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结算双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国际结算双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摘要]国际结算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要双语核心课程,文章从教学内容分模块、分组学习和案例学习教学方法相结合及强化实验课教学和实践教学三方面将近两年对国际结算双语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阐述和总结,为高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际结算双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承担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国际结算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绝大多数高校都采取了双语教学的方式,既满足了当前对国际化经贸人才的需要,又积极与不断变化的国际结算惯例与规则接轨。

在传统的国际结算课程中,根据课程结构和课时安排,课程内容通常讲述国际结算概述、国际结算中的票据、主要结算方式(汇款、托收和信用证)和国际结算中的单据几大部分。但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和对经贸人才培养方式提出的新要求,惯常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作为一名长期担任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结算双语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对国际结算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不断提高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一、教学内容分模块

国际结算的学习,以国际贸易结算为核心,课程结构一般分为国际结算的概述、国际结算中的票据、国际结算的方式和国际结算的单据,其中国际结算方式一般讲述汇款、托收、信用证的传统结算方式。但随着国际业务的发展,进出口贸易中使用新的国际结算方式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针对新的国际结算方式的国际惯例纷纷出版以及对旧的国际惯例根据国际贸易的发展不断重新修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教师根据当前最新业务发展特点和国际结算新形势,将课程内容和重点进行了重新安排。

1.传统结算方式模块

汇款、托收和信用证三种传统支付方式一直是国际结算课程的重点。我国企业目前使用最多的仍然是这三种支付方式,其中信用证结算由于其本身银行信用的特点,一直是国际结算中最为常用的方式。在讲述传统结算方式模块的内容时,教学目标重点是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三种不同结算方式的业务流程和托收、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的英文票据和单证的制作及其风险防范。

2.新型结算方式模块

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深入发展,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国际结算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推陈出新。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结算中出现了非信用证化趋势,信用证结算比例已大幅下降,特别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非信用证方式下,近年来国际保理、福费廷等新兴的国际结算方式以其手续简单、融资便利等优势在国际结算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新型结算方式模块的学习中,学生需掌握各种结算方式的特点、具体的业务流程及其文件操作,能根据不同业务情况及不同结算方式优劣选择适当的结算融资方式。

3.国际惯例模块

国际结算课程的一大重要特点是与国际惯例紧密相连,按照不同国际惯例指导和规范国际结算业务流程和行为。最近几年,各国际组织特别是国际商会不断颁布和实施新的国际结算惯例与规则,如《国际保理业务通用规则》;并对原来的国际惯例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新形式进行修订,如《UCP600》等。在国际惯例模块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熟悉最新外汇政策惯例规定和新兴结算方式的相关国际惯例,但对于重要的国际惯例,如UCP600、URC522,需单独逐条的仔细阅读并理解。

二、教学方法:分组学习和案例教学相结合

国际结算是一门实务课程,实践操作性较强,教师的理论教学要体现为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为帮助学生在国际结算课程中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在首先进行的理论教学环节,本课程教师从不同种类的国际结算方式的流程中可发现,主要国际结算方式的基本关系人一般均为4个:进口商、出口商、进口方银行和出口方银行。即使具体每种结算方式中当事人名称不同,如在托收中出口商为委托人,而在信用证中出口商为受益人,但四个方向的基本关系人的数量不变。根据这一国际结算方式特点,教师在讲授国际结算方式开始前,先安排学生自由组合成4人一组。每讲完一种结算方式,要求每一组中的4人各自担任此种结算方式中的一方关系人,先明确各自所担任的关系人的业务责任和具有的权利,然后实践此种结算方式的业务流程,并协调好与本组其他关系人的业务关系。在此基础上每组同学再进行角色轮换,体验每个关系人的结算业务操作。通过这种将分组学习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四位关系人都能切身体会此种结算方式的业务流程和处于其中的关系人的职责。在理论教学环节之后的实务操作教学环节,如托收、进口信用证、出口信用证实务操作、审单和不符点的处理等,由担任不同角色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既发挥了集体的作用,又使各成员对自己所承担的实务操作环节有了更深刻体会。由此学生将对此种结算方式的理解和掌握从理论层面顺利转换到实践操作层面。

对于实务性较强的课程,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之一,国际结算课程也不例外。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将之前所学理论知识、实务操作技能、国际惯例综合运用,升级为学生对国际结算课程整体和综合的掌握,体现为学生对国际结算不同方式下的实务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我们教师在学生形成固定的组别学习结算方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后,再将分组学习和案例分析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务处理能力。国际结算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双语课程,课程教学中以英文案例为主,每个组组员首先以一方关系人的身份在一起讨论分析,从单个角度深入探讨。然后可再进行角色轮换,不但达到全面分析,开拓思维的目的,并且可弥补互相分析问题的不足。最后由每组派代表阐述分析结果或写成英语书面分析报告。

三、强化实验课教学和社会实践

在学习国际结算课程后,学生不但应掌握一定国际结算的实务操作能力,而且要为毕业后从事这项工作打下较好基础。因此在课程结束后,本课程统一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模拟情景的实践教学。学生同样以4人一组为单位,首先各自代表一种国际结算方式的一方关系人登录软件,去国际结算软件提供的银行和公司获取第一手资料,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电脑上通过电讯方式完成第一笔业务。在完成第一笔业务对软件操作方法熟悉的基础上,再轮换不同结算方式及不同关系人,完成至少约4笔业务。通过软件操作及角色轮换的切身体会,学生将课堂所学国际结算知识转换为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参加工作后能尽快适应国际结算岗位的要求。但模拟实验室需要一定的硬件投入,并要求授课教师在实验教学前对软件及软件相关的贸易背景、单据填写、操作流程有详细的了解,才能在实验教学时指导学生完成每一笔具体的业务。

最后还可积极和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如银行、外贸企业或海关等单位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访问或邀请这些单位的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通过这些单位的大量案例和实践,使学生更深切体会课堂所学国际结算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和当今国际结算业务的现实状况。

四、结语

在2011、2012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结算双语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教学方法的改革及运用,不但提高了国际结算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还大大增加了学生对国际结算课程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符合高校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专业毕业学生也反馈,国际结算课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的双语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及参加工作后迅速适应国际结算岗位的业务要求打下了较好地基础。

注:

[1]高丽,邵莹莹.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107-108.

[2]罗琪.团队学习法在国际结算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69-70.

[3]尹显萍,高见,文静,张晓.提升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的探讨-基于“一化三型”经贸人才的培养[J].教学研究,2010(4):30-33.

[4]羿建华.《国际结算》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12):7-8.,

[5]周宏芸.应用型“国际结算”双语教学方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62-63.

[6]张宇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下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J].当代经济,2009(4):114-115.

作者单位:黄萍,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邮编:410079;钱晓英,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邮编:410079。

本文系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国际贸易结算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编号:521298626);2011湖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国际贸易结算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编号:521201493);湖南省教委教改项目1051;湖南省研究生教改项目10B12。

标签:;  ;  ;  

国际结算双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