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根神经节端侧吻合对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实验研究

背根神经节端侧吻合对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随着精细的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水平,但其临床疗效和术后功能恢复并不理想。周围神经修复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保护神经元、提高神经再生速度和防治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延缓或发生了不可逆性损害均将影响肢体功能的康复,从而最终影响疗效。而肌肉的失神经萎缩的防治一直是手外科领域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难题。本实验通过建立失神经支配大鼠小腿三头肌模型,将背根神经节端侧吻合到大鼠胫神经上观察腓肠肌肌电生理变化、肌肉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研究其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中的作用。方法:用sd大鼠48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4只。实验组:腓肠肌失神经支配加背根神经节端侧吻合组,以1%硫喷妥钠(0.5ml/100g)行腹腔麻醉后仰卧固定,以C5,6为中心作颈后正中切口,显露左侧椎板及椎间关节,咬除C5 C6左侧椎板及部分关节突,暴露硬膜囊及脊神经根,以特制神经拉钩将脊神经后根及背根神经节向后略牵拉后切断,以显微剪剪断脊神经后根与椎孔及硬膜囊的连接,即完整取出背根神经节,取大鼠左下肢股后外侧切口,显露胫神经,并于其靠近入肌点处切断,近端翻转180度后固定于周围组织,将背根神经节远端端侧吻合到距离胫神经入肌点约0.5cm处,冲洗缝合伤口。对照组:腓肠肌单纯完全失神经支配组,对照组麻醉及手术入路同实验组,切断胫神经后,远近端翻转180度后分别进行固定,阻止神经间的自然生长。于术后4、8、12周各时间段,分别测定腓肠肌纤颤电位波幅,肌湿重,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判断肌萎缩的程度,并观察背根神经节中感觉神经元的变化。结果:术后4、8、12周取材时,背根神经节均可辨认,但与周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早期神经节变化小,易辨认,与周围组织粘连少,取材容易,后期神经节明显肿胀,似胶冻样质地,与周围肌肉相似且粘连严重,分离较困难,光光镜下,术后4、8、12周背根神经节切片中均见到存活的感觉神经元细胞,在横截面上这些存活的细胞位于神经节的周边浅表部,占周边的1/3至2/3,甚至近一圈不等,这些细胞的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或偏一侧,与400倍高倍镜下观察能见到核仁。腓肠肌纤颤电位在失神经支配后呈有规律的改变,术后第4、8周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第12周下降明显,实验组,对照组变化规律相似,但实验组纤颤电位的波幅均较对照组高,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4、8、12周,实验组的肌湿重、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恢复率随失神经支配时间延长呈进行性下降,但实验组肌湿重、肌细胞直径与截面积恢复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由特殊染色MASSON染色和HE染色可见,术后4、8、12周时,实验组肌纤维排列、胞体形态、胞浆着色均好于同期对照组,而胶原纤维增生的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本实验的结果说明,骨骼肌失神经支配12周内肌湿重,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进行性下降,纤颤电位波幅也随骨骼肌失神经支配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周围神经损伤后的3个月内,将背根神经节与已损伤神经端侧吻合后,感觉神经元能有效的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因此,对临床节前损伤的病例要争取在3个月内手术,这样就争取到了神经再生的关键时期。同时,将背根神经节与已损伤神经端侧吻合是一种更实用的新的在体实验模型,更好更实际的利用了背根神经节的保护作用,为临床上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值得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背根神经节端侧吻合对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萎缩的治疗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的影响[J]. 口岸卫生控制 2017(04)
    • [2].颈2、3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在颈源性头痛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03)
    • [3].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研究[J]. 名医 2020(06)
    • [4].富血小板血浆对兔腰背根神经节细胞凋亡的影响[J]. 安徽医药 2020(07)
    • [5].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中射频温度和电压对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的影响[J]. 重庆医学 2016(16)
    • [6].背根神经节射频热凝对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的影响[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5(01)
    • [7].对背根神经节双极手动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观察的回顾性分析[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6(06)
    • [8].转运蛋白在背根神经节参与调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研究[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7(06)
    • [9].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分离方法及电生理特征探讨[J]. 科技导报 2009(16)
    • [10].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背根神经节异位的临床疗效分析[J]. 颈腰痛杂志 2015(04)
    • [11].鸡胚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在体内培养的研究[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05)
    • [12].高糖对体外培养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影响的研究进展[J].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1(02)
    • [13].外周神经系统中背根神经节的研究进展[J]. 解剖科学进展 2015(05)
    • [14].瘙痒介质在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7(07)
    • [15].背根神经节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与神经性疼痛的研究进展[J]. 解剖学研究 2012(06)
    • [16].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 2018(07)
    • [17].高纯度大鼠胚胎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培养与鉴定[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4(03)
    • [18].逆神经走行方向探寻并摘取大鼠背根神经节的改进方法[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8(03)
    • [19].CT引导下脉冲射频胸背根神经节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6(05)
    • [20].背根神经节在体电生理记录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概述[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9(06)
    • [21].背根神经节双极手动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工程 2018(10)
    • [22].脉冲射频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新进展[J]. 颈腰痛杂志 2015(01)
    • [23].坐骨神经非冻结性冷损伤后背根神经节细胞的凋亡[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0(01)
    • [24].体外获得高纯度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原代培养[J].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09(03)
    • [25].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分析[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8(18)
    • [26].建立一种简便的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的建立[J]. 神经解剖学杂志 2014(02)
    • [27].移植坐骨神经大鼠相应背根神经节中生长相关蛋白43的表达[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18)
    • [28].小鼠后肢缺血再灌注后背根神经节超微结构的改变[J].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0(01)
    • [29].背根神经节在疼痛机制和治疗中的作用[J].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08(01)
    • [30].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及神经阻滞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和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9(06)

    标签:;  ;  ;  ;  ;  

    背根神经节端侧吻合对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