人心肌左心室各节段长轴功能的变化趋势;探讨VVI技术在鉴别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左心室长轴收缩和舒张功能无创估测中的价值。对象及方法:2006~2007年在我院心内科门诊追踪观察与治疗或住院的、完全符合诊断标准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30例;按性别、年龄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匹配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30例;按性别、年龄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相匹配的正常人30例。凡既往有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史,经检查有糖尿病、甲状腺疾病、代谢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营养不良、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者,有酗酒和毒物接触史者,处于围生期者均排除在外。用VVI技术分别测量16节段心肌长轴上三组指标:Ⅰ—收缩期峰值速度(SVmax)、收缩期峰值应变(SSmax)、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SRmax);Ⅱ—舒张期峰值速度(DVmax)、舒张期峰值应变(DSmax)、舒张期峰值应变率(DSRmax);Ⅲ—速度达峰时间(PTV)、应变达峰时间(PTS)、应变率达峰时间(PTSR);每一指标均取一个心动周期。结果:正常组收缩期和舒张期心肌长轴方向的峰值运动速度在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呈现减小趋势,峰值应变及应变率在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无明显差异,而且速度达峰时间、应变及应变率达峰时间在16个节段的一致性较好。DCM组心肌长轴方向收缩期和舒张期的Vmax、Smax及SRmax在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变化趋势与正常组相似,但各节段测值均显著减低,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DCM组PTV、PTS及PTSR在16个节段的一致性也较好,但各节段测值均延长,差异有显著意义(PTS,p<0.05:PTV及PTSR,p<0.01)。ICM组心肌长轴方向收缩期和舒张期的Vmax、Smax及SRmax与正常对照组相应节段相比较都显著减低(p<0.01),但SRmax、Smax在侧壁基底段和后壁基底段的值较余节段显著增大(p<0.05),ICM组PTV、PTS和PTSR在16个节段的一致性较差。结论:DCM患者和ICM患者的舒缩功能均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减退,但DCM组呈弥漫性减低,而ICM组舒缩功能存在节段差异性。DCM患者各参数的变化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同,而ICM患者因受缺血节段和缺血程度的影响,各参数变化无一定规律。VVI技术的应用能够客观、准确的发现患者长轴方向心肌运动功能的微小变化,为心肌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无创的、可靠的定量工具,相信随着对应变率这一参数特性的了解和对VVI技术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使其得到进一步完善,不久后该技术将会广泛运用于临床工作中。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常规超声心动图测值的比较
  • 3.2 心动周期中各组曲线特点
  • 3.3 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峰值应变及应变率的比较
  • 3.4 心肌舒张期峰值速度、峰值应变及应变率的比较
  • 3.5 峰值时间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鉴别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的重要性
  • 4.2 VVI 技术检测心脏局部心肌功能的优越性
  • 4.3 VVI 技术检测心脏局部心肌功能的可行性
  • 4.4 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速度矢量成像定量评价心肌病左心长轴功能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