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腔零件CAD/CAM一体化的研究与应用

型腔零件CAD/CAM一体化的研究与应用

一、腔体零件的CAD/CAM一体化研究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缪燕平,蔡冬根[1](2017)在《高职《CAD/CAM技术》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为培养高技能复合型的精密制造专业人才,通过《CAD/CAM技术》课程的教学从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工程实践项目和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莫持标[2](2017)在《中空容器模具机械加工工艺的改进与优化》文中提出简述了中空容器模具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模具机械加工工艺的改进与优化方法。经生产检验,采用改进与优化后的机械加工工艺,中空容器模具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谢飞[3](2017)在《三维工序模型的加工特征识别与抑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复杂机电产品中一些关键的零部件加工难度大、工艺流程复杂,多数企业采用二维工程图与三维模型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其存在着自动化水平落后、信息时效性低等问题,无法满足企业的快速生产需求。为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亟需构建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三维模型信息化系统,其中三维工序模型的快速生成技术成为系统实现的关键所在。依托于国防基础重大科研项目,本文针对传统制造生产模式存在的不足和现有三维工艺软件自动化程度低下的问题,研究了三维工序模型快速生成的相关技术,并基于Creo平台开发了相关的原型系统,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结合三维工序模型的需求分析,对三维工序模型作了完整定义,并分析了其组成结构,对三维工序模型中的两种快速生成方法进行研究,选择逆向建模作为主要生成方法,剖析其中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给出了零件三维工序模型的生成流程,为原型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2)研究三维工序模型快速生成中的特征识别技术。提取零件模型的几何信息构造加权属性邻接图,结合特征识别算法与自定义的特征判定规则实现加工特征的自动识别。此外,构建加工特征库以完成特征匹配与特征管理。(3)提出了面向三维工序模型生成的加工特征抑制技术,以中间工序模型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了中间工序模型的快速生成方法,提高了工序模型生成的自动化程度。(4)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三维工序模型的加工特征识别与抑制原型系统,并以某典型机电产品零件为例,详细阐述了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过程。

赵凯[4](2015)在《工程塑料复杂曲面零件表层跨尺度金属图案精密制造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高速飞行器天线是典型的高性能零件,不仅具有优良的电气性能,而且必须满足一定的强度和刚度要求,是飞行器实现定位导航、遥感测控和微波通讯等功能的关键零件,该类天线通常由工程塑料基底表层覆盖金属图案制造而成。随着应用需求的发展,在要求该类天线满足更高电气性能要求的同时还要实现轻量化、小型化。因此,新型超高性能复杂曲面跨尺度图案天线应运而生,该新型零件表层图案特征尺寸跨度大(数十微米~数百毫米)、形状复杂、几何精度要求高(微米级)、边缘质量要求高(主要为轮廓度)。鉴于该类零件的以上特点,导致现有加工技术制造效率较低、精度难以保证,严重制约了我国高速飞行器的整体性能提升。随着高速飞行器的快速发展,该新型天线需求量增加与加工效率低的矛盾也日益突显,因此,研究工程塑料复杂曲面零件表层跨尺度图案的高精高效数字化加工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复杂曲面零件表层金属图案加工中,近年来新兴发展的激光加工、微细铣削等技术为该类零件表层跨尺度图案的精密制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因此,本文在分析现有单一工艺手段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激光加工与微细铣削组合的加工工艺,即借助高速数控激光加工的高效率,实现大面域金属覆层的高效去除;借助微细铣削加工的高精度,实现微小区域及宏观图案边缘的精密制造。针对目前仍制约该方法工业应用的关键性工艺难题,本文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包括虑及机床动态特性的激光高效精密加工技术、微细铣削毛刺抑制方法和多工艺组合五轴联动数控加工装备研制等,并基于以上研究内容开展了典型零件——超高性能复杂曲面跨尺度图案天线的加工实验,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零件表层图案具有复杂变曲率特征,受机床动态性能制约,激光高速加工中进给速度存在时变性,易诱发激光烧蚀去除量不均、轨迹轮廓误差大,加工后图案边缘质量下降等问题,需开展虑及机床动态特性的复杂图案激光高效精密加工技术研究。通过激光单因素加工试验研究,为最佳工艺参数组合的选取提供了依据。基于热能平衡原理,建立了以恒定去除量为约束的激光能量与进给速度关联模型,研究了激光输出能量根据实际进给速度自适应调整的控制算法,并结合提出的保证复杂变曲率图案轮廓精度分区域变速度加工方法,形成了虑及机床动态性能的激光加工进给速度与激光功率协同控制技术。通过以上研究,确保了宏观图案边缘的光顺一致,为微细铣削清边加工奠定基础。(2)面向激光热烧蚀去除机理制约下的局部微小图案制造困难、大面域激光高速加工图案存在“斜坡”状边缘与热影响区,采用微细铣削进行微小图案的精密制造与大尺寸图案边缘修整。同时虑及金属覆层与基底结合力弱、刀具尺寸小和被加工材料延展性好等因素,开展微铣加工零件表层图案毛刺抑制方法研究。通过试验研究得到了合理的工艺参数范围及加工策略,并以毛刺尺寸最小为目标,提出了基于二阶响应曲面法的多工艺参数同步优化方法,得到满足图案边缘质量要求的工艺参数组合。此外,研究了基于随形加工原理的零件自由表面切深控制方法,克服了复杂曲面零件存在制造、安装等误差引起的金属覆层切削过量或残留,实现了零件表层图案的高质量制造。(3)提出了“激光大面域高效去除+微铣制造微小图案与清边”复杂曲面表层跨尺度图案加工方法,并基于该方法研制了多工艺组合的五轴联动数字化加工装备。通过将两种工艺手段精密衔接,实现了零件的一次装夹和跨尺度制造。同时,借助数控机床的精密定位功能,提高了复杂曲面零件表层图案的制造精度,保障了该类零件单元和批次的一致性。最后,利用所提出的“激光大面域高效去除+微铣制造微小图案与清边”加工方法与研制的多工艺组合五轴联动数字化加工装备,进行了典型复杂曲面表层跨尺度图案类零件——新型高性能高速飞行器天线的加工实验。所加工的复杂曲面零件表层图案最小特征尺寸150μm,最大特征尺寸20mm,图案的对称度和几何尺寸误差小于±20μm。零件制造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多工艺组合加工方法与装备能够实现工程塑料复杂曲面零件表层跨尺度金属图案的精密制造。

曹彧,邓集松[5](2015)在《CAM自带仿真模块与VERICUT仿真对比与综合运用》文中提出对CAM自带仿真模块与VERICUT仿真情况进行对比,以加工腔体零件前罩为例,从图形显示、干涉检查、程序的显示验证、尺寸检验以及程序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两类机械加工仿真模式的优劣,为不同需求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仿真方法的借鉴和参考。为了更好的利用两类仿真软件,提出把两类仿真软件结合使用,并结合PDM工作环境,对CAM软件和第三方仿真软件的优势进行了整合,建立了全新生产准备模式下的信息模型,提出了新的新的生产准备方式。

何志华[6](2014)在《复杂腔体零件差压式气密性检测系统仿真与设计》文中提出密封性能是工业中密封器件的一项关键指标,而气密性检测是保证密封性能最为关键的手段之一。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压差气密性检测方法因其检测精度高、能够实现定量检测等优点,正在逐步替代传统主要依靠工人主观判断的水检测法,成为未来气密性检测行业的主流。本文将通过研究复杂腔体零件在差压式气密性检测中的共性、特殊要求和影响检测精度的因素等,构建检测气路的动态系统仿真模型,为优化现有差压式气密性检测系统提供理论支撑。在复杂腔体零件气密性检测中,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数据通讯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以此在较短的时间内创建标准的检测环境,采用闭环控制原理使系统检测过程自动控制和调节,然后进行准确而快速的参数采集,满足流水线生产节拍的需要。并利用系统的统计、曲线和分析报告等能力辅助相关负责人员决策判断,及时掌握每一个检测零件的质量信息,对企业的生产质量和技术进行总体上的把握和控制,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差压气密性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Simulink仿真,通过仿真清楚地了解到检测过程中被检零件腔体内的压力和温度的变化情况以及检测参数的差异对差压大小的影响,并通过公式的推导得出了泄漏量的计算公式。然后以发动机排气歧管作为复杂腔体零件的应用案例,开发出一套自动定位和装夹、具有防错功能、适用于多种类型发动机排气歧管共用集成的自动化检测系统,实现对排气歧管气密性的自动检测,以及检测信息的整合管理,使其检测精度,自动化程度,使用可靠性,安全性及生产效率均远高于现有的手动检测系统,满足用户需求,同时节约人力,降低成本,使企业的排气歧管生产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并使这一气密性自动检测系统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项隆[7](2013)在《注塑模架及其零部件快速设计系统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模具工业的高度发展给模具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具企业只有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模具设计的效率才能保证竞争力。注塑模标准化的不断推广,为通过建立标准件库的方法减少模具开发周期提供了可能。国内外大量研究者研究了将CAD二次开发技术应用到模具的快速设计中的方法。我国的模具工业及注塑模标准化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CAD二次开发技术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有待于加强。本系统是基于UG二次开发技术在UG平台上建立的,旨在提高注塑模具设计效率。系统开发思路是先分别建立注塑模零部件、模架的快速设计子系统,然后将其集成为一个整体系统系统。各子系统开发都使用参数化方式建立模型库、采用Access创建数据库、通过MenuScript定制用户菜单、运用UIStyler设计用户对话框、利用API编写程序,另外在模架子系统开发中还应用UG/WAVE技术进行模架模型的装配建模。几个运行实例展示了系统友好的操作界面、直观简捷的操作方法,验证了其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体现了模具设计效率的提高方式。一个应用实例说明了该系统的应用过程。该系统不仅实际可行可用,而且可移植性强,系统开发的思路与方法也对用户扩充模具快速设计的其他功能模块提供了借鉴。

吕德龙[8](2012)在《现代加工技术在设备维修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推动设备管理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积极探索设备管理和维修工作,在改进设备管理和维修体制、改善设备运行状态、减少设备故障、提高设备经济使用寿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大胆创新,总结先进成果经验,弘扬设备管理工作者的创新精神,促进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方法。探讨交流设备管理现代化。创新战略与政策;模式创新与制度创新;企业如何建立全新创新思维的平台;企业自主创新的战略支持和途径;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与发展;自主技术创新流程及管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的生存战略与职业化管理;最新国家

曾巍[9](2012)在《电子设备整机参数化方法和快速建模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电子设备航空机箱结构建模时普遍存在结构建模效率低、周期长,模型建立困难、准确性差,已有设计资源利用率低、设计规范性差等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系统地归纳总结了整机参数化方法的理论概念与思想,提出了适合电子设备航空机箱的两种建模方法,并以PRO/E软件为基础,通过建立参数化模型库,实现了航空机箱的整机参数化快速建模。主要内容如下:1)对比国内外参数化设计方法的优缺点,证明了采用整机参数化方法的必要性,并结合基于特征的三维建模手段,总结制定了整机参数化系统的工作流程。2)分析了航空机箱的设计特点和现状,由设计难点出发提出了整机参数化快速建模平台的整体设计思路。3)通过构建与描述设计规则以及建立参数约束模型,解决了航空机箱整机分析与平台参数化建模结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表明了基于规则的设计方法在平台搭建与模型设计中的重要性。同时完成了对平台的部分开发工作。4)概述了模型数据库的搭建方法和过程,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产品模型结构分析与模型预处理方法,分别细致地阐述了两种方法的理念、功能与意义,并重点制定了注释语义的使用方法,实现了模型的可定制功能。简单讲解了参数化模型的入库方法,并总结了几点有助于建立参数化模型的合理性建议。最后通过与手工建模过程作对比,验证了整机参数化方法与建模技术的准确性与快速性。

谢江怀[10](2011)在《实例教学法在MasterCAM编程加工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现状,指出在MasterCAM编程加工教学中,运用实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MasterCAM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二、腔体零件的CAD/CAM一体化研究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腔体零件的CAD/CAM一体化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CAD/CAM技术》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体系结构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
二、课程内容的改革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应用为目标原则
三、使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演、讲、练、操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
    (二) 注重精讲多练和学习方法指导, 培养自学能力
    (三) 拓宽教学手段, 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作用
    (四) 教学资源共享, 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四、以课程改革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优秀的教师梯队
五、考核模式由总结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 成绩评定多样化
六、紧扣岗位技能需求,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一) 加大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
    (二) 开设CAD/CAM技术项目化综合实训课程
    (三) 完善实验实训教学环境

(2)中空容器模具机械加工工艺的改进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具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 动模固定板加工
3 牙头板加工
4 定模注塑型坯加工
5结论

(3)三维工序模型的加工特征识别与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特征识别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1.2.2 特征抑制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零件三维工序模型生成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零件三维工序模型需求分析
    2.3 零件三维工序模型
        2.3.1 零件三维工序模型定义
        2.3.2 零件三维工序模型组成结构
        2.3.3 零件三维工序模型生成方法
    2.4 零件三维工序模型生成流程
    2.5 小结
第三章 三维工序模型加工特征识别技术
    3.1 引言
    3.2 零件模型特征提取
        3.2.1 典型零件加工特征特点
        3.2.2 零件模型几何信息提取
    3.3 加权属性邻接图构造与存储
        3.3.1 图的存储结构概述
        3.3.2 加权属性邻接图构造方法
        3.3.3 加权属性邻接图存储方法
    3.4 零件模型特征识别
        3.4.1 特征识别算法
        3.4.2 子图同构算法
        3.4.3 特征判定规则
    3.5 加工特征库创建
    3.6 小结
第四章 三维工序模型加工特征抑制技术
    4.1 引言
    4.2 零件模型特征抑制
        4.2.1 特征抑制方法概述
        4.2.2 相关建模技术
    4.3 中间工序模型快速生成技术
        4.3.1 零件模型工艺信息提取
        4.3.2 中间工序模型定义
        4.3.3 中间工序模型生成技术
    4.4 三维工序模型更改与发布
        4.4.1 三维工序模型更改
        4.4.2 三维工序模型发布
    4.5 小结
第五章 加工特征识别与抑制原型系统开发
    5.1 引言
    5.2 系统开发平台
        5.2.1 Creo 2.0 概述
        5.2.2 Creo Parametric TOOLKIT二次开发
        5.2.3 系统开发环境
    5.3 原型系统设计
        5.3.1 系统开发思路
        5.3.2 系统体系结构
        5.3.3 系统功能模块
    5.4 原型系统功能实现
        5.4.1 原型系统代码
        5.4.2 加工特征识别模块
        5.4.3 加工特征抑制模块
        5.4.4 加工特征库模块
        5.4.5 系统输出结果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工程塑料复杂曲面零件表层跨尺度金属图案精密制造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激光加工制造工程塑料表层金属图案研究进展
    1.4 数控铣削制造工程塑料表层金属图案研究进展
    1.5 研究现状评述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激光加工制造工程塑料表层图案工艺规律研究
    2.1 引言
    2.2 覆铜聚酰亚胺激光加工试验及工艺规律研究
        2.2.1 光源参数对加工结果的影响规律分析
        2.2.2 非光源参数对加工结果的影响规律分析
    2.3 复杂图案多脉冲激光加工中边缘轮廓误差控制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虑及机床动态特性的复杂图案激光高效精密加工技术
    3.1 引言
    3.2 自适应调整激光能量的激光加工去除量控制原理
    3.3 纳秒级多脉冲激光加工烧蚀深度预测模型
        3.3.1 烧蚀深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3.3.2 烧蚀深度预测模型可靠性验证
    3.4 基于实际进给速度自适应调整的激光能量控制技术
    3.5 复杂变曲率轮廓分区变速加工技术
    3.6 复杂变曲率图案激光加工速度、能量协同控制
    3.7 本章小结
4 微铣加工零件表层图案毛刺抑制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微细铣削加工覆铜聚酰亚胺试验及工艺规律研究
    4.3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微细铣削多工艺参数优化方法
    4.4 基于随形加工原理的零件自由表面切深控制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多工艺组合五轴联动数控加工装备研制
    5.1 多工艺组合五轴联动加工装备机械结构设计
        5.1.1 直线轴精密运动工作台
        5.1.2 回转轴精密运动工作台
        5.1.3 激光器及装夹结构设计
        5.1.4 高速微细电主轴机构
    5.2 多工艺组合五轴联动加工装备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5.2.1 电气系统总体设计
        5.2.2 激光器集成控制
        5.2.3 高速电主轴控制
        5.2.4 位置反馈与安全限位部件
    5.3 多工艺组合五轴联动加工装备
    5.4 本章小结
6 典型样件加工实验研究
    6.1 加工对象与制造流程
    6.2 基底加工及整体铜化
    6.3 零件专用工装设计
        6.3.1 工装设计约束分析
        6.3.2 定位与夹紧方案
        6.3.3 工装系统设计
    6.4 加工路径轨迹规划
        6.4.1 激光加工路径规划
        6.4.2 微铣加工路径规划
    6.5 样件加工实例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5)CAM自带仿真模块与VERICUT仿真对比与综合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控加工过程几何仿真
3 仿真情况对比
    3.1 方案的建立
    3.2 仿真的实现与应用
        3.2.1 仿真的图形显示
        3.2.2 仿真的图形显示
        3.2.3 仿真的图形显示
        3.2.4 尺寸的验证
        3.2.5 加工轨迹的优化
4 对仿真工具的集成运用
5 结论

(6)复杂腔体零件差压式气密性检测系统仿真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复杂腔体零件的应用现状
        1.1.2 气密性检测技术的发展状况
        1.1.3 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课题来源
        1.2.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复杂腔体零件气密性检测研究的不足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论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差压气密性检测方法研究
    2.1 差压气密性检测的基本原理
        2.1.1 差压气密性检测原理
        2.1.2 泄漏率的推导
    2.2 差压气密性检测过程分析
    2.3 差压气密性检测的精度与节拍优化
        2.3.1 差压检测精度和节拍的影响因素
        2.3.2 检测节拍的计算
        2.3.3 检测精度与节拍的优化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差压检测过程的建模与仿真
    3.1 充气过程建模仿真
        3.1.1 充气过程建模
        3.1.2 充气过程仿真
    3.2 差压检测过程建模仿真
        3.2.1 差压检测模型
        3.2.2 差压检测仿真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差压气密性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4.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2 气路系统设计
        4.2.1 差压检测气路设计
        4.2.2 密封气路设计
    4.3 机械结构方案设计
        4.3.1 检测台架
        4.3.2 配气板
        4.3.3 密封装置
        4.3.4 压下装置
        4.3.5 快换装置
    4.4 电控系统设计
        4.4.1 电控系统总体设计
        4.4.2 控制单元设计
        4.4.3 数据采集单元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差压气密性检测系统软件开发与实现
    5.1 软件系统开发
        5.1.1 软件系统开发平台
        5.1.2 系统数据库选择
        5.1.3 系统模块的划分与设计
        5.1.4 系统数据库结构设计
        5.1.5 气密性检测详细设计
        5.1.6 信息可追溯性设计
    5.2 检测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5.2.1 排气歧管检测系统主界面
        5.2.2 系统设置模块
        5.2.3 模拟量采集模块
        5.2.4 开关量控制模块
        5.2.5 气密性检测实现
        5.2.6 检测信息可追溯性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注塑模架及其零部件快速设计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模具工业的发展
        1.1.2 注塑模标准化的发展
        1.1.3 国内外关于 CAD 二次开发技术在模具快速设计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2 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2.1 课题来源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系统开发平台及其二次开发技术
    2.1 系统开发平台 Unigraphics
    2.2 UG 二次开发技术
        2.2.1 UG 二次开发概述
        2.2.2 UG 二次开发工具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快速设计系统开发中的关键技术
    3.1 UG 调用 MFC 接口技术
        3.1.1 MFC 与 UG/Open 间的接口简介
        3.1.2 接口技术的实现
    3.2 数据库管理技术
        3.2.1 数据库管理技术简介
        3.2.2 数据模型的选择
        3.2.3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3.2.4 数据库访问技术选择
    3.3 参数化设计技术
        3.3.1 参数化设计技术简介
        3.3.2 参数化设计方法的选择
    3.4 UG/WAVE 技术
        3.4.1 运用 UG/WAVE 技术简介
        3.4.2 UG/WAVE 的使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注塑模零部件与模架快速设计系统开发过程
    4.1 系统总体设计
    4.2 注塑模零部件快速设计系统开发
        4.2.1 系统功能模块
        4.2.2 系统的工程目录结构
        4.2.3 通过参数化建模建立模型库
        4.2.4 采用 Access 建立系统数据库
        4.2.5 利用 Menuscript 定制菜单
        4.2.6 利用 UG/Open UIStyler 设计对话框
        4.2.7 UG/Open API 程序编写
    4.3 注塑模模架快速设计系统开发
        4.3.1 系统功能模块
        4.3.2 基于 UG/WAVE 的注塑模模架参数化模型库建立
        4.3.3 其他过程
    4.4 注塑模模架及其零部件快速设计系统的建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注塑模模架快及其零部件速设计系统的运行与应用
    5.1 系统的运行实例
        5.1.1 零部件快速设计模块的运行实例
        5.1.2 模架快速设计模块的运行实例
    5.2 系统的应用实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电子设备整机参数化方法和快速建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参数化设计的概念
    1.3 国内外参数化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1.3.1 国外的研究与发展
        1.3.2 国内的研究与发展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整机参数化方法的理论基础
    2.1 引言
        2.1.1 参数化设计方法分类
        2.1.2 参数化设计存在的问题
    2.2 整机参数化方法的概念与优点
        2.2.1 整机参数化方法的概念
        2.2.2 整机参数化方法的优点
    2.3 基于特征的整机参数化方法
        2.3.1 特征的概念
        2.3.2 特征的分类
        2.3.3 基于特征的三维建模
        2.3.4 基于特征的整机参数化设计
    2.4 整机参数化系统的工作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平台的总体设计和关键技术
    3.1 引言
    3.2 研究对象的特点与现状分析
    3.3 快速建模平台的设计思路
    3.4 基于规则的设计
        3.4.1 设计规则的构建与描述
        3.4.2 参数约束模型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库构建与参数化建模方法
    4.1 引言
    4.2 平台模型数据库搭建
    4.3 模型的结构分析
    4.4 模型预处理
        4.4.1 参数设定与关联
        4.4.2 建立特征坐标系
        4.4.3 注释语义添加
    4.5 模型入库操作
    4.6 关于参数化建模的合理性建议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台展示与应用结果分析
    5.1 整机参数化快速建模平台介绍
    5.2 应用结果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10)实例教学法在MasterCAM编程加工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实例教学法在MasterCAM编程加工教学中实施的重要性
3 实例教学法在MasterCAM编程加工教学中的组织和实施过程
4 效果分析与反思的形式
5 结束语

四、腔体零件的CAD/CAM一体化研究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CAD/CAM技术》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缪燕平,蔡冬根. 职教论坛, 2017(29)
  • [2]中空容器模具机械加工工艺的改进与优化[J]. 莫持标. 机械制造, 2017(06)
  • [3]三维工序模型的加工特征识别与抑制技术研究[D]. 谢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3)
  • [4]工程塑料复杂曲面零件表层跨尺度金属图案精密制造技术[D]. 赵凯.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5]CAM自带仿真模块与VERICUT仿真对比与综合运用[J]. 曹彧,邓集松. 计算机仿真, 2015(02)
  • [6]复杂腔体零件差压式气密性检测系统仿真与设计[D]. 何志华.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7]注塑模架及其零部件快速设计系统开发[D]. 项隆. 新疆大学, 2013(S1)
  • [8]现代加工技术在设备维修中的应用[A]. 吕德龙. 2012(第二届)全国发电企业设备优化检修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2
  • [9]电子设备整机参数化方法和快速建模技术研究[D]. 曾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4)
  • [10]实例教学法在MasterCAM编程加工教学中的应用[J]. 谢江怀. 模具制造, 2011(03)

标签:;  ;  ;  ;  ;  

型腔零件CAD/CAM一体化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