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养殖生物学论文-张家松,高春山,王桂芹,黄伟

仔养殖生物学论文-张家松,高春山,王桂芹,黄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仔养殖生物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细鳞鲴,养殖生物学,腐植物,去除率

仔养殖生物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家松,高春山,王桂芹,黄伟[1](2018)在《细鳞鲴养殖生物学及其对水环境的净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细鳞鲴(Xenocypris microlepis)养殖生物学研究和养殖水体水质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细鳞鲴为中下层鱼类,常以下颌角质缘刮取食物。幼成鱼主要摄食植物碎屑和藻类。鱼种对溶解氧的适应能力在4.5mg/L以上,对水温的适应能力为7-32℃,适宜水温是17-29℃。体长在10cm以下时生长缓慢。体长12cm以上生长加快。体长(L)与体重(G)关系为:G=2.9317×10~(-3)×L~(3.4032)。水质监测的总氮(TN)、总磷(TP)、氨氮(NH_4~+-N)、高锰酸钾指数(CODMn)、亚硝态氮(NO_2~–-N)、硝酸氮(NO_3~–-N)在池塘和水库去除率分别19.06%、4.84%、24.73%、0.86%、2.18%、18.62%与6.77%、2.06%、8.52%、0.37%、1.09%、6.74%,对养殖水质具有降低富营养化作用。(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5)

庹云,肖调义[2](2018)在《刺鲃养殖生物学研究概况与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属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俗称"娟鱼"、"阳鲣"等,广泛分布于长江、珠江、九龙江、闽江及海南岛水系等~([1-3])。刺鲃肉质肥嫩,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由于环境污染及过度捕捞,自然资源锐减,在南方许多河流中已经绝迹,鲜见其影。刺鲃作为个体较大的新兴淡水名优鱼类,有着重大的经济价值和养殖(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骆小年,徐忠源,韩如政,徐浩然,杜瑜[3](2016)在《唇养殖生物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唇是中国主要淡水经济鱼类之一,近几年成为人工养殖热点,文章从唇的生物学特性、唇的分类地位、唇的人工养殖技术、唇的遗传特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总结,提出了唇养殖生物学研究方向,以期为唇资源保护和养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王庆志,张明,滕炜鸣,周遵春,谭克非[4](2015)在《毛蚶养殖生物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是一种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受过度捕捞及生境破坏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其资源和产量大幅度下降。本研究中综述了毛蚶的生物学特性、人工繁育、生理生态和遗传学等相关研究概况,阐明了对毛蚶的栖息环境、繁殖周期、胚胎发育、人工养殖、生理生态、系统进化、种群分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研究可为开展毛蚶增殖放流、资源修复、人工养殖、遗传多样性保护等研究与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王芳[5](2015)在《亚东鲑若干养殖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东鲑(Salmo trutta)隶属于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鲑亚科(Salmoninae),系与褐鳟(Salmo trutta)同物异名,国内仅在西藏亚东地区有分布。本研究分别从分子生物学和养殖生物学方面对褐鳟日本品系和亚东鲑2个群体进行分析,为可持续地开展人工养殖以及物种种质资源的保护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在分子水平上,应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褐鳟日本品系和亚东鲑两个群体进行PCR扩增,根据基因型利用生物软件对各种遗传参数分析,进而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同时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序列分析起源。结果显示,褐鳟日本品系和亚东鲑均和欧洲的大西洋居群亲缘关系最近。微卫星结果表明,褐鳟日本品系和亚东鲑两个群体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10个和4~9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1304和3.8988;观测杂合度范围分别为0.3404~0.7128和0.1020~0.8776,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4671~0.7794和0.5216~0.7932;褐鳟日本品系群体中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680~0.7440,平均为0.5964,而亚东鲑群体的PIC为0.466~0.837,平均为0.5926。褐鳟日本品系群体有4个位点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P<0.05),亚东群体有7个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2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高,且群体之间存在中度分化。以褐鳟日本品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养殖密度梯度,对处于稚鱼期的日本品系褐鳟进行常规生长指标差异测定,综合分析养殖密度对其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共设置5个养殖密度组,即每个试验槽分别放养400、600、800、1 000、1 200尾,每组叁个重复。经过49 d的养殖试验,稚鱼体重从0.14 g长到1 g,结果表明: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日本品系褐鳟稚鱼的生长指标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其中最终体重、日增重、特定生长率及增重率均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日增重由(0.018±0.001)g下降为(0.013±0.001)g,降幅明显;净增重却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上升,且各养殖密度组之间差异性显着(P<0.05),这可能是由于高密度组种群个体基数较大。各密度组褐鳟日本品系稚鱼的生长表现为不等速性,但生长离散却没有加剧且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养殖密度对褐鳟日本品系稚鱼的存活率无显着影响。此外,测定了亚东鲑肌肉中常规成分、氨基酸含量及脂肪酸含量,评价了其营养价值。结果表明,亚东鲑肌肉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70.81%、22.63%、4.91%和1.80%。除色氨酸水解外,亚东鲑肌肉中17种氨基酸的总量为69.51%,其中必需氨基酸为28.86%,占氨基酸总量的41.52%,符合FAO/WHO标准中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为26.09%,其中谷氨酸的含量最高,占鲜味氨基酸总量的41.47%。亚东鲑肌肉的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和缬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为85.54。在亚东鲑肌肉中共检出12种脂肪酸,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38.32%,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38.98%,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总量达到12.31%。结果表明,亚东鲑肌肉氨基酸平衡性好,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5-06-30)

骆小年,梁旭方,周怡,袁勇超,易提林[6](2014)在《斑鳜养殖生物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又名石鳜、岩鳜、鳌花、花鲫子,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肌间刺,素有"淡水石斑"之美誉,深受国内及韩国、新加坡等地消费者欢迎,是我国重要淡水出口创汇鱼类之一。一般认为,斑鳜属鲈形目、鲈亚目、鮨科、鳜亚科、鳜属,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应隶属于鲈形目暖鲈科[1]。斑鳜是东亚特有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内陆水域、朝鲜半岛和越南[2],为朝鲜半岛鳜亚科唯一具(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尤宏争,郑艳坤,尤广超[7](2013)在《不同盐度对鱼类养殖生物学的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盐度对鱼类的分布、胚胎和性腺的发育、幼鱼和成鱼的摄食生长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研究养殖鱼类在不同环境中的最佳生长盐度及其耐受范围,对节省饵料、提高生长速度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渔业》期刊2013年03期)

黄瑞,张云飞,林旭吟,黄标武,陈武各[8](2012)在《近江蛏养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常规生物学测定、连续观察等方法对近江蛏(Sinonovacula rivularissp.nov.)外部形态、胚胎、幼虫和稚贝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近江蛏的贝壳形态与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相似,壳长与壳高之比值较缢蛏大,成体近江蛏(壳长60 mm以上)壳长与壳高之比平均为3.43±0.13,成体缢蛏(壳长60 mm以上)为3.16±0.12;近江蛏壳长(L)与壳高(H)的关系为:H=0.2691 L+1.6053(n=325),相关系数为0.9964;近江蛏繁殖期为10~11月,其胚胎、幼虫和稚贝发育过程与缢蛏基本相同.(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高淑娇[9](2012)在《淡水鲨鱼养殖生物学特性和健康养殖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淡水鲨鱼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性,以及淡水鲨鱼温流水养殖、混养模式和科学用药等健康养殖技术。(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科技》期刊2012年10期)

刘小亮[10](2012)在《蜥形副平牙鰕虎鱼(Parapocryptes serperaster)养殖生物学及人工繁殖技术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蜥形副平牙鰕虎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蜥形副平牙鰕虎鱼,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摄食生物学,繁殖生物学以及人工繁殖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蜥形副平牙鰕虎鱼对环境因子耐受性的研究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体重为(2.87±0.2g)的蜥形副平牙鰕虎鱼对红虫的最佳摄氏温度,结果表明,蜥形副平牙鰕虎鱼在26-28℃时摄食量最大,然后随温度的上升或者下降,摄食量都逐渐降低,根据多项式拟合曲线得知,最佳摄食温度为27.6℃;研究了96h内体重为(2.87±0.2g)的蜥形副平牙鰕虎鱼对低温的耐受性,结果表明,蜥形副平牙鰕虎鱼96h的半致死低温为10.78℃;研究了96h内体重为(2.87±0.2g)的蜥形副平牙鰕虎鱼对高盐的耐受性,结果表明蜥形副平牙鰕虎鱼96h的半致死高盐度为31.94,另外测定了体重为(2.87±0.2g)的蜥形副平牙鰕虎鱼在15℃、20℃、25℃、30℃时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蜥形副平牙鰕虎鱼的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窒息点则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2蜥形副平牙鰕虎鱼摄食生物学的研究使用红虫、虾料、鱼肉、热带观赏鱼饲料、鱼料等饲料投喂,观察了蜥形副平牙鰕虎鱼对不同饵料的选择性、摄食频率和增重效果、以及对不同粒径虾料的摄食结果。实验表明:①蜥形副平牙鰕虎鱼对饵料的选择按从大到小排列为:红虫>观赏鱼料>虾料>鱼料>鱼肉,由此可以初步判断红虫是蜥形副平牙鰕虎鱼的优选饵料。②蜥形副平牙鰕虎鱼在19:00时,摄食量最大,摄食最活跃,即蜥形副平牙鰕虎鱼在一昼夜中只有一个摄食高峰,摄食时间为黄昏型。③蜥形副平牙鰕虎鱼在饲喂红虫情况下,体重增加显着,鱼料、虾料和观赏鱼料对蜥形副平牙鰕虎鱼的增重水平也有显着作用,实验表明,正常摄食所投不同饵料的情况下,红虫对蜥形副平牙鰕虎鱼的生长优于其他饲料。④饲喂虾料粒径在20-30目时,蜥形副平牙鰕虎鱼对其摄食量最大,粒径大于20目或小于30目对蜥形副平牙鰕虎鱼的摄食均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3蜥形副平牙鰕虎鱼的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①雌雄鉴别体型:雌鱼短而粗,腹部膨胀较饱满,在繁殖季节尤为明显;雄鱼长而瘦,腹部无膨胀。泄殖孔:雌鱼泄殖孔为圆形,颜色鲜红,外突;雄鱼泄殖孔为叁角状,颜色淡红,通常贴于体表,轻压腹部时常翘起排尿。繁殖季节时,雌鱼泄殖孔红肿,若成熟度好,轻压腹部,雌鱼可从泄殖孔流出淡黄色卵粒,雄鱼则流出白色精液。②性比统计5月9日、5月30日两次捕捞的蜥形副平牙鰕虎鱼,共252尾,其中雌鱼134尾,占总数53.2%,雄鱼118尾,占总数46.8%,雌雄性比1.1:1。③繁殖力测定通过对若干蜥形副平牙鰕虎鱼抽样计数,测得体重在35-51g左右的个体怀卵量在25000-40000粒,平均怀卵量为31089粒/尾,平均相对怀卵量为700粒/g。④盐度对孵化率的影响设置盐度处理组0、3、6、9、12、18、24,统计不同盐度下蜥形副平牙鰕虎鱼的孵化率,结果表明当盐度为0时,受精卵胚胎几乎不发育,孵化率为2%;盐度在0-9时,孵化率呈上升趋势,其中盐度6时,孵化率最高,达到65%;盐度范围在9-24时,孵化率随盐度的升高迅速降低,当盐度≥24时,胚胎完全不发育,孵化率为0。由此可见,蜥形副平牙鰕虎鱼受精卵孵化的合适盐度为6-9。4蜥形副平牙鰕虎鱼胚胎发育的观察在26-28℃水温条件下,观察了蜥形副平牙鰕虎鱼胚胎发育过程,从受精卵到孵化出摸共经历52h,划分为以下7个阶段:受精卵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共描述了从受精卵到孵化出膜过程的22个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2-05-31)

仔养殖生物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属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俗称"娟鱼"、"阳鲣"等,广泛分布于长江、珠江、九龙江、闽江及海南岛水系等~([1-3])。刺鲃肉质肥嫩,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由于环境污染及过度捕捞,自然资源锐减,在南方许多河流中已经绝迹,鲜见其影。刺鲃作为个体较大的新兴淡水名优鱼类,有着重大的经济价值和养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仔养殖生物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家松,高春山,王桂芹,黄伟.细鳞鲴养殖生物学及其对水环境的净化作用[C].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2].庹云,肖调义.刺鲃养殖生物学研究概况与进展[J].水产科学.2018

[3].骆小年,徐忠源,韩如政,徐浩然,杜瑜.唇养殖生物学研究进展[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王庆志,张明,滕炜鸣,周遵春,谭克非.毛蚶养殖生物学研究进展[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5

[5].王芳.亚东鲑若干养殖生物学特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

[6].骆小年,梁旭方,周怡,袁勇超,易提林.斑鳜养殖生物学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14

[7].尤宏争,郑艳坤,尤广超.不同盐度对鱼类养殖生物学的影响研究进展[J].河北渔业.2013

[8].黄瑞,张云飞,林旭吟,黄标武,陈武各.近江蛏养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9].高淑娇.淡水鲨鱼养殖生物学特性和健康养殖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2

[10].刘小亮.蜥形副平牙鰕虎鱼(Parapocryptesserperaster)养殖生物学及人工繁殖技术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标签:;  ;  ;  ;  

仔养殖生物学论文-张家松,高春山,王桂芹,黄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