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身份的追寻 ——《所罗门之歌》中主要人物分析

文化身份的追寻 ——《所罗门之歌》中主要人物分析

论文摘要

20世纪中后期美国黑人的生存状态呈现出平和的表象,但表象之下掩盖的美国黑人问题却更加隐蔽也更加根本,美国作家都从不同的侧面去表现、关注这些矛盾,并试图从自身寻求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莫里森就是表现美国社会黑人问题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而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成为继《土生子》和《隐形人》之后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本文力图从文化身份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并以此透视莫里森对美国社会黑人问题的认识和探索。本文按照斯图尔特·霍尔在《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中的划分,把美国黑人列入“散居的美国非裔族群”,同时借助衣俊卿“日常生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文本分析应用方面的可行性,以“文化身份”重建为立足点,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对《所罗门之歌》中体现出的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追寻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以美国黑人的日常生活作为研究黑人问题和莫里森的切入点,因为衣食住行、家庭、闲聊、游戏等日常生活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的背后又无不标识出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族群的文化特征,是认识这个族群的历史、精神、文化的途径。按照上述研究方法和角度,本文认为《所罗门之歌》关注了美国黑人在美国社会生活中被边缘化的生存状态,探讨了美国黑人面对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文化身份的构建。也可以发现莫里森聚焦于美国黑人及其社会生活,力图通过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描述和思考透视美国黑人的历史、精神、文化和集体记忆,进而重新定位黑人在美国社会的位置,帮助美国黑人寻找精神和生活的安居之地。本论文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托尼·莫里森的文坛地位,梳理了国内外批评界对莫里森作品尤其是对《所罗门之歌》的评论,并对《所罗门之歌》作了简要介绍,由此提出本论文的中心论题和研究意义。第二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重点介绍文化及文化身份的定义,追溯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缺失的历史原因,并简单阐述美国黑人文学对黑人文化身份的精神探寻。第三章通过对麦肯·戴德一世,麦肯·戴德二世和吉他这三个人物的生活描述,指出美国北方不是黑人的天堂,而摒弃黑人民族文化,被白人主流文化异化的生活并不幸福,他们只能以悲剧收场。第四章深入分析了小说主要人物奶娃在派拉特和瑟斯两位女性的指导下,借助南方寻宝的经历而获得新生,重建文化身份的成长历程,揭示出美国黑人唯有重建文化身份才能走出生活困境,寻找“诗意”的栖居地。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回顾全文,重申从文化身份角度解读《所罗门之歌》的意义,同时也指出虽然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没有找到黑白文化如何融合的最终答案,但为美国黑人问题的继续探索树立了路标。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An Introduction to Morrison
  • 1.2 An Introduction to Song of Solomon
  • 1.3 Literature Review
  • 1.3.1 The Latest Findings at Abroad
  • 1.3.2 The Latest Findings at Home
  • 1.4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and the Thesis Statement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ultural Identity
  • 2.1 Culture and Cultural Identity
  • 2.1.1 Definition of Culture
  • 2.1.2 Defini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 2.2 Historical Cause of Lack of Blacks’ Cultural Identity
  • 2.2.1 Origin of the Issue of Black American Identity
  • 2.2.2 Blacks’ Struggle Between Independence War and Civil War
  • 2.2.3 Blacks’ Circumstanc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of the 20th Century
  • 2.3 Black American Literary Spiritual Quest for Cultural Identity
  • 2.3.1 Abolition Literature
  • 2.3.2 Black Harlem Renaissance Literature
  • 2.3.3 Black Women Writers’ Reflection to Self after the 1960s
  • Chapter Three Alienated World
  • 3.1 Disillusion of “North Dream”
  • 3.1.1 The Smash of Imagined World
  • 3.1.2 The Loss of Realistic World
  • 3.2 Alienation of “Waking Life”
  • 3.2.1 Homelessness—The Cost of Self-decolorization
  • 3.2.2 Violence—The Imitation of White
  • Chapter Four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 4.1 The Trauma of Lack of Cultural Identity
  • 4.1.1 Significance of Name
  • 4.1.2 Source of the Macon Deads’ Surname
  • 4.1.3 The Message Behind the Name of “Milkman”
  • 4.2 Objective Guides for the Pursuit of Cultural Identity
  • 4.2.1 Pilate—Pilot of Flight
  • 4.2.2 Circe—Beacon of Advance
  • 4.3 Subjective Efforts for the Pursuit of Cultural Identity
  • 4.3.1 Milkman’s Growing Ceremony
  • 4.3.2 Milkman’s Spiritual Awakening
  • 4.4 The Healing of Lack of Cultural Identity
  • 4.4.1 Flight—the Sig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 4.4.2 Coordinate—Self-cultural Identity Regained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析文化传统与女性主义对《所罗门之歌》经典价值的建构[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23)
    • [2].《所罗门之歌》中的话题对话及奶娃的成长之路分析[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01)
    • [3].空间理论下《所罗门之歌》中奶娃成长之旅解读[J]. 青年文学家 2020(15)
    • [4].《所罗门之歌》中的多元聚焦叙事模式分析[J]. 青年文学家 2017(17)
    • [5].《所罗门之歌》中“肚脐”的象征意义[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7(04)
    • [6].《所罗门之歌》中“绿色”的象征意义解读[J]. 青年文学家 2017(27)
    • [7].重审《所罗门之歌》的文化象征[J]. 芒种 2012(04)
    • [8].《所罗门之歌》之后殖民主义解读[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06)
    • [9].浅析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音乐特色[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11)
    • [10].从生态女权主义视角解读《所罗门之歌》[J]. 作家 2013(10)
    • [11].《所罗门之歌》中的文化错位和文化归位[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12].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的魔幻现实主义探究[J]. 青年文学家 2019(30)
    • [13].解析《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女性[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3(11)
    • [14].《所罗门之歌》中男性视角下的生态女性哲学[J]. 考试周刊 2012(09)
    • [15].美国新“黑人影片”与《所罗门之歌》的文化渊源分析[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03)
    • [16].浅谈《所罗门之歌》意指特色翻译[J]. 作家 2013(04)
    • [17].美国黑人的寻根文化在《所罗门之歌》中的体现[J]. 青年文学家 2013(10)
    • [18].《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思想意识的演变[J]. 作家 2008(04)
    • [19].《所罗门之歌》中奶娃面对生存困境的努力[J]. 商业故事 2017(14)
    • [20].重拾自我 追寻自由——《所罗门之歌》中的姓名文化[J]. 绥化学院学报 2020(11)
    • [21].《所罗门之歌》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5)
    • [22].《所罗门之歌》中“爱”的主题研究[J]. 现代交际 2018(01)
    • [23].探究黑人身份认同的困境——以《所罗门之歌》为例[J]. 英语广场 2017(01)
    • [24].简论《所罗门之歌》中的《圣经》原型[J]. 长城 2013(12)
    • [25].《所罗门之歌》与“黑人传统文化”[J]. 芒种 2014(02)
    • [26].从《所罗门之歌》看莫里森的双重“身份”[J]. 青年文学家 2014(27)
    • [27].浅析《所罗门之歌》中的悲剧元素[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2)
    • [28].对《所罗门之歌》中人际关系的探究[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11)
    • [29].《所罗门之歌》的黑人文化解读[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05)
    • [30].《所罗门之歌》中黑人文化的走向[J]. 戏剧之家 2016(14)

    标签:;  ;  ;  ;  

    文化身份的追寻 ——《所罗门之歌》中主要人物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